作者丨胡抗美(博士生導師)
梁文斌:走出自己的“形勢”之路
作者丨胡抗美(博士生導師)
梁文斌簡歷

1971年11月出生于浙江新昌。中國美術學院文學碩士(書法理論與創作方向),導師陳大中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博士(書法創作方向),導師胡抗美先生。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壇“蘭亭七子”、全國70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現任職于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
作品曾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三等獎;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最高獎;第三屆全國行草書大展最高獎;全國首屆扇面書法作品展二等獎;第二屆中國書法百家精品展最高獎;第二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獲“蘭亭七子”稱號;中國書法家協會教學成果展一等獎等多種獎項。著有《梁文斌作品集》《中國優秀中青年書法篆刻家——梁文斌》《首屆當代書家交流展作品集——梁文斌》等。論文、專題、作品發表于《中國書法》《中國美術館》《美術報》《書法報》等專業報刊雜志。

行草《裴處權詩一首》35cmx139cm
對于一個書法博士來說,求索的方向是第一位重要的。確定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問題,無論是學習者,還是成名者,都至關重要。整體而言,當下書法家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書法傳統及美學、藝術學方面做更多的努力,朝著這些方向去作更深入探索。對于文斌而言,高古的傳統經典無疑是他求索的一個重要方向,故而我認為書法尋根求源實際上是一種創新行為。所以,書法家的創新目標,都必須把坐標鎖定在傳統上,或者說,所謂創新,實際上是在浩瀚的傳統中尋找發展自己的個性空間。文斌堅定了這個方向,他把尋根的重點放在漢末和魏晉,放在對蔡邕的《九勢》的研究上。《九勢》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內容涉及到中國書法的起源,中國書法的性質以及中國哲學、中國美學,是中國書法傳統的重要資源。文斌就是向著這樣一個高度奮進,并不斷向縱深穿越的,這是一個清醒的選擇。
文斌書法具有較扎實的基本功,臨摹古人可以臨得很像,創作時結體造型也比較準確,我看到他的那幅趨于“過”的展覽作品,正是對“反者道之動”的另一個層面的詮釋。即,基本功是書法變化的前提與條件,但如果把基本功作為藝術的表現對象,很可能使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變成俗套,就難以入道。
文斌這些年來最大的收獲,是增強了書法創作造型的自覺性,在文斌的意識中,書法的造型就是通過書法家的思想滲入,使漢字形象化,使固化的漢字變為鮮活的生命。

行草《黃庭堅詞》28cmx43cm

行草《辛棄疾清平樂》45cmx54cm
書法理論中講究形神兼備,并且主張“神采為上”。古人強調的神指的是什么呢?我覺得就是創作中組合、對比后產生的關系。組合、對比后產生的關系是什么?它和“神”一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書法藝術組合與對比后產生的關系,依然可以用形勢學說來闡釋,因為形勢概念包括空間造型和時間節奏兩個方面。以文斌作品為例,他作品中點畫的粗細長短,結體的大小正側,墨色的濃淡枯濕等,這些都是空間造型。而那些輕重快慢,斷合離續等,則都是時間節奏。文斌在造型過程追求點畫的不同,追求結體的變化,追求形與形之間的空間效果。文斌把時間節奏的表現平臺,放在對書法傳統基因的繼承和發展上。看他的“逆入”,他把上一點畫的收筆當作下一點畫的開始,把下一點畫的開始當作上一點畫的繼續;看他的“回收”,可以借用古人的話來說,“無往不收,無垂不縮”,“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書法創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輕重快慢,提按頓挫等手段的對比,從而產生視覺上的節奏感。

草書 《元詩二首》 斗方42cmx42cm
文斌在造型中兼顧點畫、結體和章法整體需要,把點畫視為結體的局部,把結體視為章法的局部,既注重點畫、結體的獨立審美價值,又注重章法的視覺效果,這體現了他造型的能力。
文斌書法注重形勢并重,為了形,他“計白當黑”,黑白兼顧;為了勢,他來者不止,去者不遏,恣情任性,其出發點、落腳點皆在書法本體之中。文斌作為“蘭亭七子”之一,希望能像王獻之那樣,不安于其父現狀,勸父改體,大膽地深入形勢,走出屬于自己的形勢之路,譜寫中國書法的新篇章。

草書《皮日休詩四首》35cmx180cm

草書《歸去來兮辭選》32.5cmx26cm

草書《放翁詩句》208cmx35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