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柏青
《詩說臺灣》:首部臺灣史詩 兩岸中華血脈
作者丨柏青
日前,由北京市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媒體主編趙國明創作的史詩類近體詩集《詩說臺灣》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該書按歷史時期共分7個樂章,由1070首近體詩組成,利用兩岸考古最新成果、海外的相關著述及研究資料,以及鮮為人知的歷史檔案,來講述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表現臺灣遠古至今的最真實、最重要的人和事。
該書按規范的近體詩要求進行創作,是文學史上第一部用近體詩形式創作的臺灣史詩,是一部將近體詩創作和歷史研究有機結合的開拓性著作。
這也是作者在創作、出版散文類通史《臺灣 臺灣》之后,事隔四年后第二部有關臺灣的書。在第一部專著《臺灣 臺灣》里,作者就有意識地進行了近體的創作,100多篇文章中每篇文字前面都有一首詩,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嘗試。《臺灣 臺灣》出版后,由于形式新穎,內容完整而多揭秘,受到讀者的喜愛而再版,成為出版社的暢銷書。對臺灣歷史研究和古詩詞的熱愛使作者欲罷不能,他把第一部書中的舊體詩抽出來,加上過去和新近寫的關于臺灣的詩章,共1000多首,便成為新書《詩說臺灣》的由來。
作者是史學教師出身,在擔任紙媒主編、創作的同時,下工夫搜集有關臺灣歷史的資料,懷著對臺灣和臺灣歷史的熱愛,寫出這樣一部融史實、寫景抒情和觀點一體的臺灣史詩,確屬不易。難怪為之寫序的文藝理論家、中華詩詞協會名譽主席鄭伯在看過書稿時感到驚訝:作者是辦報紙的,哪有那么多時間坐冷板凳!不夸張地說,這是我看到的一本關于臺灣歷史的材料最豐富、敘述最完整細致的著作。從浩如煙海的考古資料、古代典籍、當代報刊書籍中挖掘出有關臺灣的材料,加以梳理,進行分析研究,然后構建一部史文并茂的著作,要付出多少汗水!
該書以一條主線,貫穿所有的臺灣故事。這條主線是:臺灣人民用愛國的情懷和民族精神傳承著中華文化——吃苦耐勞、勇于進取、愛好和平、團結互助。這種情懷和精神是維系中華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抗擊外侮、爭取祖國統一的精神動力。其中不同時期,其側重點及定位也不一樣。例如,書中把從衛溫赴臺到明末之前的這一段歷史的主線定為:“沿海民眾拓展生存空間,中原王朝謀求行使主權”,這是準確而可信的。臺灣與大陸一峽之隔,且先住民大都是從大陸而來,作為開疆拓土的古代中國王朝,尋求文化上的拓展和聯系,是當時的通常做法。西荷據臺時期和日本據臺時期的主線,則分別側重在“臺灣人民民族意識的首次亮相”和“堅持抗戰,堅守民族意識”上;對于明鄭時代、清統時代,主線的側重點分別放在用中華傳統文化理念來經營臺灣、防止臺灣分裂上;而二戰以后的臺灣的主線,則定位在爭取民主,促進和平發展上。
明晰而新穎的主線抓住了臺灣歷史的魂,也增添了本書的條理性。
該書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近體詩風格,想象豐富,善于刻畫人物。他的詩多為絕句、律詩,只是在最后附錄部分有幾首詞曲賦,還有一首新體詩。從內容上看,都是關于臺灣的詠史詩。在我國,詠史詩有悠久的傳統?!对娙佟分械纳添灐⒅茼灒加嘘P于祖先來源的敘述。左思的詠史詩、杜甫的《詠懷古跡》,更是傳頌千古的名篇。這一題材的詩要解決好詠史和詠懷的關系。有的詩人只是拿前朝的事當由頭,借古人之事跡,抒胸中之積郁。趙先生走的不是這條路。他十分尊重歷史,綿綿詩情都是從悠悠青史之中激發出來的。有以史鑒今之心,無借題發揮之意,是史識和詩情的結合。
在《詩說臺灣》中,作者仍按照第一部書的結構,把臺灣從遠古至今的歷史分成七個階段來闡述。一千多首詩,涉及到臺灣的歷史、現狀、經濟、政治、文化、自然景物、風土人情……可以說,這是一部詩化了的臺灣全景圖。據作者介紹,三萬年前,臺灣海峽遠沒有今天這么深,有陸徑把大陸和臺澎連接起來,不時有人從大陸東去狩獵、采集,并在那里定居。怎樣用詩的形式反映這段遙遠的歷史?趙先生的詩既有翔實的歷史地理資料為依據,又有很浪漫的想象力:
陸橋逐鹿到臺灣,光景自足人未還。百越延綿南島進,密了平埔密高山。
無論表現哪一段歷史,作者都很注重刻畫人物形象,特別是那些曾為開拓或保衛臺灣這塊熱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我們從詩集中可以看到一大串光耀青史的名字:衛溫、汪大淵、沈有容、陳弟、顏思齊、郭懷一、鄭成功、沈光文、施瑯、朱一貴、林爽文、姚瑩、沈葆楨、劉銘傳、丘逢甲、劉永福、徐驤、蔡清琳、余清芳、于右任……作者用澎湃的詩情為他們樹碑立傳,雖然多是短短的絕句、律詩,卻有著豐厚的歷史容量。像寫鄭成功主持復臺會議的一首律詩:
胡塵三面近,勇者未彷徨。海闊天光滿,江浮劍氣張。
登高激壯志,歸隊訴衷腸:明日云帆掛,合圍獵海狼。
寫丘逢甲那一首,深沉而凝重,寫出了這位大英雄、大詩人在民族災難面前的悲壯與無奈,悲劇之中透出沖天的豪氣:
攜手同仇向蟒龍,飄搖風雨數英雄。
黑云染指屠刀舉,鐵馬沖關戰劍橫。
無盡血流溪澗過,不竭怒火海中生。
援絕渡??廾髟?,夜夜思鄉到五更。
該書的第二個特色是歷史資料比較豐富且新,觀點突出。有兩岸的考古的最新發現,有國內史學界最新揭秘的資料,有國外殖民者及其研究者的譯作資料。這就保證了《詩說臺灣》一書內容的新與活。比如第一章中的《住在海底的“海峽人”》和《四千六百年前那場殘酷的浪漫》二文,就是根據兩岸考古界的新發現和相關歷史知識,作反向推演的故事。作者并未糾纏于考古新發現,而是結合這些遺址文明的文化特征,著重敘述了兩個凄美而感人的愛情故事,而愛情故事又不是目的,是為了介紹遠古人群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場景和精神風貌。住在海底的“海峽人”,與峻美的山水、各種動物和諧共處,卻又在滅頂的水災來臨時,表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而那場殘酷的浪漫,以對一個殉情女子的行為的肯定,表現人類對群婚制的厭惡和對追求甜美婚姻的歌頌。
對于許多歷史事件中存在的空白點,或是重大事件留下的謎團,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比如,作者對徐福船隊被颶風吹散,部分船只來到臺灣的論證,很有新意:作者對照《史記》與舊時日本僧人留學中國時的口述實錄,發現了船隊出發時和到達日本時人數上的差距,得出至少有一大半的“振男女”散落在海中諸島。
比如第四章關于鄭經其人,由于荷蘭檔案及國內材料的最新披露,讓我們得知鄭成功之子鄭經并不是一位志在偏安割據、只知吟風弄月的歷史罪人、公子哥,而是一位不墜先王之志、多次拒絕清廷招撫并再次驅荷蘭“出海王”的民族英雄。
在介紹于右任登高望大陸且相信國家統一時,作者的詩中寫道:“天長存叆叇,日久化甘霖?!闭摷笆┈樎仕畮煘榻y一國家與鄭軍進行澎湖決戰,雙方將士各有死傷時,作者有詩議之:“……古今同理論,白骨讓藍圖。”此觀點既有對生命消逝的悲憫,又含著對歷史規律的感慨。 像這樣觀點鮮明又詩意盎然的詩句,書中俯拾皆是。
再比如,對蔣氏父子在臺灣的評價,既客觀地介紹了其在臺灣的高壓統治,又肯定了他們對于堅持與維護一個中國原則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而對于其在臺灣恢復經濟、實現騰飛的一系列做法,則是持高度褒揚的態度。真正做到了用歷史主義的方法來分析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