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精心服務 幫助創業 制造溫馨
近年來,隨著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空間不斷擴大,創業機遇不斷增多。為使更多的兩岸青年特別是臺灣青年參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中來,大陸先后設立了21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范點。
如今,這些創業基地和示范點早已開花結果……
2015年6月18日,由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設立的首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中芬設計園在深圳正式揭牌。該基地采用“兩岸合作+政府支持+專業運營”模式,致力于成為兩岸創客的創業基地試點。此后,一個又一個基地誕生。
作為第一家基地,深圳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以中芬設計園為依托,引入了“以大帶小”的一條龍服務模式,利用本地的優秀企業,園區內的成熟團隊,來帶動小微創客的發展。基地運營總監宋藝納說,園區絕不僅僅是給創客提供工作場地,當“二房東”,而是希望通過實實在在的服務,為有好想法、欠缺市場經驗的兩岸年輕人,提供進入市場前后各方面的服務和幫助。
來自臺灣的創客、深圳尊寶龍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郭坤雄說,過去創業我們單打獨斗多,現在通過基地服務,使我們認識了很多不同的垂直鏈上的資源。主營光學器件的臺灣創客、深圳神采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軒瑯說,經創業園的介紹,我認識了隔壁的一個鄰居,他們有著充分的想象空間,我們一拍即合。
負責運營整個園區的深圳工業設計行業協會表示,接下來,再繼續擴大基地規模,在加強產業對接力度的同時,還準備設立海峽兩岸創業基金,讓創業者們能夠享受到直接、全面的幫助。
廈門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現有核心區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規劃建設R Q眾創空間、自貿創新園、海峽文創意庫、一品創客園、騰邦·欣欣兩岸旅游電商產業園,未來還將不斷壯大。
基地內的很多企業,都是既有臺灣青年,也有大陸青年,他們在一起工作,無論是事業,還是情感,兩岸青年在這里深度融合。截至2016年2月,已進駐辦公企業41家,其中臺資(含合資)32家,臺籍股東及員工64人。基地內的一品威客創客空間已和120個創業團隊簽訂協議,其中臺灣團隊43個、臺灣青年55人,還有企業和團隊源源不斷加入。
您也許在廈門街頭見過這樣的井蓋,它們有著漂亮的彩繪,還有聰明的“大腦”。這種“智能互動藝術井蓋”出自一家位于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內的孵化企業——廈門翔磊科技有限公司。智能井蓋到底有多聰明?公司創始人胡竣翔說,通過裝在身上的智能傳感器,井蓋可以監控水位,水一旦漫上來,后臺可以很快發現預警,更容易判斷堵點在哪,避免城市內澇。
像這樣的科技企業,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內還有許多。創業基地就是圍繞著廈門產業轉型發展,孵化了許多新興產業。
在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主任何蓉蓉看來,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的服務宗旨就是給創業者們提供家的感覺。這里有許多臺灣的元素、臺灣的小吃、臺灣的咖啡等等,讓臺灣青年到這里來感覺并不陌生。同時會給創業者提供一個集聚的環境。2008年,昆山在大陸率先成立臺灣青年聯誼會(簡稱“臺青會”),目前臺青會有300多名會員,每年臺青會會舉辦各種特色活動,在兩岸吸引了大量的人氣。臺灣青年創業者可以在這里找到年紀相仿,有共同語言、共同夢想的朋友。而且昆山還集聚了一批老一輩的臺商創業家,臺灣創業青年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取更多的經驗。
目前,青創園聘請了兩岸11位創業導師,通過他們向大陸以及臺灣青年創業者傳遞分享先進創業經驗和成功案例。“‘天活農業’團隊就是一個這樣比較典型的例子。”何蓉蓉介紹說,這個品牌的創業者是一名臺灣女孩,之前她父母一直從事花卉育苗培育的傳統農業項目。留法回來后,她不愿再繼續著單一的農業養殖相關產業。“如今經過我們導師的分析并且結合她自身的專業優勢對傳統產業進行轉型,現在她主要從事種苗的培育,中草藥的培育,今后將往研發的項目上發展。”

基地企業生產的智能井蓋

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主任何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