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承諠 臺灣輔仁大學
“上岸”
作者|林承諠 臺灣輔仁大學
兩岸之所以被割成兩個部分是因為我們在地形上各有自己的“岸”,這幾年來,我們彼此間有很多的交流,這些交流的關鍵在于我們能上的了對方的“岸”,才能互相感受到文化上的洗禮。
我認為如何“上岸”是兩岸間最關鍵的一項課題,現在的制度下,我們已經擁有了很多互相“上岸”的方式,不論是到彼此的土地上學習知識,或是被派遣去工作以及自己創業,更簡單的方式是互相到彼此的地方旅游,在這些方法下,我們很容易地可以了解到彼此間文化上的異同,交換彼此對待事情的看法。
我有一個堂弟,他的爸爸是臺灣人,而他的媽媽是北京人,他是在這個世代下常常出現的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堂弟每個寒暑假回臺灣玩時,總是會有許多的限制,而最后經過多方的考慮,他選擇以臺灣籍的方式在大陸就學、居住。這樣的例子在未來會越來越多。
在現今兩岸間交流如此頻繁下,兩岸民眾結為夫妻的機會也快速增加,這些集結兩岸文化的兩岸寶寶如何能在兩岸間有更多的貢獻,是所有人都該正視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兩岸都是家。如何讓他們安心地“上岸”于兩岸間,帶給兩岸更多的正面效應,是對于兩岸非常關鍵的一件事。他們身上帶著跨越海峽的愛,多重價值及文化天生賦予在他們的身上,可以更輕易地帶給兩岸間不一樣的沖擊,我認為如果能解決這樣的課題將會帶給兩岸許多正向的改變。

林承諠于四川九寨溝
在我的生活中,最能深切感受到的是班上的陸生。在他們中有些人的人生規劃里,想畢業后能在臺灣發展。然因為畢業后他們會失去學生身份,只能回到大陸(編者注:目前臺灣當局針對大陸學生的規定中,要求陸籍學生完成學業后,必須回到大陸,不能留臺工作)。對于這件事,有人感到難過及感慨。這些陸生在臺灣學習了少說也有4年之久,他們對于臺灣也早已熟悉,但卻無法選擇自己未來能在哪發展,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如果未來能有新的政策保障這些人能在兩岸間“上岸”自如,就像我們臺灣青年,那么更能促進兩岸間的關系。
這個世代中,兩岸間的交流是大家向往的機會,如何在這樣的氛圍下,提供年輕人更多的能“上岸”機會,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能夠有新的政策出現,我們都渴望能在彼此的環境中成長,在共同的命脈中茁壯,“上岸”的方式若是在未來可以增加得更多,我們就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到彼此的風情,會產生出更多的火花。在這樣的環境下,兩岸間的合作可以無限的擴大。現在的我仍然只有利用旅游踏上大陸的機會。放眼未來,我希望我能有更多的方式在兩岸間通行,使得自己為兩岸有所貢獻。
大陸有非常廣闊的土地,有巨大的人口基數,而這其中上過臺灣“岸”的人們還是占少數的。展望未來,兩岸間該如何提高這樣的人數,勢必是一個需要深思的課題。而如何增加往返的人數,又在龐大的數量中取得平衡,似乎也是一個艱深的問題!
在這個全球化的世代下,兩岸如何在國際更加有競爭力,兩岸關系該如何更上一層樓,我們如何共同體現大中華精神,都是我們未來需要面對的事情。
“上岸”,是讓兩岸更接近彼此的一條路。
“上岸”,讓我們能親身經歷不同的差異。
“上岸”,是讓兩岸更密切結合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