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德(上海市專家醫學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丙舍
“上工治未病”淺釋
文/周德(上海市專家醫學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丙舍

目前,我國全民健康形勢十分嚴峻,高血壓患者2億,糖尿病患者1億,肝炎患者占總人口10%,每年新增心腦血管疾病患者300萬,每12秒鐘有一人中風,每21秒鐘有2人中風死亡。據統計,2/3的疾病和過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引起人類死亡的因素中有70%以上是能被人所控制的。中醫對防病、養生有獨特的優勢,古人早有“上工治未病”的名言,其精髓在于:為了人類健康長壽,我們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防病于未然。
“上工治未病”之語出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另外,《靈樞?逆順》上也說:“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古人也指出忽視預防的危害性:“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見《素問?四時調神論》)。
“上工治未病”中所指的預防包括哪些內容呢?主要包括三句話:未病先防、既病防漸、重病防變。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的發生,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采取療救之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 “上工之術”。 中醫之辨證論治的精髓在于動態地觀察疾病的變化,十分重視標本先后緩急之治。
未病先防,指在沒有疾病而又可能得某種疾病的時候采取措施,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記得我兒時有一天淋了雨,受了風寒,奶奶就趕快讓我吃生姜紅糖湯,以預防感冒。如果我們平時多做艾灸足三里穴、中脘穴,或者按摩之,可以預防胃腸病。
既病防漸,指已經發的病要防止進一步地發展。例如,得了淺表性胃竇炎,就不能吃過酸、過甜、過辣之物,就不能吸煙酗酒,就不能吃飯不定時,以防止病情逐漸加重。
重病防變,指患病久拖不愈,日益嚴重,要采取積極措施預防它從量變到質變,繼續惡化進而誘發其它重病的發生。例如,萎縮性胃竇炎久治不愈,腸系化生增多,三個“+”,可能轉化為胃癌。再如,糖尿病日久惡化,會并發心腦血管疾病、腎衰竭、尿毒癥、中風、白內障等。我們就要事先采取多種積極措施預防它們的發生。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論》中說:“與其求療于有病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金匱要略》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揭示諸病當預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清代新安醫家程云來說:“治未病者,謂治未病之臟腑,非治未病之人也。”
“上工”又稱“大醫”“良工”,是指良醫。上工即“見色知病,按脈知病,問病知處”的高明醫生。張隱庵說:“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所謂“參合而行之”,是指臟腑陰陽、色脈氣血、皮膚經脈內外相應,能參合而行之。即周詳診察,精細判斷,能洞悉色脈、皮膚、異氣、順逆、生克制約。這樣認真負責的醫生,治療效果高,所謂“上工十全九”即是。
所謂“治未病”,多數注釋“未病”為“無病”。筆者認為,無病之常人,有何治之必要?可見,此“未病”與平常健康之人“無病”有別,即有患病的因素存在,或將病未病。高明的“上工”能夠預見和分析出“將病”的各方面因素,從而防其病發作,防其病重,防其病變。故而“治未病”中“未病”二字,應理解為“病將作”、“病將重”、“病將變”,這樣方為確切。
在此,筆者建議讀者去仔細閱讀《韓非子?喻老》篇所載的《扁鵲見蔡桓公》一文,這對諱疾忌醫者敲起了警鐘,對防病的意義會有更深的理解。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顯著增高,治療這些疾病的醫療費用也呈高速增長態勢。我們在進一步提高疾病診治水平的同時,更要將視點前移,把關注的重點放在預防上面。降低發病率,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進而為國家與人民分憂,同時降低醫療衛生總體費用,顯得非常必要。
臟腑之間,有相互聯系、互相制約的作用。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治其未病之臟腑,以防止疾病之傳變。如見肝之病,應該認識到木克土,肝病最易傳脾,在治肝的同時,當先調補脾。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氣充實,不受侵襲。反過來說,見肝之病,不知道實脾,惟治其肝,這是缺乏整體觀的治療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是“上工治未病”原文治法的舉例。治病在于迅速、及時。要做到“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指在疾病初起的時候,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時進行治療,就不致使病情發展到沉重或危險的境地。
“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在“未病”時、在疾病發生前采取積極措施。中醫學在長期醫學實踐的積累過程中,對“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樣式多種、角度各異、簡便驗廉的干預手段。中醫學除了使用中藥或中成藥保健預防外,更重視通過經絡養生來調暢情志,規律而適度運動,辨體質施膳食,輔以針灸、拔罐、刮痧、推拿、耳針、手針、頭針、足浴、熏洗、導引等方法內外綜合調整身心。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中醫的養生理論核心是“調和陰陽”,通過協調陰陽、保陽益陰,重視保養“精、氣、神”堅五臟,通經絡,調氣血以達養生之目的。
研究治未病,就要研究決定健康的因素。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遺傳、環境 、醫療、生活方式為決定健康的四大因素。遺傳,即遺傳基因,這是天生具有的,但是,可以引起重視,盡量減輕與避免,占15分;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占17分;醫療,包括中西醫等,占8分;生活方式,內容甚多,包括飲食、運動、心理、生活習慣、生物鐘等,占60分。21世紀的病,主要是生活方式病。經絡屬于內在的運動,是調節陰陽,運行氣血、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的十分重要的方面;而飲食是否適當,也是生活方式中極其重要的一環。目前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君不見,有些人吞云吐霧,吸煙酗酒;有些人過食肥甘油膩之品,很少吃蔬菜水果;有些人偏食、厭食、吃飯不定時、不定量,飽一頓,餓一頓;有些人吃東西高糖、高鹽、高脂肪……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黃帝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現存最早的兩千多年前的中草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已將許多食物作為藥物記載了,其中,包括谷、米、果、木、草、魚、禽、獸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收載食物約有150種之多,他說:“夫為醫者,當需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歷代流傳的食物療法專著有《食療本草》《食性本草》《食醫心境》《食物本草》《食鑒本草》《飲膳正要》《隨息居飲食譜》等300余部之多,現存的約有16部。中醫素有“藥食同源”之說。實際上,飲食的出現,比醫藥要早得多。因為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身體代謝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不宜進食。通過講究飲食,使某些疾病得到醫治,而逐漸形成了藥膳食療學。食物療法是祖國傳統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歷史悠久,且臨床運用都極其廣泛,不但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如以食物療法為基礎的藥膳、藥茶、藥粥、藥飲、藥酒等,都是食物療法的組成部分。藥膳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古人云:“春夏補陽,秋冬補陰。”冬病夏治或者夏病冬治,就是“上工治未病”理論的優秀實踐范例。
總之,“上工治未病”是傳統中醫藥學的精華,其義高深,其光無限,對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有極其重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