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亭 華平鋒
佐佐木RBC700筑埂機作業試驗與建議
方玉亭華平鋒

為探索佐佐木RBC700筑埂機田間筑埂作業效果和作業效率,浙江省桐廬縣在瑤琳鎮東林村新家畈的農田中進行了筑埂作業試驗。收集筑埂機在不同性質土壤和泥土、干濕度等條件下,作業速度、質量、效果和機械適應程度等數據,記錄作業性能狀況,并根據試驗效果提出建議,供推廣使用參考。
(1)供試機械:佐佐木RBC700筑埂機1臺,東風854型大中型拖拉機1臺。
(2)供試田塊:①水田塊;②干田塊;③干濕度中等田塊;④沙性土田塊;⑤黏性土田塊。
(3)試驗類別:①筑埂作業速度;②筑埂質量;③核算機械與人工對比數據。
2.1田間試驗總體設計
(1)速度試驗:從機械開始作業時按下秒表計算時間,至一條田埂筑建結束,計算速度。
(2)長度試驗:測量一條田埂的長度、高度和寬度。
(3)質量試驗:察看筑建的田埂效果和質量,主要是測試田埂泥土的緊密度、平直度、美觀度和結塊、漏水等情況。
(4)效率對比:計算機械筑埂試驗的速度,與人工筑埂速度比較,核算得出機械與人工作業效率。
2.2試驗方法記錄與核算
(1)第一次試驗:試驗田塊性質為沙性土水田。機械下田準備完畢,用秒表記錄從開始筑埂作業至1條田埂制作完成的時間為1.4 min,用距離測量儀測出田埂長度為36.1 m,田埂尺寸為30 cm×30 cm。
(2)第二次試驗:試驗田塊性質為半濕黏性土(水田排水后擱田1 d供試)。機械下田準備就緒,用秒表記錄從開始筑埂作業至1條田埂制作完成的時間為1.91 min,用距離測量儀測出田埂長度為49.50 m,田埂尺寸為30 cm×20 cm。
(3)第三次試驗:試驗田塊性質為半濕性中性土(干田塊灌水1 d后排水供試)。作業耕深度調節為35 cm,用秒表記錄從開始筑埂作業至1條田埂制作完成的時間為1.62 min,用距離測量儀測出田埂長度為49.50 m。
(1)水田筑埂作業時機械運作一切正常,旋耕機組碎土效果好,由于泥土浸泡在水中,經過旋耕機的耕作,泥土成為糊狀,失去黏性,導致制作的田埂豎立面泥土下塌,筑埂擠壓造型部件的擠壓功能喪失,制作的田埂成形效果差。
(2)對半濕黏性土田塊試驗作業時,機械運作一切正常,旋耕機組碎土效果好,泥土濕度適宜,經過旋耕機的耕作,起埂豎立面光滑平整。由于機械耕深度設置為20 cm,筑埂擠壓造型部件無法擠壓到田埂的平面上,導致擠壓不到位而造成平面粗糙,壓土不實,效果不夠理想。
(3)對半濕性中性土田塊試驗作業時,機械運作一切正常,旋耕機組碎土效果好,泥土濕度適宜,經過旋耕機的耕作,起埂豎立面光滑平整。由于機械耕深度設置為35 cm,筑埂擠壓造型部件對田埂平面和豎立面的擠壓造型均勻,平面和豎立面泥土擠壓堅實,筑埂效果達到了最佳。

表1 三次試驗筑埂作業速度
(1)機器作業速度:三次試驗的筑埂作業速度見表1。
三次試驗筑埂平均速度:(36.1+49.50+49.50)m÷ (1.40+1.91+1.62)min=27.40 m/min。
(2)人工作業速度:根據實際操作速度,1名壯勞力每天以工作8 h計,最多能完成手工筑埂長度約380 m,平均速度為0.79 m/min。
(3)機械與人工對比:機械筑埂作業速度取三次試驗的平均值27.40 m/min,人工筑埂作業的實際完成速度為0.79 m/min,試驗結果表明,機械筑埂速度是人工的34倍多。在實際作業中,根據操作機手的熟練程度、單條田埂的長度不同,機械與人工的筑埂作業速度比在34~50倍之間。
5.1筑埂機作業建議
根據試驗,佐佐木RBC700筑埂機對田塊的干濕度要求較高。建議:
(1)水田筑埂作業:需將田塊中的水排干,擱田1 d后,觀察泥土的干濕度,當泥土干濕度達到中等狀態時再進行筑埂作業。
(2)板田筑埂作業:板田泥土過于干燥,容易使泥土壓緊和粘合程度降低,造成田埂塌土現象。因此對此類田塊進行筑埂作業時,需在作業前先灌水1 d,視泥土的干濕程度,再排干田塊中的水,開展機械筑埂作業。
(3)筑埂深度:根據作業效果和田塊泥層厚度,把調節器調整至30~35 cm的深度范圍內進行作業試驗,然后試耕1~5 m,待達到最佳狀態時再進行全負荷作業。
5.2推廣前景
隨著糧油生產合作組織的不斷增多,土地流轉面積的日益增大,多數農田田埂已經老化、結塊、疏松,導致田塊漏水、漏肥現象嚴重,加上機械作業對田埂的碾壓過頻,糧油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和糧食功能區的田塊經常需要重新筑埂。
通過對佐佐木RBC700筑埂機田間筑埂作業試驗,得出的結果是:根據機手的操作熟練程度,機械筑埂工作效率與人工筑埂工作效率比約在34~50倍之間,省工節本效益明顯。筑埂機作業不僅能服務于種糧大戶和糧食功能區,而且可以投入農機作業服務市場,開展有償服務,可以產生經濟效益,有較好的發展空間,推廣前景喜人。
作者信息:桐廬縣城南街道農機管理站,3115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