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鄒錫賓 臺灣特約撰稿人
嶺南畫派第四代衣缽傳人臺灣藝術家潘彩鳳的畫藝人生
作者|鄒錫賓臺灣特約撰稿人

《香格里拉》
1953年,潘彩鳳出生于臺灣臺北市東南側的南港農村。當時,臺灣農村家庭多數是艱困而貧窮的,潘彩鳳家亦是如此。作為家中長女,潘彩鳳下有9個弟妹。她7歲即會以椅墊腳,用灶煮飯,還得做其他家務及照顧弟妹,亦需幫忙做收割、插秧、采茶等農事,她幼時的生活是很辛勞的。
小學期間,潘彩鳳每天從家出發,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中途還會路過令小孩覺得恐怖的墳場。然而即便如此,潘彩鳳依然每天第一個到達學校。也正是在這個期間,她練就了非一般人能比的膽量。
潘彩鳳自小聰穎善解人意,個性堅毅有責任感,小學曾被選為全校模范生。然而因家庭原因,小學畢業后,她被迫輟學到市區工作。最初當學徒3年,學習美發技藝,其后成師,轉到天母的美容院。工作數年后,于24歲時結婚,婚后在家相夫教子,育有3個子女。
上世紀80年代,臺灣進入經濟發展增長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隨著經濟發展,提高民眾文化生活水平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于是,臺灣省各縣市教育局都建立了“社會教育館 (簡稱“社教館”) ”,成為一般民眾的活動中心。“社教館”宗旨是“推展社會教育”“積極服務市民”。“社教館”每年分春、秋兩季開設文化藝術研習班,每期14周,包括書法、國畫、美術、舞蹈、工藝、花藝、琴藝、歌唱、戲曲等各類型藝文推廣課程。2015年11月6日,臺北“社教館”改制為隸屬文化局的“臺北市藝文推廣處”,以劇場營運與藝文推廣為主,其他縣市一般也已改稱為“文化局”。
在子女相繼進入求學階段,潘彩鳳的生活變得較清閑,30多歲時,有位朋友告訴她“社教館”開國畫班授課,在好奇心驅使下她與友人相約報名,開啟了她戮力近30年的繪畫之路。
在“社教館”學了兩期國畫之后,潘彩鳳從完全沒接觸過國畫,到初學基本筆染技法。其間,她也曾感到困難與迷惑,但也在其中慢慢對國畫產生極大興趣與無比熱衷,她定下了成為一個真正畫家的人生目標。
成為一位國畫大師確是相當艱難,且幾乎都是窮盡一生心力,勤奮不懈地為作畫付出。而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國畫大師,除了在歲月中不斷地努力探索作畫之道,創建自己的風格技法,亦需有天生的幾分藝術才氣,能掌握畫境的情感與思想的表達,無可避免地還得有相當程度的文藝修養和書法筆工,為畫題文作賦。
潘彩鳳知道要多學習,才能讓畫技進步。她先后跟7位國畫大師學習各派書畫精華。同時,她了解“書畫同源”國畫根基,也知道“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更能展現國畫意境。在書法上她拜師曾璽門下,下苦工練習正楷、行書、隸書、草書等。曾璽現年80多歲,是清代名臣曾國藩的第四代嗣孫,其筆風遒勁、筆致飄逸,創立氣功飛白書法,主張書法一定要運氣為底,以靈巧懸空執筆,一鼓作氣從丹田傳導到手臂,其書法作品與名氣享譽海內外。如今,潘彩鳳的書法筆架卻已有相當的火候。
此外,潘彩鳳在詩詞文藝方面充實修養,這對小學程度的她而言是一大挑戰。作畫之余,她廣讀詩書,深究詩詞格律,以期在作畫時讓詩詞與國畫有著相輔相成的表現作用。自她有了當畫家的意念后,投入許多心血,努力耕耘,不數年,她的畫作已得到肯定,因緣際會,有關單位開始找她教畫授課,她心想教學相長或可讓自己畫藝成長。然沒多久,卻又覺自己繪畫技法停滯不前,難有突破,雖然與多位國畫家學過畫,以當年還未40歲的年紀,學到的繪畫技法,或尚未能體悟到畫藝精髓吧!

《山中瀑布》
1981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邀請當年旅居美國舊金山,已享譽海內外的嶺南畫派第三代大師黃磊生(1928.9.29~2011.7.20)擔任該校美術系專任教授。黃磊生32歲時即在國外展開中華藝術的宣揚,巡回美國、加拿大各州大學及藝術學院講學,并在美國舊金山、華盛頓、西雅圖、加利福尼亞,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澳大利亞墨爾本、雪梨,以及日本、比利時、新加坡等國家及地區舉辦個展,借展覽畫藝,宣揚中華文化。黃磊生定居臺灣后,于1984年創辦“三石畫藝學會”,設畫室于臺北,致力嶺南畫派水墨國畫藝術之授業薪傳,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學畫者遍及全臺各地。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于2011年9月9日褒揚大師,以“揮毫染翰,詠嘆生命之謳歌;奇技雅藝,付托鐘愛于丹青,勛華雋譽,形史昭垂”,為篤念耆賢之至意。

《氣壯山河》

《雨后牡丹》

《蒼木瀑音》
1981年,黃磊生在臺北春之藝廊推出盛大個展,藝術界大贊其嶺南畫派作品和現實寫生,稱其畫藝超群!數年后,潘彩鳳觀賞到黃磊生的畫作,覺得黃教授的花鳥畫栩栩如生,山水畫氣勢磅礴,對嶺南畫派的技法,所呈現的意境景象與豐富色澤,陶醉不已。她即托人引薦,正式拜師于黃磊生門下。
黃磊生對這位國畫已有不錯根基的學生相當好奇與喜愛,不但細心指導畫藝,更經常帶她到大陸做藝術文化交流與寫生,行走名山大川。如黃山、張家界、九寨溝、黃河、漓江、敦煌莫高窟、德天瀑布、黃果樹瀑布等地,開拓了她的視野。
潘彩鳳因不是科班出身,她虛心學習,更用心苦練,充實自己。她深度了解嶺南畫派的構圖與布局、設色與渲染,并作畫不輟,希翼突破自我,能有創新意境,建立獨特風格。她想要畫出會微笑的牡丹、會動的魚、活躍的鳥,能掌握走獸的動態與神韻,對色澤與層次搭配運用有深度體會。
嶺南畫派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為道路;以形神兼備、雅俗共賞為理想;以兼工帶寫、彩墨并重為特色。師從黃磊生學藝10多年后,潘彩鳳已是嶺南畫派第四代杰出畫家,能運用豐富多元的水墨色彩,得到大師肯定與贊賞,每有需要現場揮毫作畫時,總是大師的首要人選,可見已盡得大師真傳。黃磊生鼓勵她開畫展,也開始了她嶄新的畫作生涯。
她先后在臺北市議會、萬芳醫院、“三軍總醫院”、南港公所、南港分局、國泰醫院、臺北市社會教育館等處舉辦個展,10多次個展讓她獲益良多。另外,還有來自美國、澳洲、日本,以及香港、北京、山東等海內外愛藝者收藏了她的畫作。這是對她作品最大的肯定與鼓勵。在油畫大師羅彩琴女士帶領下,她亦多次隨文化藝術交流團在大陸各省市舉行聯展,獲得很高評價。

書法作品
由于潘彩鳳是民間素人背景,她又很早就在地方上教畫授課,地區內的單位聽聞她有意開畫展,皆熱情邀約,所以她也有著很多小型態的畫展。秉承恩師黃磊生讓中華文化藝術深耕民間的志業,她先后在汐止農會、南港農會、舊莊小區發展協會、寒舍、藝閣云軒等處擔任國畫教師,在民間傳承畫藝。
1997年,她參加日本繪畫比賽獲得水墨畫優秀獎;1999年,“中華藝文交流協會”國畫組比賽獲得銅牌獎;2002年,“中華藝文交流協會”國畫組比賽獲得金牌獎。
潘彩鳳畫作以花鳥和山水為主,她畫的牡丹、百合、綠竹,設色明麗,鮮艷細致;鳥兒生動活潑,畫面雅趣;她的山水畫細致奇逸,氣勢雄渾,遠近取勢,盡其筆妙。如她所畫的瀑布,氣勢磅礴,蒼健沉渾,其畫作《澗流》,在迂回層疊的山石中,仿佛聽見水的流動。潘彩鳳將筆墨技藝和色彩完美結合,彩墨交融,在形式與內容中,見其意志與表象世界。她認為,傳承中華畫藝需植根于生活領域,畫藝生涯沒有休止符,只有自我要求不斷,創新求變,努力不懈,能達更高境界,將最美好的作品呈現給世人。
美哉!素人出身,畫藝非凡,畫壇明亮之珠,嶺南畫派杰出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