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土地細碎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

2016-09-19 01:54:21紀月清熊皛白劉華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年8期

紀月清 熊皛白 劉華

摘要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告罄,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方式來釋放更多農村勞動力。作為中國農業經營的主要特征之一,土地細碎化是否阻礙了勞動力轉移呢?為回答這個研究疑問,本文從理論層面系統地分析了土地細碎化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種可能路徑及其依據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利用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進行實證測度。數據描述表明,縱向來看中國耕地細碎化和種植多樣化的程度一直在降低,與此同時非農就業持續增加,意味著兩者的負相關關系。然而,橫向分組對比來看,參與非農就業的農戶或勞動力其土地細碎化程度更高。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進行了計量模型估計。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doublehurdle模型結果表明,土地細碎化不僅降低了農戶參與非農勞動供給的概率,還降低了勞動供給時間。勞動力就業選擇的Mprobit模型結果表明,土地細碎化既降低勞動力兼職型從事非農就業的概率,也降低了全職型從事非農就業的概率,且對后者的作用更大。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土地細碎化的不利一面正越來越突出;現在土地細碎化已經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障礙因素。近年來可以觀察到一些涌現出來的削減土地細碎化的措施,例如,集體土地重新分配中新規則、通過土地租賃市場的置換合并或整片流轉等。政府可以為上述轉變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也可以補貼或直接投資農村的土地整理項目。目前正在推廣的承包地確權制度傾向于固化土地細碎化產權,后確權時代如何削減細碎化有待進行政策討論。

關鍵詞 土地細碎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兼職型非農就業;全職型非農就業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08-0105-11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8.015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向邊際產品價值更高的非農部門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隨著人口變化和勞動力的持續轉移,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停滯不前的實際工資從2003年后開始持續快速上漲[1]。有學者指出,工資的快速增長預示著農村已經不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以及劉易斯拐點的到來[2-3]。然而,盡管存在老齡化等結構問題,我國目前的農業勞動力規模依然龐大。2014年我國農業勞動力為2.28億,雖與1991年的3.91億以及2002年的3.66億相比顯示出了快速減少的過程,但僅比1978年的2.83億減少不到20%[4]。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農業勞動力以及快速上漲的工資水平,革新農業技術并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無疑是釋放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非農部門增長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本研究將只集中討論其中的一個方面,即土地細碎化經營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土地細碎化是指同一農戶經營多塊互不相鄰的土地[5]。土地細碎化在全球特別是農業欠發達地區廣泛存在,世界上約80%的農業經營者其耕地是細碎的[6]。中國土地細碎化程度尤為嚴重,這主要與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施有關。在村莊集體土地使用權分配過程中,源于人們對平等的追求,村內的土地往往根據土地質量、離村遠近等被分為幾類,每戶在每類土地中均獲得一小塊[7]。

大量研究討論并實證分析了土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其中包括生產效率、成本、收入(利潤)、勞動及其他要素的需求、風險管理等不同側面。但鮮有文獻分析其對勞動力非農就業的影響(Jia等[8]除外)。Tan等[7]發現土地細碎化增加了農產品的勞動投入量,他們由此推論減少土地細碎化能釋放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許慶等[9]則認為,耕地細碎化便于農戶通過多樣化種植來分散勞動強度,從而有利于更多家庭成員參與到非農就業中去,增加了農戶從事非農兼業的機會。Jia等[8]強調細碎化降低農業生產效率特別是勞動利用效率的作用路徑,但他們基于1995-2002年中國三個省份農戶調查數據的分析結果卻發現,細碎化雖對生產效率有顯著影響,但對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統計上并不顯著。

隨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減少,非農就業與農業生產之間的聯動關系將比以往更加明顯,土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種種影響也將在勞動力資源的農業與非農用途配置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基于近期數據的實證分析將對此提供一些新的啟示。已有文獻顯然只注意到了土地細碎化對非農勞動供給的部分作用機制,有必要進行更為全面的理論梳理。另外,Tan等[7]與許慶等[9]大相徑庭的推論意味著在不同的非農就業環境下土地細碎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那么,如果中止與重新開始非農就業很容易或者說轉換成本很低,土地細碎化意味著較長時間的農業勞動投入和較少的非農供給。如果農業與非農之間的就業轉換很難或代價高昂,土地細碎化(種植多樣化)及農業勞動強度的分散可能通過減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人數,讓更多人全職從事非農就業從而增加非農勞動供給。

那么,在勞動就業市場發育的新階段以及當前的技術、社會與經濟條件下,土地細碎化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到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為回答這一問題,本文將在全面梳理土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基礎上,解讀其對非農勞動供給的含義及依據的條件,并利用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2004-2010年數據對細碎化與非農勞動供給的關系進行實證測度以期為削減土地細碎化的相關政策(例如,集體土地重新分配中新的規則,通過土地租賃市場的置換與合并,土地整理項目等)提供決策參考。

1 分析框架

已有文獻主要集中于討論土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本身的影響。隨著非農就業與農業生產之間的聯動關系的增強,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種種影響也將波及農戶的非農勞動供應。這一部分將首先綜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推論其對于非農就業的含義。

1.1 土地細碎化、農業生產與勞動力要素配置:文獻梳理

當一個農戶經營多塊互不相連的耕地時,他會面臨著這樣一些問題:地塊之間以及地塊與住所之間的距離較長;地塊的邊界線數量較多且總長較長;每塊土地的面積較小且可能形狀不規則;地塊與其他戶地塊緊密相臨,甚至因被包圍而無法直接與主要道路相通[10]。梳理前人的論述,這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如下不利影響:增加了農業勞動者在轉換勞動地點和運送生產資料方面的時間消耗和其他交通成本,需要更多界定產權邊界(如,田埂)的投資并浪費掉一部分耕地面積,不利于機械作業從而妨礙了機械技術對勞動的替代[11-12],也不利于那些具有規模經濟特征地塊基礎設施投資[13]等等,最終使生產的各個方面受到影響,包括技術選擇(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與要素需求,生產率與效率、成本與利潤等。

針對我國農業生產(特別是具體到某個特定作物品種的生產)的經驗分析也發現了土地細碎化的種種負面作用:譬如,土地細碎化增加了水稻生產中單位產品的勞動投入同時減少了化肥、種子、機械及耕牛等現代要素的投入[7];地塊數量增加了農戶的農業生產投工量而減少資金投入量[14];土地細碎化減少了機械服務的利用[16];農業綜合開發與土地整合可以明顯節約農業勞動力的投入[15]。大量基于效率視角的分析也發現土地細碎化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效率[17-25],特別是勞動利用的效率[26-27,8]。

土地細碎化對農戶和農業生產而言也有積極的一面。在農業保險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位置分散的地塊以及各地塊上不同的作物生產條件不僅能降低生產風險[11,28],還可通過多樣化種植降低市場風險[9]。由于各種農作物種植、田間管理和收獲季節的不同,在勞動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農戶可以通過多樣化種植來分散勞動強度,避免季節性的家庭勞動瓶頸[11,29-31]。針對我國的研究發現,農地細碎化有利于農戶進行多樣化農作物種植、延長勞動時間[32]和降低農業勞動力的工作強度[33],甚至能因此增加農戶的農業收入[32]乃至總收入[34]。

基于過去的人口增長、制度、政治、社會與歷史傳統等所形成耕地細碎化,可能恰好與一些特定的資源稟賦、技術及市場條件相互適應。然而隨著勞動成本的增加、技術革新以及保險和勞動等市場的改善,土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將突顯出來[35-36],動態地考察土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待跟進。

1.2 土地細碎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作用機制分析

為了梳理土地細碎化對勞動力轉移的復雜影響,我們先在一些簡化假定下(包括完善的保險、勞動力市場和同質勞動力假設等)進行討論,然后逐步放寬這些假定。當農業產品和要素市場是非常完善時,農戶農業生產的利潤最大化過程和消費的效用最大化過程是可分的[37],農戶根據外生的產品和要素價格分別決定農業勞動投入時間以及家庭消費的閑暇時間,非農就業時間則是總時間減去上述兩者的剩余量[8]。在這種情況下,土地細碎化對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機制主要表現為:

作用機制1:“擴展效應”與“利潤效應”——正向影響

由于土地細碎化會降低農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從生產函數對偶角度來看這意味著農業成本的上升及農業利潤的下降。成本上升時農產品供應會減少(例如將部分細碎化的耕地撂荒),這種“擴展效應”將減少農業勞動需求從而增加非農勞動供給;由于閑暇通常是正常品,農業利潤下降時閑暇消費將減少,這種“利潤效應”也將增加非農勞動供給。

作用機制2:“額外損耗”與“替代效應”——負向影響

土地細碎化額外耗費了用于各個不相鄰地塊之間以及家與地塊之間的交通時間,如果想維持相同產出水平,這種“額外耗損”無疑需要更多的農業勞動。與細碎化相伴的面積狹小、形狀不規則或道路不通暢等地塊特征將不利于實現機械替代勞動,這種“替代效應”也將增加農業勞動時間而減少非農勞動供給。

進一步放松農業保險市場完善和勞動力市場完善的假設,我們又會有一些新的發現,農戶在土地細碎化的約束條件下,非農勞動供給行為表現為:

作用機制3:“風險效應”——負向影響

農戶往往是規避風險的,生產活動多樣化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方式。無論是種植的多樣化還是農戶由純農業向兼業發展的多樣化均可以降低風險。在農業保險市場不完善的條件下,土地細碎化和多樣化種植可降低農戶經營風險,這種“風險效應”將降低農戶通過參與非農就業來平抑收入波動的需要,進而表現為非農勞動供給的減少。

作用機制4:“影子工資效應”——負向影響

勞動力市場也往往具有不完全性。其中,農業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全性

(根據歷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數據,我國小麥、水稻、玉米三種糧食作物平均雇工比例始終不超過5%)

可能與農業雇工難以監督這一“天然”特性有關,也可能與我國抑制農業勞動雇傭的政策傳統有關(新中國成立后,雇傭勞動在大部分時間中被認為具有“剝削”性質而遭到禁止。即使是最新提出的“家庭農場”政策,政府在支持農戶擴大規模的同時仍強調以家庭勞動為主,不鼓勵雇傭勞動)。關于非農就業市場,由于非農產業和相應的就業機會距離農戶很遠、存在高昂交通成本,難以獲取崗位需求信息,就業崗位不充足,或由于很多非農生產客觀上具有連續性、企業要求簽訂長期勞動合同等,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也很難在農業和非農用途之間自由配置。下面分析勞動者只能全職從事家庭農業或非農就業時農戶的資源配置決策。

對于全職從事農業的勞動者來說,其時間稟賦全部在農業生產和閑暇之間分配,農業勞動的需求與供給(勞動供給時間稟賦減去閑暇需求)共同決定了代表勞動稀缺性的影子工資。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農業勞動需求和影子工資也表現出很強的季節性。在農忙期間,農業勞動需求旺盛,農業工資較高;在農閑期間,農業勞動需求和農業工資較低,土地細碎化與多樣化種植將有利于農戶改變農業勞動需求的時間分布,把農業勞動需求從旺季轉移到影子工資較低

(雖然已有文獻承認農業勞動需求具有季節性,進而農業工資率具有季節性,但在勞動投入量以及勞動成本核算時并沒有考慮農業工資率的時間差異)

的時間段內。這種“影子工資效應”將有利于增加農業產出(避免遭遇家庭勞動瓶頸時的粗放經營與耕地撂荒)和農業利潤從而減少非農勞動供給。

作用機制5:“瓶頸效應”——正向影響

當農戶通過土地細碎化和多樣化種植有效降低旺季的農業勞動需求、避免家庭勞動瓶頸時,盡管總的農業勞動時間延長,但需要的農業勞動人數可以更少(例如單一種植在某個時點需要4個勞動力搶種搶收,在多樣化種植后可能只需要2個勞動力在更長時間段內工作)。這種“瓶頸效應”將有利于釋放更多勞動力全職從事非農就業。

上述分析忽略了勞動者的異質性。大量研究表明,教育程度、年齡等個體特征變量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起到關鍵作用。這是因為非農就業特別是長期全職型非農就業的收益與教育程度正相關,與年齡負相關;而心理成本與兩者的關系則剛好相反[38-39]。考慮到農村勞動者的異質性后,土地細碎化對非農就業的影響表現為:

作用機制6:“依賴效應”——負向影響

土地細碎化可能會增加農業生產經營對人力資本的依賴,因為經營管理不同類型耕地和作物對經營者的智力及農業生產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狹小地塊不利于機械作業則對經營者的體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快速發展雖然降低了農戶生產對農戶自身人力資本的依賴,但土地細碎化經營使得農業難以簡單接受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難以獲得并低價利用主要由大中型機械和青壯年勞動力提供的生產作業服務。這種對自身人力資本的“依賴效應”將會減少非農勞動供給,尤其是全職型非農勞動供給。

綜上所述,土地細碎化影響家庭勞動力資源的分配,但各個作用路徑的影響不盡相同(具體作用路徑詳見圖1)。農業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和保險市場)的完善程度、可供選擇的農業技術和生產組織形式以及非農勞動市場的發育狀況等決定了各效應的相對強弱和最終的總效應。下文的內容將測度這種總效應。另外,考慮到土地細碎化對全職就業和兼職就業可能具有的不同影響,在分析過程中也將進一步區別考察。

2 研究方法

土地細碎化是農戶層次的變量,我們將首先測量它對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由于理論上存在土地細碎化對不同類型非農就業(包括全職、兼職從事非農就業)影響的差異,因此,我們還將開展勞動力層面的測算。

2.1 農戶層面的非農勞動供給模型

農戶非農勞動供給通常可以分解為兩個決策過程:一是決定是否提供非農勞動,二是非農勞動的時間,這種決策的兩階段性往往容易導致觀察到的非農就業時間存在零處截尾問題,造成最小二乘法估計的無偏性和有效性假設不成立。本文采用Doublehurdle模型來解決零處截尾問題。Doublehurdle模型最早是由Cragg提出的,是Tobit模型的擴展模型之一,專門用來處理兩階段特征的數據,該模型優于Tobit模型之處在于:允許兩組不同的解釋變量來決定兩階段決策,過程并且允許相同解釋變量在兩階段決策中具有不同的相對作用乃至不同的作用方向[40]。Doublehurdle模型具體形式為:

其中,yi是觀測到的因變量,本文指的是農戶實際提供的非農勞動時間。y*i是描述農戶是否參與非農就業的潛變量(當y*i>0時,農戶參與非農就業),y**i是描述非農就業時間的潛變量。兩個潛變量分別可以表示為解釋變量Zi和Xi的線性函數,其中Zi可以和Xi完全一致;μi和vi是隨機誤差項,μi服從標準的正態分布,vi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σ2的分布,假定兩者服從二元聯合正態分布。當農戶決定參與非農就業且參與時間大于零時,我們才能觀測到非農勞動時間,否則均為零值;α和β均為待估的參數[41]。

2.2 勞動力層面的非農就業類型選擇模型

為了進一步說明土地細碎化對不同類型(全職抑或兼職)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我們還將分析勞動力的就業類型選擇行為。勞動力的就業選擇被分為三類:純農業就業(即不從事非農就業)、兼職型非農就業(既從事農業又從事非農就業)和全職型非農就業。鑒于因變量為多值選擇,本文采用多元選擇模型(Multinomial Probit)來進行估計,具體回歸模型如下:

為潛變量,分別表示農村勞動力i從事純農業就業、兼職型非農就業和全職型非農就業的凈收益,Xi表示影響農村勞動力i供給選擇的影響因素,βi(i=1、2、3)為待估系數,εi(i=1、2、3)服從多元正態分布。公式(2)刻畫的是當農村勞動力i從事純農業勞動的凈收益大于從事兼業型和全職型非農勞動的凈收益時,即Y1*i>Y2*i,Y3*i成立,實際行動表現為農村勞動力i選擇從事純農業勞動,即Yi=1,以此類推。

2.3 解釋變量選擇

本文中的關鍵解釋變量是土地細碎化,將選擇地塊數量作為衡量指標。為了避免該變量的內生性,將采用滯后一期值(即上年末值)。所選取的影響農戶或勞動力非農勞動供給的控制變量有:勞動力特征變量,包括勞動力的性別、年齡、年齡的平方、教育年限、健康狀況、是否接受過農業教育或培訓、是否接受過非農教育或培訓(在農戶模型中這些變量取戶均值);家庭特征變量,包括上年末耕地面積、農業固定資產原值、非農業生產性資產原值、當年勞動力人數、6歲以下兒童的人口數、6-15歲兒童的人口數、16-65歲未參加勞動的人口數、65歲以上人口數、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數;村莊特征變量,包括地形、所處區域勞動力參與非農就業的機會(用本村其他戶勞動力參與兼業型非農就業比例和全職型非農就業比例來表示)。

3 數據來源與描述性分析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農戶調查數據,該調查始于1984年,樣本分布在全國除港澳臺之外的31個省市區。目前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覆蓋調查村350個行政村、調查農戶超過2萬戶,具有較好的樣本代表性。農戶調查表涵蓋了人口與就業、土地、農業和非農業生產活動、農作物種植、家庭經營以及家庭收支等信息,滿足本研究的數據要求(見表1)。

表1反映了歷年中國農村農戶農業經營的種植多樣化和土地細碎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盡管從時間趨勢上

看耕地細碎化和種植多樣化程度有所降低,但仍處于非常高的水平。2010年平均每戶經營9畝左右土地,分布在5.52塊地塊上,其中不足1畝有3.29塊,這些地塊上種植了2.36種作物;只有1塊土地的農戶僅占9.2%,有4塊及以上的農戶則多達56.9%。不容質疑的是土地細碎化情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與1995年相比,2010年農戶經營面積略有增長,地塊數下降了1.5塊,不足1畝的地塊數下降了1.7塊,3畝以上的地塊增加0.2塊;6塊及以上的農戶占比由42.8%下降到31.6%,下降了11.2個百分點,主要增加的是地塊數為2塊或3塊的農戶,增加了7.3個百分點。

鑒于該數據庫從2003年才開始涵蓋勞動時間等個人數據,本文選取2003-2010年數據開展實證分析。基于本研究需要,我們對樣本進行了相關的處理,剔除了少量問卷編碼不齊全、不唯一,個人、農戶和村莊編碼無法有效對應的樣本。鑒于本研究關注土地細碎化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并且采用上年末地塊數量來衡量土地細碎化程度,于是剔除了上年未被調查的和上年末耕地經營面積為0的以及本年度勞動力數量為0的樣本。

本文關于勞動力界定是所有16歲以上、不上學且當年總勞動天數超過1周的人,家庭主婦、待業人口均不包括在內。最終用于分析的農戶樣本量為81 450個,勞動力樣本量為227 825個。從就業情況來看,不參與非農就業的農戶樣本占19.1%。不參與非農就業、兼職與全職非農就業的勞動力樣本分別占41.1%,36.2%與22.7%(這里得到就業比例僅針對年初(上年末)仍經營耕地的樣本。與包含不經營耕地的全部農村樣本相比,全職非農較低,而全職農業和兼職的比例則較高)。

表2描述了不同類型農戶和勞動力的樣本特征。相對于純農戶而言,兼業戶的耕地面積相對較小,但地塊數量卻相對較大;相對于全職農業勞動力而言,兼職和全職非農勞動力所對應的耕地面積和地塊數量也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粗略地來看土地細碎化與非農勞動供給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非農就業與高的細碎化程度相伴發生。

不同類型的農戶或勞動力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差異,其中在勞動力特征中,參與非農就業的勞動力或家庭男性比例較高、年齡較小、受教育程度較高、健康狀況也較好、參加農業教育和培訓的比例較低、參加非農業教育與培訓的比例較高。在家庭特征中,參與非農就業的勞動力或家庭農業資產原值較低、非農業生產性資產原值較高、家庭勞動力人數較多。在村莊特征中,我們發現所處區域勞動力參與非農就業的機會越高,其農戶和勞動力參與非農就業的比例越高。

上述比較給出了單因素相關關系的直觀描述。為了

確定保持其它因素不變下某因素對農村勞動力非農供給的作用,仍需要下面的模型分析來給出答案。

4 實證結果

4.1 土地細碎化對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

表3匯報了農戶非農勞動供給模型的估計結果。就回歸結果來看,代表土地細碎化的地塊數量變量在Double Hurdle的兩階段中均為負值,在1%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土地細碎化不但降低了農戶參與非農勞動供給的概率;還會降低參與非農就業的時間的長短。增加1塊地塊的效果是使參與時間降低2.54天。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現階段中國農村地區的土地細碎化對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總體表現為負向影響,土地細碎化阻礙了農戶的非農勞動供給。這一結論與Jia等[8]的結果(影響為負但不顯著)形成了對照。由于Jia等[8]利用的同樣是固定觀察點的數據,兩項研究結果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所不同的是Jia等[8]利用的是1995-2002年其中三省數據粗略的家庭非農就業數據,而本文利用的是2003-2010年全國層面的經個人調查表計算的更詳實數據。兩者最主要的差別可能在于采用不同時期的數據。由于近年來勞動力市場和農業技術與組織等條件的改變,進而更加凸顯出了土地細碎化對非農勞動供給的負面作用。

在勞動力特征方面,男性比例、平均教育年限與非農教育與培訓比會顯著增加農戶參與非農勞動供給的概率和參與時間。平均健康狀況的系數為負值,由于該變量的數值越大代表健康狀況越差,這一結果意味著健康改善具有促進農戶參與非農就業的作用。農業教育與培訓比對農戶非農就業影響顯著為負。平均年齡變量的影響呈先增后減的倒U型趨勢,在平均年齡很低時(分別低于21歲和18歲),平均年齡具有增加農戶非農就業參與概率和參與時間的作用,在此之后則具有負向作用。

在家庭特征方面,農戶的耕地面積和農業固定資產原值變量具有降低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作用,且統計上顯著。說明農業資源越豐富,農戶會將更多的勞動資源配置到農業中從而減少非農勞動供給。非農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對農戶就業決策影響不顯著,但會顯著增加農戶參與非農就業時的就業時間。在家庭人口特征方面,勞動力人數對農戶非農勞動供給的影響顯著為正。其余各類人口數量對農戶參與非農就業的概率影響為負,其中兒童數量特別是6歲以下兒童數量變量的影響在統計上顯著。65歲以上老人數和16-65歲沒有參與勞動的人數在降低農戶參與非農就業概率方面并不顯著,但會顯著增加農戶參與非農就業的時間。

在村莊特征方面,農戶所在區域可得的非農就業機會,無論是兼業機會還是全職就業機會,均會增加農戶參與非農就業的概率以及參與時間。

4.2 土地細碎化對勞動力就業選擇的影響

根據前面的機理分析可知,土地細碎化對不同模式的勞動力轉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而言,土地細碎化使農業生產避免遭遇季節性瓶頸,從而更有利于全職型的非農就業;但細碎化增加了農業對農戶自身人力資本的依賴,這種“依賴效應”則可能使勞動力傾向于選擇兼職型的非農就業。表4匯報了相關的研究結論,從回歸結果來看,同農戶模型的實證結果一樣。土地細碎化對非農就業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即土地細碎化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進一步比較回歸系數的大小發現,相對于兼職型非農就業,土地細碎化對全職型非農就業的制約作用更大。這與許慶等[9]關于細碎化可使農戶釋放更多勞動力全職從事非農就業的推論形成對照;這可能是本文提出的“依賴效應”在起主導作用的結果。

在勞動力特征方面,與前述農戶模型結果類似,男性、教育年限長、健康狀況優、參加過非農教育與培訓可顯著增加勞動力參與兼職與全職非農就業概率;而參與農業教育和培訓則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進一步比較系數的大小

發現,男性與參加農業教育和培訓對兼職非農就業的影響系數比對全職的影響系數水平值更大,而健康狀況差對兼

職的影響水平值更小。說明農業知識豐富或體力強的勞動力更傾向于兼職而非全職從事非農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農業生產對自身人力資本的依賴及其對就業模

式的影響。年齡對勞動力參與兼職型非農就業的影響呈先增后減的倒U型趨勢,極大值出現在25歲。對全職型非農就業的影響則是先減后增的正U型的趨勢,拐點出現在94歲的地方。這意味著年齡很小時,年齡增加會迅速降低全職型的非農就業;而年齡很大時,年齡增加對全職型非農就業的負向作用會減小。

在家庭特征變量中,耕地面積與農業固定資產均對勞動力非農就業有負面影響,其中對全職型非農就業的負面作用更大。需要照料的人口,如6歲以下的兒童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數,會顯著降低勞動力參與全職非農就業的概率。

在全職型非農就業回歸結果中,65歲以上老人數及16-65歲不參加勞動的人數系數均為正值,表明這些人口有利于其他家庭成員全職從事非農就業。可能的解釋

是這些人口減少了家務活動的約束,為全職非農就業創造了條件。

實證研究結果還發現,所在村的非農就業環境直接影響了勞動力的就業選擇行為,存在較強的“村級效應”。如果這個村兼職型非農就業比例高,那么勞動力在選擇非農就業形式時更加傾向于從事兼職型的非農就業。反之如果該村以全職型非農就業方式為主,那么勞動力選擇全職型非農就業的比例也高。丘陵和山區的農村勞動力可能因交通困難,難以同時兼顧農業和非農就業,因此更傾向于選擇全職型的非農就業。

土地細碎化和其他變量對全職型非農勞動供給和兼職勞動供給的影響存在差異。這些因素的改變也將改變勞動供給與相關產業的結構和空間布局。那么,哪些類型的產業更依賴全職型的非農勞動供給呢?對2009-2010年樣本數據整理的結果顯示,建筑業和運輸業更容易兼營農業,兼業比例高達43.53%與32.96%。而工業與商業餐飲服務等其他產業則多雇傭全職型的非農勞動力,比例高達70%以上。可能是由于后者更具有或要求時間的連續性。由于交通成本的存在,距離越遠時勞動力越傾向于采用全職的方式。由于土地細碎化對全職型非農就業的負面影響更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推論土地細碎化特別不利于外出務工或從事工業、商業飲食服務等產業。

5 結論與啟示

本文給出了土地細碎化影響非農就業的作用機制及依據條件,并利用全國大規模調查數據進行了實證測度,得到了一些新的發現:在當前的客觀環境下,土地細碎化對農戶參與非農就業的概率及參與時間均產生了顯著負向影響;對勞動力參與非農就業特別是全職型的非農就業負向影響尤為明顯。這一結論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結論,能更好地體現當下中國農村的現實情況,也從勞動力轉移的角度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些新的啟示。

隨著農村客觀形勢的變化,土地細碎化問題的不利影響正越來越突出。一方面土地細碎化是下降趨勢,另一方面在現實中也涌現出來一些消減土地細碎化的措施,諸如租入大面積土地的農戶往往采取整村集體談判,相鄰地塊整片租入的方式;村莊重新調整土地時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強調按照土壤、灌溉條件、離家遠近等條件進行多種分類,使得每戶從每類土地中均獲1塊,2014年在揚州寶應的調查發現,二輪承包后進行土地調整的村莊多采取每戶只分1塊土地的方式;或者農戶通過把面積狹小的邊緣土地撂荒來降低細碎化。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推論,這些自發性轉變都將有利于促進非農勞動供給。政府可以為上述轉變提供政策或配套措施的支持,同時政府也可以補貼或直接投資農村的土地整理項目,使土地質量更均一且細碎化程度更低。

為加強對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我國正在不斷擴大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的實施范圍。這種針對“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而“確地到戶”的制度安排可能會固化土地細碎化狀況。

而保護農戶的“細碎化土地產權”,除了文中所述對農戶個體生產經營決策的種種影響外,

還會增加農業集體生產決策(例如,灌溉系統、機耕道等公共投資)的協商成本和監督管理

成本[42],也與上述諸多削減土地細碎化的措施(包括,由村集體組織的相鄰地塊整片出租、

集體進行的土地整理項目以及承包田的重新分配)形成沖突。在土地高度細碎化的現實背景

下,有效貫徹落實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仍然任重而道遠。因此,

評估確權頒證對土地細碎化削減的影響并討論后確權時代削減耕地細碎化的制度安排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編輯:于 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ZHANG X B, YANG J, WANG S L. China has reached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4): 542-554.

[2]CAI F, WANG M Y. A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on unlimited surplus labor in rural China [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08, 16(1): 51-65.

[3]蔡昉. 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 經濟研究, 2010(4): 4-13. [CAI Fang. Demographic transition,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lewis turning point in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4): 4-13.]

[4]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5[G].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5 [G].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5.]

[5]MCPHERSON M F. Land fragmentation: a selected literature review [R]. 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1982.

[6]SIMMONS S. Land fragment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optimal choi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988, 25: 254-262.

[7]TAN S H, HEERINK N, KRUSEMAN G, et al. Do fragmented landholdings have higher production costs? evidence from rice farmers in northeastern Jiangxi Province, P.R. Chin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8, 19: 347-358.

[8]JIA L L, PETRICH M. How does land fragmentation affect offfarm labor supply: panel data evidence from China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3, 45: 1-12.

[9]許慶, 田士超, 徐志剛, 等. 農地制度、土地細碎化與農民收入不平等[J].經濟研究, 2008(2):83-9. [XU Qing, TIAN Shichao, XU Zhigang, et al. Rural land system, 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ers income inequality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8(2): 83-9.]

[10]DEMETRIOU 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PDS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D]. University of Leeds, 2012.

[11]BENTLEY J W.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land fragmentation: in defense of a muchaligned phenomenon [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87, 16: 31-67.

[12]BURTON S P. Land consolidation in cyprus: a vital policy for rural reconstruction [J]. Land use policy, 1988, 5(1):131-147.

[13]MWEBAZA R, GAYNOR R. Land market, land consolidation, and land readjustment component [R].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Uganda, 2002.

[14]秦立建, 張妮妮, 蔣中一. 土地細碎化、勞動力轉移與中國農戶糧食生產:基于安徽省的調查[J]. 農業技術經濟, 2011 (11):16-23. [QIN Lijian, ZHANG Nini, JIANG Zhongyi. Land fragmentation, labor migration and the grain product of peasant households in China: based on a survey in anhui province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2011(11): 16-23.]

[15]WU Z P, LIU M Q, DAVIS J. Land consolid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household crop production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5, 16: 28-49.

[16]紀月清, 鐘甫寧. 非農就業與農戶農機服務利用[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2013(5):47-52. [JI Yueqing, ZHONG Funing. Nonfarm employment and the input of machinery service[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5): 47-52.]

[17]FLEISHER C M, LIU Y H. Economies of scale, plot size,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 [J].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992, 32(3): 112-123.

[18]萬廣華, 程恩江. 規模經濟、土地細碎化與我國的糧食生產[J]. 中國農村觀察,1996(3):31-36. [WAN Guanghua, CHENG Enjiang. Economies of scale, land fragmentation and grain product in China [J]. China rural survey, 1996(3): 31-36.]

[19]NGUYEN T, CHENG E J. Land fragmentation and farm productivity in China in the 1990s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1996, 7(2): 169-180.

[20]WAN G H, CHENG E J. Effects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Chinese farming sector [J]. Applied economics, 2001, 33: 183-194.

[21]田傳浩, 陳宏輝, 賈生華. 農地市場對耕地零碎化程度的影響——理論與來自蘇浙魯的經驗[J]. 經濟學(季刊), 2005,4(3):769-784. [TIAN Chuanhao, CHEN Honghui, JIA Shenghua. The effects of the rental market on land fragment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ree provinces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5,4(3): 769-784.]

[22]譚淑豪, NICO H, 曲福田. 土地細碎化對中國東南部水稻小農戶技術效率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06(12):2467-2473. [TAN Shuhao, NICO H, QU Futian. Impact of land fragmentation on small rice farmers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southeast China [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6(12): 2467-2473.]

[23]劉濤, 曲福田, 金晶, 等. 土地細碎化、土地流轉對農戶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 資源科學, 2008(10): 1511-1516. [LIU Tao, QU Futian, JIN Jing, et al. Impact of land fragmentation and land transfer on farmers land use efficiency[J]. Resources science, 2008(10): 1511-1516.]

[24]張尹君杰, 卓建偉. 土地細碎化的正面與負面效應的雙重論證[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4):25-29. [ZHANG Yinjunjie, ZHUO Jianwei. The double arguments of pros and cons of land fragmentation[J].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4): 25-29.]

[25]CHEN Z, HUFFMAN W E, ROZELLE S. Farm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four regions in Chin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9, 20: 153-161.

[26]蘇旭霞, 王秀清. 農用地細碎化與農戶糧食生產[J]. 中國農村經濟,2002(4):22-28. [SU Xuxia, WANG Xiuqing. Study on land fragmentation and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farming sector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2(4): 22-28.]

[27]王秀清, 蘇旭霞. 農用地細碎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山東省萊西市為例[J]. 農業技術經濟,2002(2): 2-7. [WANG Xiuqing, SU Xuxia. The effect of land fragment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case of laixi city in shang do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2002(2): 2-7.]

[28]HUNG P V, MACAULAY T G, MARSH S P. The economics of land fragmentation in north of Vietnam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7, 51: 195-211.

[29]FENOALTEA S. Risk,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medieval agriculture [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976, 13(2): 129-151.

[30]HESTON A, KURMAR D. The persistence of land fragmentation in peasant agriculture: an analysis of south asian cases [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983, 51: 195-211.

[31]BLAREL B, HAZELL P, PLACE F, et al. The economics of farm fra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ghana and rwanda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2, 6(2): 233-254.

[32]李功奎, 鐘甫寧. 農地細碎化、勞動力利用與農民收入——基于江蘇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證研究[J]. 中國農村經濟,2006(4): 42-48. [LI Gongkui, ZHONG Funing. Land fragmentation, use of labor and peasant income: a demonstration study on the under developed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6(4): 42-48.]

[33]CARTER M R, YAO Y. Local versus global separability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 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effect of land transfer rights [J]. American 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84: 702-715.

[34]許慶, 田士超, 邵挺, 等. 土地細碎化與農民收入:來自中國的實證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2007(6): 67-72. [XU Qing, TIAN Shichao, SHAO Ting, et al. Land fragmentation and peasant income: a demonstration study from China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2007(6): 67-72.]

[35]JOHNSON O E G. A note on the economics of fragmentation [J]. The Nigerian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70(12): 175-184.

[36]呂挺, 紀月清, 易中懿. 水稻生產中的地塊規模經濟——基于江蘇常州金壇的調研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4(2): 68-75. [LV Ting, JI Yueqing, YI Zhongyi. The economies of scale of land parcel in rice product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urvey in jintan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2014(2): 68-75.]

[37]BENJAMIN D. Household composition, labor markets, and labor demand: testing for separation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 [J]. Econometrica, 1992, 60(2): 287-322.

[38]趙耀輝.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為基礎的研究[J]. 經濟研究,1997(2): 37-73. [ZHAO Yaohui. China rural labor migr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n It: a study based on sichuan province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997(2): 37-73.]

[39]SJASTAAD L. The cost and returns to human migr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 70(5): 80-93.

[40]CRAGG J G. Some statistical models for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durable goods [J]. Econometrica, 1971, 39(5): 829-844.

[41]WOOLDRIDGE J M.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2.

[42]連雪君,毛雁冰,王紅麗.細碎化土地產權、交易成本與農業生產——來自內蒙古中東部平原地區烏村

的經驗調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4):86-92.[LIAN Xuejun, MAO Yanbing, WANG Hongli.Fragmentated land property rights,transaction cos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ased on the survey from Wu village of Inner Mongolia ccntral plains [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4):86-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久久男人资源站|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69综合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欧美区日韩区|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97在线免费|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欧美黄色a|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国产欧美高清|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婷婷六月天激情| 亚洲视频无码|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在线99视频|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美女免费| 免费高清a毛片| 黄色a一级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色婷婷啪啪|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久久福利网|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亚洲第一页| 日韩天堂网|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五月婷婷综合网| 在线视频97|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