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我在哈佛商學院教授的課程,是幫助學生了解何為好的管理理論,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的。為此,我會借助不同的模型或理論讓學生從多維度了解一位總經理是如何激發創新和推動企業發展的。在每堂課上,我們都會審視一家公司,利用這些理論來分析這家公司目前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為了達到想要的結果,該采取哪些管理舉措。
在最后一堂課上,我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為以下三個問題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第一,我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第二,我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系成為持續幸福的源泉?第三,我如何確保不陷入牢獄之災?
有一個理論為第一個問題——我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這就是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理論。他認為人生的強大動力并非來自金錢,而是來自學習、在責任中成長、為他人奉獻以及成就獲得認可。我告訴學生,在進入學術領域之前,我在經營自己的公司時也得出了類似的感悟。那時我會在腦海中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公司的一位經理帶著對自己良好的感覺來上班,10小時后,當她開車回家時,因在工作中未被欣賞與重視、才能得不到發揮而深感灰心喪氣。我想象了一下,她的自尊受挫后,會如何影響她與孩子們相處。然后,我腦海中的場景快進至另一天可能發生的情形:她帶著極大的滿足感下班回家,因為那天她學到了很多,自己富有價值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她還參與了一些成功的計劃,并扮演了重要角色。于是我就想到,當她帶著這樣的感覺回到家時,她與配偶及孩子們的相處會愉快很多。
因此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管理者能夠卓越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管理會是最崇高的職業。沒有任何一項職業能像管理一樣提供如此多的方式來幫助他人學習和成長、承擔責任、從成就中獲得認可,并對團隊的成功做出貢獻。
制定人生戰略
另一套理論有助于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系成為持久幸福的源泉。該理論涉及戰略的定義和執行。其主要觀點是,公司戰略取決于管理者選擇的運營方案類型。如果一家公司的資源分配流程未能妥善管理,那么其結果很可能會偏離管理者的初衷。由于公司的決策機制都是投資于立等可見的項目,在事關長期戰略的項目上公司就會投資不足。
自1979年以來,我注意觀察了哈佛商學院同班同學的命運,在同學聚會時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變得不快樂,離了婚或與孩子關系疏遠。我可以向你保證,他們沒有一個人畢業時打算將來故意離婚或是與孩子疏遠。然而,有很多人讓這樣的事發生了。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們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才華和精力時,沒有將人生目標放在首位。
哈佛商學院每年從全球精英中招收900名學生,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幾乎沒思考過他們的人生目標,這實在令人震驚。我告訴學生,哈佛商學院或許是他們深入思考這一問題的最后一次機會。要是他們以為將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這個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人生只會變得壓力越來越大:你要還貸款,每周工作70小時,還要結婚生子。
我向學生承諾,如果他們能花些時間理清他們的人生目標,多年以后回首往事時會將此視為在哈佛商學院時最珍貴的發現。如果他們找不到人生目標,他們的人生將會變成沒有船舵的航行,并會在艱難的旅途中遭遇重創。
選擇并成功地追求一份職業,僅僅是實現你人生目標的一種工具。可若是沒有目標,人生會變得空洞無物。
讓資源與人生戰略相匹配
你如何配置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最終決定了你的人生戰略。
有很多事情在爭奪我的這些資源:我想與妻子建立雙方都滿意的關系、培養優秀的孩子、為社區做貢獻、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并為教會做貢獻等。我面臨的難題和公司一樣——手頭資源有限,該如何針對每項“業務”進行配置呢?
你的配置決定有可能讓人生變得與你最初的計劃截然不同。有時這很好,有些機會會不期而至。但如果資源投入出現失誤,結果可能會很糟糕。當我想起有些同學不經意間投資于虛假快樂的人生時,就不由自主地認為,他們的問題皆源于目光短淺。
當人們極度渴望成功時,包括所有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在內,會下意識地將自己額外的半小時或任何一丁點剩余的精力,用到能立竿見影帶來成績的行動上。我們的職業能為我們取得成績提供最實在的證據。當你推出了一款產品、完成了一項設計、做了一次工作陳述、完成了一次銷售、教了一堂課、發表了一篇論文、拿到薪水以及獲得晉升時,這些成績都清晰可見。
然而,當你將時間和精力投資在與配偶和孩子的關系上時,卻往往無法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每天都會淘氣,你要等到20年后才能驕傲地說:“我培養了一個不錯的孩子。”你可以忽視與配偶的關系,日復一日,似乎也看不出事情正在惡化。那些追求卓越的人總是下意識地偏愛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忽視家庭,即便與家人的親密關系是他們獲得幸福感的強大、持久的來源。
如果你研究一下一些商業災難的根源,就會不斷地發現,當事人都有追求快速滿足的傾向。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審視他們的個人生活,就會發現令人吃驚而又發人深省的規律:在他們曾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他們分配的資源越來越少。
營造家庭文化
我教授的課程中有一個被稱為“合作工具”的重要模型,其主要內容是成為一名有遠見的管理者,而并非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從理論上說,管理者都知道自己需要敏銳地看清模糊的未來,并不斷修正方向。但在實際工作中,他們需要花很大力氣說服那些看不到變化的員工,動員他們做好準備并進行合作,以帶領公司向新的方向邁進。在此過程中,管理者需要掌握的一項關鍵技能,就是知道該使用哪些工具達成合作。
在使用這個模型回答“我如何確保家庭成為幸福的持久來源”這個問題時,我的學生很快發現,家長為了讓孩子合作,所采用的最簡單工具是權力工具。可當孩子長到十幾歲時,權力工具就失效了。此時,家長才開始想到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形成一種家庭文化,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聽父母的話,做正確的事。家庭和企業一樣,都有自己的文化。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強烈的自尊和自信,從而有能力解決種種難題,就該知道他們不會神奇地在讀高中時就獲得這些素質。你必須將它們設計進家庭文化中,并很早就開始考慮如何培養孩子的這些素質。就像員工一樣,孩子也是通過完成艱難之事、了解何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樹立自尊的。
避免“邊際成本”錯誤
第三個問題——如何永葆誠信,遠離牢獄之災。在人生需要做出對與錯的選擇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使用邊際成本理論。我們頭腦中有一個聲音說:“我知道一般來說,大多數人都不該這么做。但現在情況特殊,情有可原,就這一次,沒事的。”“就這一次”錯誤的邊際成本似乎低得永遠令人難以拒絕,但你會因此而深陷進去,從不去查看這條道路最后通向何方,也不計算做出這種選擇的成本。人們在替自己的不忠和失信行為辯解時,所說的“就這一次”,就源自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原理。
我想在此分享一個故事,是關于我如何明白“就這一次”可能產生的破壞性的。當年在牛津大學時,我參加了學校的籃球隊。我們甩掉了所有對手,在那個賽季一直保持勝利。隊友是我這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我們打入了類似全美大學生錦標賽的英國聯賽,并進入了半決賽。冠軍賽被安排在了周日。我16歲時曾向上帝許下諾言,絕不在周日打籃球。因此,我找到教練,告訴他我的難題。他無法相信此事,我的隊友也是,因為我那時是球隊的首發中鋒。每個隊友都來對我說:“你得上場,就不能破一次例嗎?”
和我一生中的數千個周日相比,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決定。理論上,我確實可以打破一次誓言,然后絕不再犯。但回顧那一次經歷時,抵制住“這種情況情有可原,就這一次”的誘惑,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重要的決定之一。為什么?因為我的一生不斷出現情有可原的情況,要是我越線一次,以后就會反復再犯。
我從中得到的教訓是,100%堅守原則要比98%堅守原則容易。如果你基于邊際成本分析,屈服于“就這一次”,那你就會像我那些同班同學所做的那樣,后悔自己的選擇。你必須明確所要堅守的原則,并為此設定安全線。
牢記謙虛的重要性
這一點是我在哈佛學院教授有關謙虛的課程時的感悟。我讓全班學生描述一下他們所認識的最謙虛的人。結果我們發現,這些謙虛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有很強的自尊感。他們知道自己是誰,并對此感覺很好,我們還發現,謙虛不是指要有自我貶低的行為或態度,而是對待他人要尊重。謙虛的人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好的行為。比如,你從不偷一個人的東西,因為你非常尊重那個人;你也從來不對別人撒謊。
在這個世界上,懷有謙虛之心很重要。在你考入一流研究生院之前,幾乎你的全部所學均來自那些比你更聰明、更有經驗的人,比如你的父母、老師和上司。而當你從哈佛商學院或其他頂級學校結束學業后,你在工作中遇到的絕大多數人或許并不如你聰明。如果你的態度是,只有聰明人才能教導你,你的學習機會將會受限。但如果你擁有謙虛的態度,愿意向每個人學習,你的學習機會將永無止境。通常只有當你真的對自己感覺良好時才會表現謙虛,你也會想要幫助身邊的人提升他們的自尊感。我們看到有些人以一種傲慢無禮、頤指氣使的方式對待別人,其實他們的粗暴行為說明他們缺乏自尊,這些人需要通過貶低他人來讓自己感覺良好。
2009年,我被診斷出罹患癌癥,我的人生可能要比預期的短。所幸治療進展不錯,看起來我不會提前結束生命。但這段經歷讓我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重要的審視。我很清楚,一些公司應用了我的研究成果,并獲得了巨大的收益,我知道自己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當我面臨這場疾病時,我發現那些影響對我而言微不足道,這真有趣。我由此得出結論:上帝評估我這一生的標準并不是美元,而是我影響到其人生的那些人。
(摘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