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有位常年不聯系的朋友,我都懷疑他已經單方面跟我絕交了,誰知道突然有天接到他一條微信:“速發我5元紅包,急急急!”
我當時有點囧,人在社會上有多種存在方式,這一刻我是以提款機的方式存在的。我同事風輕云淡地說,朋友嘛,是這樣啦,找你不是聊天就是借錢咯,你長那么丑,那就只剩借錢這一種功能了。
我想想也是,就趕快給對方轉了5元的紅包,紅包被秒領。我曾聽到一種說法,說網上聊天,你發了信息,對面能秒回的,都是真愛和真朋友,因為他們重視你。我看到紅包被秒領,油然升起—股“被重視”的肅穆之情。
幾天過去了,這個朋友一直沒再聯系我,也沒提紅包的事兒。我倒不在乎這5塊錢,是真怕他遇著什么大事,再怎么說以前也是朋友,何況人家現在又對我很重視。朋友圈里經常有為尿毒癥、白血病眾籌的,他不會是……想到這里,我決定先在微信上試探著問問情況。
剛打開朋友圈,正看到他發布的消息,大意是“一條微信就測出誰是真朋友,所有轉給我紅包的朋友,我會記住你們的!”
我一臉懵逼,等我反應過來這只是一場測試時,我仿佛看見有一萬只草泥馬排著方陣整齊劃一地喊我傻瓜。
我發信息問那朋友:我在你心里是有多靠不住嗎,乃至需要我掏5塊錢來驗證下?他立刻給我截了一張圖,那是他的qq好友列表,每個好友名字后面都加了“k”,他說“k”表示感情的厚度,我排在第五位,我的昵稱后面被加了個后綴“19k”,排我下面的另一位同學被標注為“15k”,再下面還有7k、5k之流。他說,你看,前天你的排位還在下面,通過這次測試,我給你提升了4位,你現在已經躋身前5了!
我深吸了一口氣,勒令自己冷靜,因為我們國家是有法律的,否則可能又添一樁慘案。在我看來,只有智商在負300以下的人,才會動用這種反智反人類的手段來測試感情,并根據測試結果排位。19k,15k,朋友,你這是在賣五花肉嗎?過完秤后貼上價簽?
短暫憤怒后,我又為我這位智商只有負300的朋友感到難過,我寧愿他真得了尿毒癥或者白血病,可惜都不是,他患的是“朋友圈焦慮癥”,而且是晚期。這種病變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對朋友關系的不確定性,需要通過測試來確認,好像戀人有時會問對方,你愛不愛我呀,你怎么證明你愛我呀,似乎對方通過某種方式(通常是買個包啊結下購物車啊)證明后,才能堅定這一份感情;二是計算思維和回報意識,通過某種指標量化感情深淺,計算這份情誼幾斤幾兩,以便于日后涉及回報時,有個參考標準,比如我被標19k,那么以后回報我的大概就是價值19k的感情或物質援助,這就好比隨分子,我結婚你隨一千,你結婚我也隨一千。你看,朋友關系被你這么一打理,多像是秉持著等價交換的原則在買賣豬肉啊!
社交網絡的蓬勃發展,使“朋友圈焦慮癥”患者更多了,發病頻率更高了。我經常在微信上收到類似的信息:復制這條信息,群發,給誰發送失敗了,就是他把你拉黑了,你再拉黑他就行了!話里話外呼嘯著一陣陣陰冷的測試風。朋友,咱做人主動點好嗎?不能做朋友的人,就主動踢出朋友圈,能做朋友的人,就真誠地維護關系,不要去測試別人,也別等別人來測試自己。
為拯救此類患者,我們先來研究下朋友圈為什么會頻頻吹起測試風。簡單說就是,互聯網虛擬化的聚合方式加劇了我們對朋友關系的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來自于那些我們難以把握的事情,具體到朋友關系上,主要在這三個方面:首先是信息夾帶的感情真偽難辨,當我們與他人面對面交流時,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表情和小動作,判斷一個人對我們是真情實意還是虛情假意,如今我們只能通過對話框里的文字來琢磨對方心理,判斷難度空前提升。
其次,朋友的流動性增強,社交網絡和應用極大豐富了我們的二度人脈甚至三度人脈,這些“弱人脈”的關系附著力弱,來得快走得也快,說散就散的虛擬關系會讓我們對獲得“真朋友”充滿渴望,同時也對朋友關系缺少了信心,友誼小船說翻就翻啊。美國有項社會調查,說在1985—2004年之間,美國公民的“真朋友”——即可以雪中送炭的朋友人數從3個下降為2個,而想吐槽卻找不到朋友吐的人,所占比例從8%上升為23%。我們生來孤獨,以為長大就好了,沒想到長大了更孤獨,所以很需要在朋友圈完成“去偽存真”的大業。
第三,緊密的關系需要經常互動來維持,而社交網絡上的朋友互動頻率并不高。當年人人網最火爆的時候,一項調查就發現,將近40%的被調查者與自己線上的好友幾乎是不交往的,近30%的被調查者與好友的線上互動頻率是每三天左右一次,與現實交往的頻率相仿。這意味著,線上朋友圈雖然提供了更便利、快捷、多樣的交流方式,但并沒有讓朋友之間的互動增多。
當我們添加了很多朋友圈朋友群,但內心并沒有達到期待的交友體驗值時, “朋友關系焦慮癌”就開始種下病灶。朋友圈越來越大,但里面沒幾個朋友。夠虐心嗎?
要治療這個病癥,就要用科學化的考察代替情緒化的測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考察朋友關系的質量可以從四個維度進行評估,親密性、支持性、自我暴露和敵意性,親密性和敵意性不用多說,支持性可以理解為對方對你的觀點、你的行動有多高的支持度;自我暴露就是愛好、關注點的暴露,對他人或自我評價的相互暴露,對隱私——比如滾床單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的暴露。通過對這四個維度的評估分析,在心里掂量下,某個人是否有資格做你的真朋友。
此外,雖說朋友關系的本質是“互惠性”的,但讓朋友關系得以長久發展和牢固的,卻在于“朋友的一致性”,即朋友之間的相似性,比如有沒有共同的生活背景、生理特征,有沒有相近的心理或行為特征,等等。缺少“一致性”的朋友,很難長久地做好朋友。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依賴科學重視科學的年代,用科學、理性的標準去驗證你懷疑的一切,解決你內心的焦慮,才是你應該“順勢而為”的事情。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