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你變胖,一定是吃得多,動得少,攝入大于消耗。這幾乎是醫學界的通識,聽起來很簡單的道理,做起來為什么就那么難?為什么有那么多節食、運動減肥失敗的人呢?
有一個叫作體重“調定點”的學說可以解釋這個問題。這個學說認為,你的大腦對體重有自己的看法,它會努力把身體保持在一個固定的值,這就是你的體重調定點。它并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4.5~6.8公斤的體重范圍。調定點的范圍因人而異,由基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確定。你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在這個范圍內調節自己的體重,但如果想讓體重穩定在這個范圍之外的某個數值就非常困難了。研究表明,一個人的體重在調定點上時,能保持更高效的體能和更穩定的樂觀情緒。
大腦的體重調節系統是非常強大的,它根本不管你是否認同它制定的體重。如果你從150斤減到120斤,大腦會理所當然地宣布進入饑餓警戒狀態,利用一切可能的辦法讓體重恢復到正常值。接下來身體會發出一系列化學信號告訴身體要增重,另外還有一系列信號要求身體減重,然后整個系統就像一個恒溫器,通過調節饑餓感、食欲和運動等因素對身體信號做出反應,在外界條件變化的情況下讓你的體重盡量保持穩定。
如果體重低于調定點,為了達到返回調定點的目標,你的身體開始新陳代謝減慢,試圖節約能源,努力更有效地利用卡路里。你可能會睡得更多,體溫下降,這就是很多神經性厭食癥患者總是抱怨冷的原因。隨著體內脂肪丟失,食欲可能會增加。
這種大腦反應是減肥為什么這么難實現和難維持的重要原因之一。絕大多數戰勝肥胖的人很有可能會在接下來的5年里反彈。
那么,為什么體重調定點上去容易下來難?俗話說,胖來如山倒,胖去如抽絲。“體重肯定是上去容易下來難,因為人類的祖先或者說所有的生物,在地球上長期面臨的都是食物匱乏的局面,基于這個現狀,所有動物都有的本能就是:第一,會很敏感地感覺到餓,餓了就會吃;第二,有吃的就會盡可能多吃,以保持能量儲備。”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說。他曾研究過果蠅的覓食行為,并撰寫了一系列關于減肥的科普文章。
“但是,進化多年形成的本能在一兩百年間內是不會被調整的,這樣的本能遇到食物空前豐富的時代,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無時無刻不被食物誘惑,體重很容易增長。所以說,胖上去是順應自然,減下來就是反本能,是很難的。”王立銘所表達的即是有名的“節儉基因假說”。該假說認為:人類自遠古至不遠的過去因食物的來源十分不穩定且無法長期保存食物,而一直處于饑餓的威脅下。因此,在那些年代,人類為了盡量使體內聚積能量,往往一旦獲得食物,每個個體都盡可能多地食用食物,以為可能接踵而來的食物匱乏做好準備。在經歷了反復的饑荒選擇后,那些具有生存優勢的個體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而缺少“節儉基因”的人就因為難以適應嚴酷的自然環境而慘遭淘汰。通過一代一代的傳承,久而久之人們大都具有了這種基因。
無法堅持運動,運動以后忍不住又吃,這是因為人缺乏意志力嗎?“減肥這件事需要生活方式的改變,但它絕不能僅僅理解成是個人意志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問題,并不是個人意志導致人好吃懶做,是億萬年的進化讓所有動物都好吃懶做。即便我們要改變生活方式,也需要有更多外部介入手段來幫助改變生活方式。比如說,要從國家和公共衛生層面宣傳肥胖的害處、垃圾食品的害處,控制卡路里攝入和均衡營養的好處,公共衛生系統要提供足夠的資源來教育公眾,進行早期相關診斷并提供醫學治療。再比如,可以幫助肥胖者形成一個團體,大家互助;或者提供專業人士指導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如今的可穿戴設備、互聯網等也非常好,有助于人們改變生活方式。”王立銘說。
“控制食欲在食品極大豐富的社會將成為一個長期、持久的問題。它已經超越了個人生活方式和個人意志品質,成為整個人類社會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王立銘說。
“食欲這個進化史上形成的、對于動物生存至關重要的因素,不管是刻意加強它,還是刻意破壞它,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刻意加強的結果就是肥胖癥,刻意減少的結果最主要的是進食障礙,包括厭食癥和暴食癥。進食障礙是很麻煩的疾病,現在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