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世奮(佛山市南海區第三人民醫院骨科 佛山 528244)
椎間孔鏡聯合地塞米松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分析
莫世奮(佛山市南海區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佛山528244)
目的:探討椎間孔鏡聯合地塞米松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3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19例,對照組19例,對照組采取傳統手術治療,觀察組實施椎間孔鏡聯合地塞米松治療,對兩組手術情況及術后恢復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與術后住院時間等圍術期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0DI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的0DI評分顯示,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椎間孔鏡治療效果滿意,可減少對脊柱穩定性的破壞,配合地塞米松可利于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地塞米松 椎間孔鏡 腰椎間盤突出癥 微創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老人常見疾病,是影響中老年人生存質量的疾病之一。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選擇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消除病灶可以更為滿意,是首選治療方案[1]。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臨床大多為開放術式,雖然也能有效清除病灶,但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較慢。椎間孔鏡是一種微創術式,具有創傷小、利于術后恢復的優勢。本研究為進一步探討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可行性,分別應用椎間孔鏡與傳統手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4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3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2]。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19例,對照組19例,觀察組: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齡58~77歲,平均年齡(65.8±8.2)歲;病程8個月~12年,平均病程(3.6±1.2)年。對照組: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6.2± 8.1)歲;病程11個月~13年,平均病程(4.1±0.8)年。納入標準: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者;80歲以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嚴重免疫性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肝、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嚴重外傷者。兩組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實施椎間孔鏡手術治療,患者取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C型臂X線機透視下確定手術位置,并引導穿刺,以1%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潤麻醉,隨后以后方椎板間隙入路,穿刺椎間孔,進行椎間盤造影與注射美藍。之后置入人工套管,椎間孔鏡輔助下取出突出椎間盤髓核,進行神經根減壓及纖維環成形,術后2d內使用生理鹽水100mL+地塞米松1支靜脈滴注,1次/d。
對照組:實施傳統手術,患者取俯臥位,連續硬膜外麻醉后,病椎間隙為中心取5~7cm切口,切開皮膚及棘上韌帶,并剝離豎脊肌,病變椎暴露后,以咬骨鉗開窗,根據椎間盤鈣化、腰椎管狹窄范圍選擇開窗范圍及椎板切除方案。松解粘連神經根及硬膜后,進行髓核摘除,并探查神經根管、側隱窩,獲取椎管內組織,并完全減壓及松解。術后常規置入引流管,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1.3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②采取0swestry功能障礙問卷調查(0DI)判斷患者術前,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的生活能力及生理狀態,計分方法:實際得分/50(最高可能得分)/100%。分數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采取SPSS19.0軟件對所有數據實施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選擇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1圍術期指標: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及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等圍術期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分析()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分析()
組別 n 切口長度(cm)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19 19 tP --0.71±0.15 6.58±1.02 24.8181 0.0000 11.52±2.03 81.23±12.07 24.8260 0.0000 3.58±1.02 7.86±2.31 7.3880 0.0000
2.20DI指數:兩組患者術前0DI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的0D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0DI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0DI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觀察組對照組19 19 tP --35.26±8.22 34.85±8.11 0.1548 0.8779 13.58±4.02 18.96±6.47 3.0787 0.0040 8.22±1.03 13.56±3.57 6.2645 0.0000 5.02±1.05 8.36±2.016.4200 0.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發病因素包括腰椎損傷、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腰骶先天異常等,因大多數患者病程較長,保守治療效果并不滿意,大多數患者選擇手術切除病灶,提高生存質量[3]。傳統開放手術創傷較大,極易導致腰椎平衡解剖結構受破壞,不利于術后恢復。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技術不斷發展,已經可以實現脊柱外科各種手術,能精確定位,減少對脊柱的影響,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
椎間孔鏡手術為局麻下腰椎間盤經皮穿刺,綜合傳統后路椎間盤開窗術與內鏡微創術的優點,手術通道從安全三角內進入,可在內鏡下完成手術操作,不對椎旁肌肉及韌帶造成破壞,可減少椎管及神經結構干擾,從而彌補傳統術式手術創傷大的缺點,并保留脊柱韌帶復合結構完整性,可減少術后腰背長期疼痛、脊柱不穩[4]。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等圍術期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提示,腰椎間盤突出癥采取椎間孔鏡手術創傷小,能利于術后恢復。
有學者研究發現[5],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在局麻下進行,患者術中保持持續清醒狀態,能最大限度避免麻醉風險,也可減少神經根損傷可能。椎間孔鏡手術能最大限度保護神經節與神經根,減少對椎體結構及神經造成干擾。椎間孔鏡術后配合地塞米松可有效預防炎性反應,減輕手術應激反應[6]。相關研究證實[7],手術后應用地塞米松可以有效減少麻醉所致不良反應。地塞米松通過抑制中樞性前列腺素合成,經抗炎效應穩定受體介質細胞膜,減少5-羥色胺釋放,從而促進內啡肽形成,利于患者術后保持良好狀態。本研究隨訪6個月,對兩組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的0DI評分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0D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符,提示,椎間孔鏡配合地塞米松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安全性高,可減少患者術后痛苦,提高生存質量。
綜合上述,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椎間孔鏡配合地塞米松治療效果滿意,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可減少對脊柱結構的影響,利于患者遠期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1]沙宇,周紅剛,馬海軍,等.經皮椎間孔鏡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5):437-439.
[2]柳百煉,熊鷹,顧邵,等.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6):981-983.
[3]葉超群,王崇偉,趙廣民,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生存質量及影響因素[J].中國康復,2014,29(1):49-50.
[4]潘承波,劉法銀,李嗣生,等.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1):94-95.
[5]何升華,彭俊宇,趙祥,等.經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骨傷,2011,24(1):72-74.
[6]李利瓊,管小紅,許惠娟,等.地塞米松治療剖宮產術病人脊椎-硬膜外聯合麻醉穿刺時神經根損傷的效果[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1(12):1437-1439.
[7]江濤.微創與椎板開窗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3):46-48.
R681.5+3
B
1672-8351(2016)09-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