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群鏈球菌SrtC基因多態性與定植/侵襲力的相關性研究△
唐敏兒1鄧志聲1黃冬梅1江新湄2覃麗軍2(1.佛山市南海經濟開發區人民醫院檢驗科佛山528222;2.佛山市南海經濟開發區人民醫院婦產科佛山528222)
目的:探討B群鏈球菌SrtC基因多態性與定植/侵襲力的相關性。方法:將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500例圍產期女性分為8組,生殖道定植B群鏈球菌有126例,占25.2%,Ⅰ型菌22例,占4.4%,Ⅱ型菌18例,占3.6%,Ⅲ型菌48例,占9.6%,Ⅳ型菌12例,占2.4%,Ⅴ型菌7例,占1.4%,Ⅵ型菌10例,占2%,Ⅶ菌9例,占1.8%。生殖道未定植B群鏈球菌有374名,作為對照組。結果:在7型菌中,Ⅲ型菌毒力最強,定植/侵襲力最大,7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定植/侵襲力最小。結論:B群鏈球菌StrC基因多態性與定植/侵襲力有關。
B群鏈球菌 SrtC基因多態性 定植 侵襲力
B群鏈球菌(GBS)又稱無乳鏈球菌,屬β溶血性鏈球菌,它的毒力與特異的莢膜多糖抗原、脂磷壁酸、神經氨酸酶等有關,主要通過抗吞噬作用,或增強細菌對組織細胞的黏附發揮侵襲力,Ⅲ型含脂磷酸和神經氨酸酶最多,毒力最強[1~2]。B群鏈球菌是圍產期女性嚴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B群鏈球菌主要定植于陰道和肛門。B群鏈球菌可引發早產、晚期流產、胎膜早破、胎兒生長受限等一系列母嬰不良結局,被列為美國圍產期感染的首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對此并不重視。B群鏈球菌篩查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兒早發型B群鏈球菌感染,不過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抗生素濫用、耐藥率增加、新生兒G-感染率上升。現在新研究發現的生物學標記為人類的醫學發展帶來了新希望,為孕婦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可通過該方法判定檢出菌珠的定植或侵襲能力,大幅度減少濫用抗生素引發的不良后果。
1.1臨床資料: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圍產期女性500例,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9.2歲,孕齡35~37周,詳細記錄每位孕婦的病史,羅列引發B群鏈球菌定植的危險因素。排除過去2周使用過抗生素的圍產期女性。研究對象均需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使用消毒窺陰器,取3mL無菌0.9g/dl生理鹽水反復沖洗陰道。在陰道取分泌物,并做病理檢查分型。探究各型與定植與侵襲力的相關性。現有檢測方法:1.細菌鑒定儀法:它的優點是準確度高,缺點是費用較高,不能直接上標本,純菌培養時間長。2.普通培養加生化鑒定法:此法是檢測的金標準。優點是特異性好,缺點是需要細菌純培養,鑒定試驗煩瑣。3.分子生物學方法(PCR法):它的優點是快速敏感,缺點是假陽性較難排除,對人員和設備要求較高。4.免疫學方法(層析法):優點是特異性好,缺點是靈敏度低。5.乳膠凝集法:它的優點是特異性好,缺點是細菌純化培養時間長。6.顯色培養基:它的優點是靈敏度高,特異性好,可直接上標本,使用方法和傳統培養方法相同,無特殊要求,簡便易行[3~4]。
1.3評估指標:B群鏈球菌與定植或侵襲力的相關性。它的毒力與特異的莢膜多糖抗原、脂磷壁酸、神經氨酸酶等有關,主要通過抗吞噬作用,或增強細菌對組織細胞的黏附發揮侵襲力,Ⅲ型含脂磷酸和神經氨酸酶最多,毒力最強。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B群鏈球菌SrtC基因多態性與定植/侵襲力的相關性
在7型菌中,Ⅲ型菌毒力最強,定植/侵襲力最大,7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定植/侵襲力最小。
B群鏈球菌(GBS)又名無乳鏈球菌,屬于β溶血性鏈球菌,它的毒力大小與特異的莢膜多糖抗原、脂磷壁酸、神經氨酸酶數量等有關,通過抗吞噬作用,或增強細菌對組織細胞的黏附作用發揮侵襲力,因Ⅲ型含脂磷酸和神經氨酸酶最多,所以毒力最強。B群鏈球菌是圍產期女性嚴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研究表明,新生兒早發型感染的病死率高達50%~80%,圍生期的女性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地減少新生兒早發型GBS敗血癥的發病[5~6],但存在一些缺點,根據B群鏈球菌在孕婦中的攜帶方式可以分為三種,一過性、間歇性、長期定植。如果圍產期婦女GPS為陽性,并不能代表此婦女長期攜帶B群鏈球菌或是B群鏈球菌感染者,只能代表此時刻攜帶B群鏈球菌,不能下確切得臨床診斷。B群鏈球菌從母嬰傳播途徑來看,傳播率為30% ~50%,帶菌的新生兒的發病率為1%左右,因此圍產期女性檢查出陽性可能會發生抗生素濫用,嚴重影響醫學事業的發展。B群鏈球菌是革蘭氏陽性菌,呈現鏈狀排列方式,常見于人體腸道中,易致新生兒敗血癥。該病有早發性感染與遲發性感染兩種,前者是垂直感染,發病期是新生兒一周內,后者發病期是新生兒一周后,主要是接觸不潔的手所致。GBS感染誘發圍產期女性多種疾病。圍產期女性感染表現為菌血癥、泌尿系統感染、胎膜感染、子宮內膜感染和創傷感染。
胎膜早破的最主要因素是B群鏈球菌感染[7]。由于對絨毛膜較強的吸附和穿透能力,短時間內即可吸附于人體內,繼而入侵,產生的蛋白水解酶直接侵襲降低胎膜局部張力,致胎膜早破。外國研究報道顯示,尿感染GBS的胎膜早破發生率高達30%左右。羊膜腔感染也是B群鏈球菌感染的直接結果。分析表明B群鏈球菌+是引起絨毛膜羊膜炎的重要危險因素。B群鏈球菌+圍產期女性早產合并低出生體重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產褥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B群鏈球菌。產褥感染定義為圍產期女性分娩時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反應。B群鏈球菌篩查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兒早發型B群鏈球菌感染率,不過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抗生素濫用、耐藥率增加、新生兒G-感染率上升。
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細菌)常從不同的環境入侵人體,并能在人體一定部位停留、生長、繁殖的現象通常稱為“細菌定植”。人體不斷供給營養物質給微生物,定植的微生物不斷生長繁殖,感染人體。細菌定植的條件有三,細菌的黏附力是細菌定植的基礎。一旦細菌牢固黏附機體的黏膜上皮細胞,就不會脫落。適宜的環境是細菌定植的必要條件。電解質平衡,酸堿度合適和充足的營養物質等提供定植細菌生長需要。大基數是保證細菌定植成功的重要因素。少量細菌易脫落,大量細菌因為數量多不易脫落。微生物在人體定植取決于兩方面。一方面是外部條件,另一方面是人體存在定植抵抗力。人體對于外來細菌的定植有一定抵抗力,產生對抗。細菌侵襲力是細菌突破宿主皮膚、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機制,進入機體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B群鏈球菌主要定植于陰道和肛門。B群鏈球菌可引發早產、晚期流產、胎膜早破、胎兒生長受限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在美國被列為圍產期感染的首要原因,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對此并不重視。現在新研究發現的生物學標記為人類的醫學發展帶來了新希望,為孕婦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可通過該方法判定檢出菌株的定植或侵襲能力,大幅度減少濫用抗生素引發的不良后果。
細菌鑒定儀,即自動微生物鑒定儀,鑒定系統可鑒定包括細菌、酵母和真菌在內約2000種微生物,方便應用于各個領域的微生物實驗室,用于對微生物的鑒定,是美國Biolog公司微生物鑒定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B群鏈球菌在顯色培養基上顯示為紅色。細菌鑒定儀法優點是準確度高,可作為臨床依據,缺點是費用較高,不能滿足廣大民眾的要求,不能直接上標本,純菌培養時間長,不能作為急癥檢查方法。普通培養加生化鑒定法是檢測的金標準,臨床應用廣泛,優點是特異性好,臨床上較易識別,缺點是需要細菌純培養,鑒定試驗煩瑣,操作困難,也不適合急癥檢查。分子生物學方法(PCR法)優點是快速敏感,適用于急癥的檢查,缺點是假陽性較難排除,容易與真陽性混淆,對人員和設備要求較高。免疫學方法(層析法)優點是特異性好,是醫者臨床的常用診查方法,缺點是靈敏度低,操作不太方便。乳膠凝集法優點是特異性好,缺點是細菌純化培養時間長。顯色培養基優點是靈敏度高,特異性好,可直接上標本,使用方法和傳統培養方法相同,無特殊要求,簡便易行。PCR法和顯色培養基的靈敏度高,免疫層析法的靈敏度低。細菌鑒定儀法、普通培養加生化試驗法、乳膠凝集法、顯色培養基的特異性高,PCR法的特異性低。普通培養加生化試驗法、PCR法、免疫層析法、顯色培養基能直接上標本,細菌鑒定儀法與乳膠凝集法不能直接上標本。PCR法、免疫層析法出結果耗時短,顯色培養基出結果耗時<24h,細菌鑒定儀法、乳膠凝集法>24h,普通培養加生化試驗法>48h。細菌鑒定儀法、免疫層析法、乳膠凝集法、顯色培養基操作簡單,普通培養加生化實驗法、PCR法操作不簡單,煩瑣,細菌鑒定儀法、PCR法儀器昂貴,普通培養加生化試驗法、免疫層析法、乳膠凝集法、顯色培養基儀器不貴,廣大民眾易于接受。
基因多態性的定義為在一個物種內,共存兩種或兩種以上間斷的變異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名遺傳多態性。基因多態性現象普遍。基因組中重復序列數、單基因變異、雙等位基因交替均可導致基因多樣性的結果。基因多態性的作用很大,具體有錯義突變、無義突變、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剪接異常。
通過以上方法,得出結論:B群鏈球菌StrC基因多態性與定植/侵襲力有關。在7型菌中,Ⅲ型菌毒力最強,定植/侵襲力最大,7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定植/侵襲力最小。B群鏈球菌(GBS)的毒力大小與特異的莢膜多糖抗原、脂磷壁酸、神經氨酸酶數量等有關,通過抗吞噬作用,或增強細菌對組織細胞的黏附作用發揮侵襲力,因Ⅲ型含脂磷酸和神經氨酸酶最多,所以毒力最強。
[1]朱艷賓.妊娠期需氧菌性陰道炎與妊娠結局及母嬰B族鏈球菌感染的相關性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13,5(1):19-20.
[2]吳濤.豬鏈球菌2型revS基因缺失株構建及HYL蛋白與宿主互作的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8,6(1):70-71.
[3]朱宏飛.腦膜炎奈瑟氏菌莢膜抗原基因簇的研究和遺傳分型方法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2,5(1):91-92.
[4]鞠愛萍.蘇中地區豬鏈球菌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及豬鏈球菌2型反應調控因子RevS缺失株的構建[D].南京農業大學,2007,5 (1):218-219.
[5]王彥君.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基因微衛星多態性與炎癥性腸病相關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8,4(1):697-698.
[6]司有輝.谷氨酰胺合成酶GlnA及其轉錄調節因子GlnR對2型豬鏈球菌致病力影響的研究 [D].華中農業大學,2009,6(1):942-943.
[7]王穎童.河北省健康人群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帶菌情況調查研究 [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3,6 (30):126-127.
△佛山市衛生和計生局醫學科研課題立項,編號2015278。
R446.5
B
1672-8351(2016)09-01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