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我們打算開發的是荒山,如今卻成了基本農田,在滿地石頭的山坡地上種莊稼,無異于拿錢打水漂兒。
2013年,史寶忠同家人與山東省莒縣后店村委會簽訂了一紙荒山承包合同,按照史寶忠自己制定的發展愿景,今年或將是荒山開發項目的關鍵一年。
然而,如今距簽訂承包合同已經過去三年,《民生周刊》記者近日在史寶忠承包的近300畝“山頭”周圍,卻看不出絲毫被開發的痕跡。大面積土地上長出了半人高的荒草,稀稀拉拉的幾片玉米地和三兩個戴著草帽在陽光下收花生的村民,似乎在向人說明該地塊尚未全部撂荒。
史寶忠認為他們當年和莒縣嶠山鎮后店村委會簽訂的荒山承包合同“存在巨大詐騙”,“后店村委會和嶠山鎮政府合伙騙我們,將數百畝基本農田以荒山的名義對外承包,導致我們接手后無法進行開發。”史寶忠說當初按約定繳納承包款后,作業時遭到本地村民阻攔,“現在即便進得了場,對我們來說已毫無意義,我們打算開發的是荒山,如今卻成了基本農田,在滿地石頭的山坡地上種莊稼,無異于拿錢打水漂兒。”
對此,剛剛調離嶠山鎮黨委書記崗位的陳維國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他離任前曾和相關鎮領導調解過此事。至于到底是荒山還是基本農田的爭議,陳維國說他從未考慮過土地性質的問題,“此事現在應由新上任的鎮委書記處理,我不方便再對此多說。”
“經鎮政府批準的重大村務”
據那份存有爭議的《承包合同書》上明確載明:“為加快荒山開發利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經甲方全體村民同意,將本村的峰山(編者注:史寶忠一方所承包的地塊)承包給乙方,并報嶠山鎮人民政府批準。”
而史寶忠之所以說嶠山鎮政府和后店村委會在承包合同問題上“合伙詐騙”,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該承包合同是由村委會上報至鎮政府,并由鎮政府領導簽字蓋章批準的”。
據莒縣國土資源局法制科負責人表示,農村如果要進行如此大面積土地流轉行為應該和鄉鎮政府“打招呼”。
事實上,后店村兩委也的確將此承包事宜以“重大村務”的名義上報至嶠山鎮人民政府。根據《重大村務申報審批表》里的一系列文件,記者看到后店村兩委在重大村務決策預審表中將決策事項定義為“荒山生態開發承包”,一并附上的還有數十位黨員、村民代表簽字摁手印的民主決策登記表。
隨后,嶠山鎮政府黨委委員、宣傳委員楊秀輝以分管領導的身份在《重大村務決策審批表》上簽字,此文件同時蓋有嶠山鎮人民政府的公章。
楊秀輝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當初此份文件是由下面的工作人員按程序送達他手里的,“此事我也向鎮領導匯報過,經過鎮黨委批準后才加蓋了鎮政府公章。”楊秀輝說當時他剛剛調到嶠山鎮政府工作沒多久,對承包地塊不太了解,“但當時我印象里那一塊都是荒山,基本上沒有莊稼。”
在楊秀輝看來,該地塊對外承包算是一起平常的土地流轉行為,“我沒有考慮過該地塊的土地性質到底是荒山還是基本農田。”采訪中,時任嶠山鎮黨委書記陳維國也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雙方出現矛盾后,我們做了一些調解工作,但是從未考慮、關注過土地性質的問題。”
“我們村沒有荒山”
按照史寶忠的說法,當初他們得知后店村委會打算將峰山及周邊的水庫對外承包,通過多次協商,村委會決定以每畝每年50元的價格,將300畝左右的峰山承包給史寶忠一方,承包期限30年。
“當時村干部一直將該地塊稱為荒山,我們上去一看確實沒有多少莊稼,地上很多石頭,坡度又很高,的確不適合種植。”史寶忠本打算在“荒山”上搞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在水庫里養些魚,“再搞個農家樂什么的。”
合同簽訂后,史寶忠和家人隨即按約定繳納數十萬元承包款,并將挖掘設備開上“荒山”,“但是村里突然來了好多村民阻攔,說這地是他們的口糧田,并聲明我們沒有資格在這地塊上進行任何生產行為。”
當初阻攔史寶忠進行作業的村民柴士林(化名)和柴士斌(化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村里對外承包的峰山根本不是荒山,“都是村里分到每家每戶的口糧田。”據后店村一位上歲數的老人回憶,峰山在上世紀90年代時已被開荒成耕地,1997年前后村委會將峰山按村民人數分給村民種地。
據多位村民表述,村委會將峰山分給村民,盡管每家每戶分到的土地很少,“每個人就分到幾分地,有的甚至只有一分地,但是村民始終在上面種植。隨著近些年村民多數外出務工,部分土地被閑置,看上去或許有些荒蕪。”
“盡管峰山現在看著荒蕪,但是村里和鎮里的人都應該清楚,這是村民的耕地,不是什么荒山,整個嶠山鎮也沒有荒山。” 柴士林說。
既然當初“荒山生態開發承包”已經以數十名黨員和村民代表簽字摁手印的方式獲得認可,那為什么村民還要阻攔史寶忠作業呢?柴士林說,因為很多村民都不知道村委會的承包行為,村民也沒收到過相應的補償款。
“荒山”再起波瀾
史寶忠說遭到村民阻止作業后,后店村委會和嶠山鎮政府多次進行調解,但始終沒有明確說法。在此期間,史寶忠曾去莒縣國土局咨詢荒山開發的相關政策,卻被告知其承包的土地不是荒山,而是基本農田。
“早告訴我們是基本農田,我們才不會承包。開發荒山和在基本農田上種莊稼能是一個概念嗎?”史寶忠始終認為當初簽訂承包合同時鎮政府和村委會故意隱瞞事實,“這就是詐騙!”
在嶠山鎮國土所,所長李玉兵(音)根據其辦公桌上放置的一張2012年6月繪制的嶠山鎮土地利用規劃圖上顯示的內容,明確告訴記者,承包合同上載明的地塊土地性質為基本農田。在莒縣國土局利用科,工作人員向記者出示了2006年至2022年莒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并且證實起碼在2006年時,該地塊就已經是基本農田。
據了解,后店村位于嶠山鎮東北3公里處,共有土地601畝。上述利用科工作人員指著地圖告訴記者,莒縣的耕地大多為基本農田,“嶠山鎮的耕地幾乎全是基本農田。”
當得知后店村的該承包爭議后,莒縣國土局的一位工作人員道出了他的看法:“現在看來,承包土地的人不就撿大便宜了嘛!”原來,最近幾年嶠山鎮耕地承包價是“好一些的地要四五百元一畝,差一點的也要200多元一畝”。
當初嶠山鎮為何允許后店村委會將承包價值更高的基本農田以荒山的名義低價向外承包?為何簽訂合同后,承包人無法進行開發,實際的土地使用人后店村村民也沒得到任何實惠?這一系列的問題仍在困擾著史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