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臣華 田小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蒙古機遇與路徑
楊臣華 田小明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將是下一階段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主軸,同時也是發展理念的又一次創新,更是發展方式、發展思路的重大調整。要把握好內蒙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巨大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重塑經濟發展新動力,推動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經濟增長機制階段看,國內外已有的研究證明,低、中、高等收入經濟體分別主要通過要素、效益、創新來實現經濟增長。我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要實現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不能再依靠要素驅動,關鍵在提高經濟效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眼點正是效率提高,從培育主體增加要素有效投入,通過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實現經濟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
從內蒙古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公式來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調整和優化勞動力供給、產業支撐、創新能力、制度配套與管理創新等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矯正要素配置扭曲,通過提高勞動力供給均衡性,增強產業結構多元化與支撐性,提升強化創新驅動力,完善和精準體制機制架構等措施,擴大有效有用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眼于解決經濟增長動力問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培育新產業、推進新開放、供給新制度、創造新技術,以創新升級的新供給激發多層次新需求,推動經濟在更高層次實現持續增長。立足自治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為內蒙古帶來新機遇。
(一)培育產業新體系的機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壓舊促新,發展新產業。一方面,尊重和順應市場規律,讓市場及時出清,淘汰落后產能,促進有效資源向高附加值新型產業轉移;另一方面,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深入推進我區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為新產業加快孕育,構建產業新體系注入新的內生動力。
(二)培育區域新空間的機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全面提升供給效率,這為內蒙古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深度融入國家大開放戰略提出更高要求,也為培育區域新空間迎來新機遇。為內蒙古在推進以呼包鄂協同發展的同時,加快打造“赤-錫-通”重點城鎮經濟帶、以烏海周邊為中心的“小三角區域”,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同時,全方位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深度融入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協同發展,充分集聚人力、資金、技術、創新等優勢資源,擴大利益匯合點和優勢互補點,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三)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的機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加快技術、產品、業態創新。隨著互聯網加速從生活工具向生產要素轉變,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密集涌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智慧城市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應用基礎的夯實,將有力推動互聯網與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養老、文體娛樂等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新模式、新業態,進而激發需求潛能,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輸入:數據集Z={z1, z2,…, zn},其中n表示數據點的個數;粒度變量Gv;改進的相似度矩陣S′=S′(i, j);吸引度矩陣R=[r(i,k)];歸屬度矩陣A=[a(i,k)];偏向參數p(k),迭代次數t.
(四)人力資本提升的機遇
提升人力資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對傳統發展方式和供給體系進行大的變革,從而提升要素供給質量,讓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經濟內生可持續增長,人力資本正是代表性要素之一。科教文衛供給質量提升、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區域融合發展加速、人才引進培育機制逐步完善等積極因素,都將加快全區人力資本提升步伐和“人力資本紅利”釋放,促進全區勞動力要素供給實現升級。
(五)技術進步的機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在于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轉變要素投入方式,更加注重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強調創新效率。它的推進將為內蒙古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共享創新機遇等方面迎來新的契機,為進一步激發企業家、企業、科研單位的創新活力,增強技術進步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注入動力。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全面部署,我們要緊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機遇,瞄準供給端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全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制約經濟發展的長期結構性矛盾,全面提高總供給水平,轉換發展方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構筑經濟發展新型驅動力。
(一)以創新驅動突破結構性矛盾,加速新舊動力轉換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創新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作用,創新擴大有效供給,推動新舊動力轉換接續。一是圍繞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增強產業支撐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優勢行業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和產業鏈重塑等方式,調整產品結構,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圍繞“五大產業基地”建設,推動傳統行業產業鏈拉長、價值鏈提升,加快推動煤炭、冶金、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新型化。圍繞“中國制造2025”規劃,完善新材料、裝備制造、新型化工、生物制造、云計算等領域的政策配套和推進機制,力促新興產業規模化。大幅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全面提高休閑旅游、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業,以及健康養老、文體教育等新興服務業供給規模和質量,構建多元產業支撐。二是加快新型消費業態供給,激發需求潛能。落實好《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努力擴大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等新型消費供給規模。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激發消費新潛能。

(二)以深化改革破除供給約束,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進一步優化供給側的體制機制,提升制度供給質量,精準施策,深層次釋放制度紅利,為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一是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加快推動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活力。加大提升人力資本投入,實施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人力資本戰略。充分挖掘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潛能,激發企業家創新動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二是進一步放開供給約束。繼續發揮簡政放權“當頭炮”作用,進一步削減行政、稅收、融資等供給約束,放寬市場準入,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把部分政府掌握的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讓市場活起來。三是打好企業成本“降低戰”。進一步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稅收、社會保險、財務、電價、物流等成本,重點推動結構性減稅,減輕企業運行包袱,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三)以“文化”領跑釋放文化活力,增強文化軟實力
針對基本文化消費供給結構性矛盾,深度挖掘文化產業價值,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激發文化發展新活力。一是擴大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充分利用文化消費需求升級倒逼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機遇,深入挖掘草原文化、黃河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組織實施文化創意產品扶持計劃,創新文化產品供給。持續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演藝娛樂、特色節慶等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二是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大力促進“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意、生產、傳播、消費的網絡化進程,提升數字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內涵。三是推動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將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富民緊密結合,引導、鼓勵、扶持文化創業,挖掘文化消費潛能。
(四)以補齊短板擴大有效供給,提高經濟“木桶容量”
針對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同步的矛盾,進一步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夯實經濟發展根基。一是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傳統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重點加快城際、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高速信息網絡;圍繞生活質量改善和全方位需求提升的民生性、公共消費型基礎建設補缺口,提升社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水平。二是加強基本公共服務業均等化投入力度。圍繞加大醫療保健、文化、教育、體育等基礎設施投入,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業均等化水平。三是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完成“十個全覆蓋”工程各項目標任務,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深入推進扶貧攻堅,補齊民生短板。四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圍繞新能源替代、大氣污染防治、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垃圾回收、城市園林綠化、水土保持等領域補齊生態建設短板,建設美麗內蒙古。
(五)以對外開放拓展新空間,打造北疆對外開放新高地
借助國家區域優化空間發展戰略實施,把準內蒙古區域發展新定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構筑國際合作新模式。全方位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圍繞農畜產品加工、電力、能礦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物流、跨境旅游等優勢領域,加強產業與產能合作;積極推動“互聯網+外貿”新型貿易方式,深化智能技術、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廣泛加強智庫人員的國際交往和溝通,通過智庫聯盟,促進各國社會精英合作,凝聚共識,擴大交流,務實合作,有效宣傳解讀各國發展思路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情況,開展務實共同關注的專項課題研究,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實現包括文化、貿易、規則以及情感等行動對接。二是構建多元外向型產業新體系。立足產業和口岸優勢,重點發展煤炭清潔利用、金屬礦產采選冶一體化綜合循環利用和木材精深加工產業,打造國家重要的境外資源高效綜合利用基地、礦產資源采選冶一體化循環示范基地、集成材加工集散地和家具制造基地。積極發展面向俄蒙市場的石材、陶瓷、新型墻材等建材業,生產、保鮮、儲運、加工一體化外向型農牧業以及機電產業,形成國家新型建材加工出口基地。積極拓展國際物流業、文化旅游業、國際會展業,提升服務貿易水平。三是加強區域合作。主動融入環渤海區域發展,全面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全力挖掘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制藥等領域合作潛力,進一步強化科教文衛、旅游等方面交流,努力拓展合作空間。
(楊臣華系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