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平 馮玉龍
我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現狀、推進策略及存在問題
趙云平 馮玉龍
云計算報告三:

2010年10月我國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把促進云計算研發和示范應用作為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任務。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確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自此,我國云計算產業發展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一)產業規模迅速擴張
據工信部統計,2012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了606.78億元,較2009年增長了5.58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7.4%。其中,公有云計算市場規模超過35億元,增長率超過70%。遠超過同期國際市場25%的增速水平。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據調查,目前我國僅有43%的被調查者希望使用云計算服務,而這一比例在兩年后將達到88%。隨著云計算業務逐漸成熟,商業模式逐漸清晰,用戶信任和認知程度逐漸加強,國內云計算市場將會成為充滿活力且規模迅速擴張的新興市場,產業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云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499.2億元,產值規模將達到7500-10000億元,云計算服務市場更將以接近40%的年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云計算產業拉動就業人口將達百萬以上,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所占的份額有望達到15%以上。
(二)市場主體十分活躍
一是內外企業同臺競技。2013年,亞馬遜、IBM、 微軟等跨國企業的公有云服務紛紛入華,加速搶奪我國市場。微軟云服務Azure在上線半個月內就獲得金蝶軟件、觀致汽車、人人網、PPTV和藍汛通信等本土客戶,觀致汽車將其QorosQloud業務除移動客戶端以外的所有開發、測試工作都放在Windows Azure云端完成。目前,跨國企業通過與國內企業合作等方式,進入國內云計算市場呈加速態勢。國內百度、阿里、騰訊、盛大、新浪等互聯網服務企業,華為、中興、神州數碼、浪潮、曙光等硬件企業,用友、金蝶等軟件企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等通訊企業等,相繼加入國內云計算市場競爭行列,構成了中國云計算服務國內團隊的主力陣營,同時還有一些其它云服務提供商也在云計算領域開疆拓土,使國內云計算市場呈現出白熱化的程度。

二是業務市場不斷細分。阿里、盛大和騰訊等企業主要提供云主機、云存儲、開放數據庫等IaaS服務。百度、新浪、360等公司則推出了面向企業和開發者的PaaS云平臺,通過分成方式與開發者實現了共贏。此外,華為、神碼、浪潮、曙光等硬件制造商在云計算專用服務器、存儲設備以及企業私有云解決方案等領域,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電信運營商和IDC企業依托數據中心開始向IaaS服務商轉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正式推出名為“天翼云”和“沃云”的云計算品牌,推出云存儲等面向用戶的全系列產品。與此同時,各行業不同規模的眾多企業也開始對云計算內部應用做出嘗試,如蘇寧電器擬將公司名稱變更為“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便更好地使企業向云服務模式轉型。此外,進軍公共云服務領域的云計算企業數量進一步增多,服務種類進一步豐富,面向中小企業的IaaS服務和SaaS服務,以及地理、交通、金融等領域的個人應用都取得了快速發展,云計算產業鏈日益完善。
(三)應用領域日益拓展
隨著云計算產品服務不斷創新和應用加速落地,我國云計算應用范圍呈不斷擴大態勢。一是部分發達地區也已經開始將電子政務和社會信息化系統向云計算模式遷移,探索云計算在城市管理、電子政務、園區服務以及醫療衛生、互聯網、教育、金融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二是私有云也已成為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實施重點,包括電信、能源、電力、醫藥等行業的大型企業都在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開始實踐云計算。三是中小企業和個人用戶實現了迅猛增長。百度、騰訊、奇虎等企業的云服務平臺聚集用戶均已超過1億,阿里和金蝶云服務支持的中小企業數量超過70萬家。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娛樂等方面個人云應用也在快速增長。

國內云計算行業典型應用推進情況
(一)主要省市云計算產業發展情況
目前我國累計已有30多個省市發布了有關云計算的戰略規劃、行動方案或實施工程。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國家批準率先開展云計算建設的試點城市,經過3年的前期探索,已在技術、產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將進入產業攻堅階段,加速關鍵技術突破,推進云計算在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應用。北京市發布的“祥云工程”行動計劃,以“基金+基地”的運作模式,已有100多家中外企業參與,建成了以中關村軟件園為主的北部云服務基地和以亦莊云產業園為主的南部云后臺基地,預計2015年將形成2000億元產業規模的亞洲最大的云服務器生產基地。上海市發布的“云海計劃”3年方案,在閘北區致力打造“亞太云計算中心”,目前已集聚云計算企業近百家,帶動信息服務業新增經營收入1000億元。深圳已經建立起云計算相關的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工程實驗室8個,重點實驗室11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6個。杭州云計算產業已實現年產值約50億元人民幣,其中阿里云的年產值約30億元人民幣。無錫以新區太科園為發展核心,已形成了一批云計算以及與云計算相關的龍頭企業,2012年云計算業務收入突破10億元。非試點省市在發展云計算產業方面也不甘落后。廣東省制定發布了《廣東省云計算發展規劃(2013-2020年)》,并在廣州市部署“天云計劃”,目標是打造世界級云計算產業基地。天津市提出重點發展“六云”(云感知、云計算、云存儲、云安全、云方案、云災備)產業。同時,西安、哈爾濱、重慶、寧波、武漢、廊坊等一批二、三線城市,也都加強了對云計算產業的研究與部署,啟動了云計算發展計劃,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應用,并聯合大型信息技術企業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
(二)各地區發展云計算產業的推進策略
綜合分析各省區在推進云計算產業發展策略方面的經驗,各地圍繞各自區域經濟特點和優勢,目前主要形成了3種云計算推進模式。
一是資源利用型發展模式。是指針對集約化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能耗成本較高的特點,充分利用當地能源豐富、電力充足、土地資源充裕的優勢,重點建設數據中心和發展云計算基礎服務,帶動配套產業發展。資源利用型發展模式要求城市擁有充足的電力資源、較好的資源氣候優勢、完善的配套政策及良好的網絡基礎設施,能夠為規模化云計算產業發展提供較低的運營成本以及向外服務的基礎條件,該模式比較典型的地區有呼和浩特、貴陽、哈爾濱和重慶等。
二是應用引導模式。是指以云計算應用為導向,致力于通過在一個或幾個典型行業搭建云計算平臺和提供云計算服務,帶動云計算產業鏈發展,同時為整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和動力的產業發展模式。應用引導型發展模式要求城市擁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全面的應用需求以及多層次的云計算相關企業,能夠為云計算應用市場提供前期啟動及后續發展支撐。該模式比較典型的地區有杭州、無錫、成都等。
三是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是指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云計算產業的戰略基點,注重云計算產業相關的制度創新、研發創新、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利用云計算開拓新的商業機會。以這種模式發展云計算產業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擁有較好的高端人才環境、較高的產業集聚度、較為完善成熟的產學研生態以及較廣的產業輻射范圍的地區,較為典型地區有北京、上海、深圳等。
總體上,我國云計算產業已經走過了產業培育期,進入了一個規模快速擴張的繁榮發展時期,但從目前云計算技術水平、產業布局、推進策略、產業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
(一)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
目前,我國與國外廠商在技術上差距巨大。傳統PC的核心技術仍然壟斷在intel、微軟等外國企業手中,Google、amazon、IBM等國際領先IT企業,利用自身資本及技術優勢,開發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在國內競爭中仍占據主導地位。國內領先的IT企業如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網易等都在積極開發各自的云計算產品,但由于只是模仿國外技術,依靠自身優勢市場進行推廣,難以形成整體創新技術及完整產業鏈。此外,對于用戶層面和國家層面的信息安全,如果云計算不能有效的提供解決方案,將會影響到云計算未來的發展。
(二)低水平重復建設已現苗頭
由于云計算概念新穎加上人為炒作,一些地方政府不顧客觀條件,不顧云計算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運維成本高等特點,把云計算作為政績工程,盲目投資建設。尤其在數據中心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難以吸引用戶,資源利用率不高,難以體現云計算的效益。盡管2013年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數據中心建設布局的指導意見》,力圖規范全國的數據中心建設,特別是大型數據中心的合理布局,但各地區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的熱情不減。按目前在建項目和規劃統計,數據中心已經成為我國又一個嚴重產能過剩的行業。
(三)市場培育仍待深化
盡管云計算企業熱情高漲、業務擴張如火如荼,但目前我國政府、企業和個人對云計算的認識和應用還都處于初級階段。政府部門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對云計算應用持相對謹慎、保守的態度。企業應用云計算也存在著巨大的商業壓力。2010年亞馬遜的云服務中斷事件表明,過多地依賴云平臺可能會帶來風險。缺乏規模化推廣的應用實踐,導致用戶信心不足,從而使企業變得更加保守而不愿嘗試。
(四)標準和法規建設滯后
目前國家標準委和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我國的云計算國家標準,但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仍需時日。此外,無論是公共云還是私有云,在集中管理存儲用戶數據、保護個人隱私及企業信息安全等方面,都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以便有效防止云計算服務企業或內部個別人員的侵權行為。但目前我國在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和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仍有待完善。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