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陽錫葉
城市化背景下生源大量入城,鄉村生源相對減少
——教師編制隨生源流動是否可行?
本刊記者陽錫葉
2015年起,懷化市統籌教師編制資源,探索建立與生源流動相適應的教職工編制調配機制,并對各縣(市、區)來主城區就讀的各段學生數進行了統計,按照編制標準確定了應從各縣(市、區)調整的教師編制數。當年從各縣(市、區)調整教育編制305個到懷化主城區,其中155個給了鶴城區,150個給了市直學校。
懷化市教師編制隨生源流動機制改革出臺之后,既有贊成的聲音,也有反對的聲音。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問題焦點不在于改革本身,而是在城鎮化加速的背景下,教師編制城區不足、農村余編缺員的難題究竟該怎么突破?
“我頭發都愁白了。”鶴城區太平橋小學校長姚飛拍了拍頭發說。該校2012年9月開學,當時核編16個,后來一直沒有增加,現在學校有臨聘老師23人,很多老師都由高校大四實習生頂崗。由于臨聘老師流動性大,素質又不能夠保證,家長非常不滿意。這幾年,每年新增一個年級8個班,剛性需要20名老師,“每到開學前都非常著急。”
像太平橋小學這樣的學校并不少,記者從鶴城區教育局拿到的一份2016年秋季新起始年級及剛性擴班各學科教師需求調研表顯示:鐘秀學校,新增一年級8個班,剛需20人;華都小學,新增一年級8個班,剛需20人;河西學校小學部需擴班4個,剛需10人……9所學校今年總計共剛性需求教師90人。
據統計,懷化市城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49641人(包括市直學校),而非鶴城區戶口學生達31263人,占62.98%。其中一年級新生中,中方縣有802人,麻陽縣有86人,芷江縣有116人,辰溪縣有360人,溆浦縣有548人,通道縣有17人,靖州縣有22人,會同縣有61人,新晃縣有34人,沅陵縣有97人,洪江市有322人,市外有1451人。
“外來學生的逐年增加,加大了城區學校的編制需求,編制若不能實現跨區域調劑,懷化城區義務教育辦學將難以為繼。”懷化市教育局副局長曾慶明說,近5年城區新生每年以2500名的人數增長,5年至少增加了1萬個學位,去年調劑305名教師編制到主城區之后,目前仍然缺編,其中鶴城區仍有代課教師280余人,市直學校有180余人。
懷化市編辦分管事業單位編制紀檢員周良武告訴記者,這幾年,編制部門已經盡最大努力支持教育編制,前幾年通過“挖潛”從其他部門調整了450個編制到教育系統,對教育系統內部也進行清理整頓“挖潛”,共督促返崗661人,辭退113人,同時縮短教師編制調整時間,由過去三年一調整到現在“一年一調整,半年一微調”,盡量盤活教育編制資源。
“到2015年,編制資源已無潛力可挖,但是編制總量不能增長的紅線又不能碰。”周良武說,“主城區每年都會遇到這個難題,而一些縣市農村學校余編相對較多,因此,我們請示了省編辦,又提請市委、市政府研究,以市為單位進行編制統籌,市本級和鶴城區教育編制不夠用,在全市范圍內調劑解決。”
那么,編制調出的縣(市、區)又怎么看待呢?
芷江侗族自治縣和溆浦縣去年分別被調整出27個和47個教師編制,記者來到兩縣教育局,聽到的幾乎是一片反對聲,一位縣教育局干部甚至直言這是“拆東墻補西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我們是反對的,編制調整不能忽視下面的困難。”芷江縣教育局局長唐非坦言,芷江縣有40000多名學生,只有1280個教師編制。這幾年,芷江縣城同樣有大量學生涌入,2016年秋季入學,城區5所小學估算在不擇校的情況下班額就達到65人,師資需求同樣緊張,僅城區學校就差老師100余人。
“對于農村學校,一些學校流出了幾名或者10多名學生,但是班級并沒有減少,這就要保證基本的師資配備。”唐非說,“如果編隨人走,那就意味著農村學校沒有人來上課。”
他仔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縣目前仍有95個教學點,其中有上百名學生的只有2個,最少的僅有2人。這些教學點,不可能按照師生比來配備教師,而只能根據班師比配備。加上目前學前教育沒有核編,教師編制占用的還是中小學編制,這樣一來,導致師資更加緊缺。目前,該縣農村還有臨聘教師141人。
唐非說,這幾年,芷江縣委培了60名免費師范生,將來都要入編,還有特崗教師服務期滿的也需入編,僅今年就有80多人。“由于編制總量控制,編制減少,如果這些老師入不了編,我們的農村師資更加難以保證。”
“不科學、不合理。”溆浦縣教育局人事股股長唐春景同樣持反對意見。他說,溆浦縣是有近100萬人口的大縣,2003年核編6545個,10多年來沒有變過,“但是班級在增加,去年全縣凈增學生3000人,按50人一個班算,凈增60個班,師資十分緊張。去年秋季,雙井中學因為缺教師幾乎開不了學,校長急得寢食難安。”
記者從懷化市教育局了解到,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村人口流動性加大,農村學生正呈逐年減少趨勢。目前,按師生比算,多數鄉鎮學校編制有富余,但教學班級并未減少,維持正常教學仍需等量教師。而按湘政辦發【2002】44號文件規定,村小23人以下只核定1個編制,多數村小不能開齊、開足課程,更談不上專任教師教學。
“編制總量不能增加,如何最大限度盤活現有編制資源,在區域內能夠動態調節、統籌使用便成為了教師編制改革的方向。”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麗群說,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學生大量流入城市,懷化市進行教師編制隨生源流動機制改革應該說是一種很好的探索,長遠來說也很有必要。
“但是,目前用編主體還是在農村。”她說,教師用編問題必須考慮城鄉兩個實際,要在保證農村學校師資的基礎上隨生源流動,這樣才能既不損害農村教育,又最大限度盤活教師編制資源,“教師編制隨生源流動絕不能搞成拆東墻補西墻,而應是一種資源優化。”
劉麗群認為,目前,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體制明顯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管理過死,城鄉倒掛,按師生比核編不切合農村實際等,是導致中小學專任教師緊張的重要原因,“教師編制起碼要保證基本的教育教學需求。”
劉麗群建議,首先要建立健全補充更新機制,以縣或者地級市為單位,負責好教師編制的總量核定和宏觀管理,給足教師編制,及時補充教師。同時,加快完善區域統籌機制,真正建立起“縣管校聘”體制,打通教師動態調配通道,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實現教師資源重組優化。
“目前,最可行的,還是要把教師由單位人變成系統人。”曾慶明也認為,要推行教育編制管理新模式,對教育編制實行“總量控制、動態管理,教育使用、編辦監控,跨區調劑、合理配置”的管理模式,這樣才能最大限度調動現有教師資源。
“打個比方,有兩所學校離得比較近,這兩所學校的體育、音樂老師便可互相兼任,如此一來,就充分利用了教師資源。”曾慶明說,“而不是過去這個老師定崗定編,只屬于這所學校,另外學校無法調配這所學校的老師。”
據了解,湖南“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已提出,縣級教育部門在機構編制部門核定的編制總額內,按照班額、生源等情況統籌分配各校教職工編制,并報同級機構編制部門和財政部門備案。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
不過,真正落實“縣管校聘”還有政策障礙。“我們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周良武說,作為編制部門來講,實行的是精細化管理,必須到人到單位,而這個單位是以學校為單位的,“目前編制部門只能通過縮短編制周期,比如半學期一調整,以盡量盤活資源。”他說,要實現教師編制“縣管校聘”,目前缺少頂層設計,下級編制部門又不能違背編制管理規定,“如果頂層設計上有聯動機制,那是可以的。”

問題的眼光看教育,教育的視角觀熱點。更多新聞視點,請登錄“湖南教育微信公眾號”。
微信號:hunanjjaoyu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