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刊:你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
楊浩涌:挺好的。瓜子現在達到200億流水的規模,我們用了一年多。一個高速增長的公司就像在開賽車,你要確保資金、運營效率都在正確的軌道上,把控每個零件、環節不出問題,對于團隊是挺大的挑戰。這就像打游戲,過去是一關一關地打,現在可能一下子打到第10關,蠻刺激的,我自己也蠻享受的,能有第二次機會再去創業,修正之前碰到的一些問題。
人物周刊:對你父母和他們的成長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們嗎?
楊浩涌:我父母是40年代出生,沒有機會真正思考自己的發展,更多的是隨波逐流吧。我1974年出生,9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已經很開放了,可以出國,我出去讀了博士,回來又趕上互聯網這一波潮流,像楊勃、王興,我們都算2005年前后創業的那一代,到現在都創業十年了。我們這代人運氣挺好的,有更多選擇。
人物周刊:對自己的(未來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楊浩涌:我期待他能活得更快樂吧。我不會要求他一定考第一名。希望他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最好這個事還比較有意義。
人物周刊:對你所從事領域的前景怎么看?
楊浩涌:每個家庭在買一輛新車的時候,會把之前那輛處理掉。瓜子能在每個家庭的重大消費決策里,用服務去提供更大的便利,這件事還是相當有價值的,它讓我有足夠的動力去投入時間。這個行業之前非常落后,每家傳統車商平均每年成交量是200輛,非常小,他們無法提供持續服務(比如金融、保險)的問題,無法利用大數據的問題、交易效率低的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我們作為互聯網平臺,目標是提高行業效率。
人物周刊:同齡人中,你最欣賞哪些人?為什么?
楊浩涌:國內早一輩的創業者我很敬仰馬云,他的確是把企業帶到一個很高的高度。國外肯定是喬布斯了。同代的人,大家都還在成長中,都還在各自的路上吧。每一個能走到現在的創業者都相當不容易,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也許只是運氣的原因。
人物周刊:責任、權利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個?
楊浩涌:肯定是自由。很多人說你可以退休啊,做做投資,度假,買買房,也可以自由了,但我還是選擇做這個事,這也是種自由。我還是有好奇心,未來的不確定性讓我向往。
人物周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楊浩涌:書挺多的,之前說得比較多的是《少有人走的路》。當時在趕集,我正在經歷一個變化,從別人說你產品、技術做得挺好的,到你要管理幾千人,要學習市場營銷、線下地推,這是個很痛苦的轉型過程。那時候你不改,可能公司就死了,所以很自責。看那本書讓我意識到,人們總喜歡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或者“我不會這個不會那個”,其實是逃避的借口,是只想待在舒適區。
人物周刊:你珍視自己的哪種品質?最想改進的一個缺點是?
楊浩涌:我還是蠻堅持的,也很樂觀。即使是趕集最差的時候,我也沒有覺得自己不行,雖然也痛苦、自責、睡不著覺,但從沒放棄過,想的還是應該更努力。需要改進的也挺多的,比如工作一直很忙,被推著走,但我認為即使這樣,還是應該再多一點思考,包括未來幾十年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路應該怎么走。我希望每隔10年,大家都能看見一個不一樣的我。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哪方面?又最愿意將之花在哪方面?
楊浩涌:最不愿意把時間花在無謂的斗爭上。公司層面,我愿意花時間在技術和數據的開發上,我本身是計算機出身,我相信互聯網公司還是應該由數據驅動,這也會是未來瓜子的核心競爭力。個人層面,我找到任何機會都會多運動,跑步會分泌多巴胺,讓人愉快。
人物周刊:現在的你,還有哪些不安和擔憂?
楊浩涌:對創業者來說,輕度焦慮一直會存在,所有不確定都會給你帶來不安。沒什么長遠的擔憂,挺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