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楷平
看票房,西方不亮東方亮
《魔獸》電影上映一個月來,中國首日票房破2.5億,7月7日下線時,總票房定格為14.7億元人民幣,合2.2億美元。北美首日票房才1千萬美元,到7月7日累積4500萬美元,最終不會超過5000萬美元。
中國大爆,美國慘敗,這個結果很多人都想到了,只是沒想到差距如此懸殊。
有人說,這是因為《魔獸世界》中國玩家多,北美玩家少。但數據顯示,多年來中國《魔獸世界》玩家只占世界一半。而且多年來,《魔獸世界》一直高居北美網游人氣第一。就算兩大市場魔獸氣氛有所差距,也絕不像票房反應的那樣懸殊。
我認為,解讀魔獸電影票房在中美懸殊的鑰匙,要從文化的特性出發。
83版《西游記》電視劇過后,多少年來你正眼看過誰的翻拍?——唯一一個取得巨大成功的IP《大話西游》,只是借用了《西游記》人名的現代情感劇。
中國有多少三國題材的游戲,你又記住了哪家的IP?——唯一一個影響還算可以的,竟然是日本人制作的《三國志》系列。
文化這東西,傳統力量是強大的。在中國,三國和西游的新IP,你就一定會被人拿出來與經典名著相比。經典是什么?看著它長大的,基因滲入血液,深入骨髓。雖然經典也不是萬世不朽,隨著時代的發展你也可以對它進行現代化的解構。只是這種解構風險巨大,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只要做的稍有缺憾,差距馬上就會被無限放大,影響到你的口碑。一千次解構,只能得到一個《大話西游》。
珠玉在前,做的再好也不過是“第二個xx”。
在歐美市場,魔獸電影也有一個類似于《西游記》的珠玉在前——《魔戒》。這本托爾金寫于上世紀初的小說吸收了部分北歐神話概念,設計了一個完整的西方奇幻世界觀,可以算得上是歐美的《西游記》。而魔獸的世界觀,包括矮人、精靈、食人魔、獸人,都來自于《魔戒》。15年前,《魔戒》電影三部曲創造了總票房將近30億美元的神話,可見這個奇幻世界在歐美人心中的地位。即便是后來炒冷飯的《霍比特人》三部曲,也總共取得近10億美元的票房。
從小看《魔戒》小說長大,又經歷了6部《魔戒》電影洗禮,歐美觀眾對魔獸電影的眼光分外挑剔,各種瑕疵都難逃他們的法眼。
而在中國,《魔戒》的影響顯然不如歐美那樣源遠流長。中國觀眾也就能以更開放、更新奇的態度去迎接《魔獸世界》和魔獸電影,再配合電影上映時萬達與騰訊的玩命宣傳,取得如此票房也就是意料中事了。
中國游戲,站起來,走出去
墻內開花墻外香,這是文化交流的一種常態。
文化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并不是我們學英文、學好萊塢、學暴雪、學DOTA,就能跟歐美人談笑風生。實際上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可以對外輸出的IP非常多。拋開所謂文化優越感,歐美人也具有好奇心,他們也喜歡掉幾句漢語,也喜歡中國文化。
當年香港電影的“功夫”IP火遍好萊塢。好萊塢最成功的華人電影是《臥虎藏龍》,中國電影在北美票房最高的是《英雄》,就連劃時代的《黑客帝國》也用的是中國功夫片動作指導。
文化的涵義非常廣闊,有一整套的世界觀哲學。同樣在功夫的表象下,《臥虎藏龍》就包含了宿命論、禪宗等思想,《英雄》則包含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仁者”思想……這些神秘的東方哲學,才是最吸引歐美人的文化內核。
歸結到游戲行業,我認為中國現在缺的不是文化,也不是IP,而是產品內涵。
目前有內涵中國游戲巨作實在太少,尤其是電競游戲巨作更是鳳毛麟角。國內游戲巨頭們,捫心自問一下:當暴雪數年磨一劍,打造魔獸、星際的世界觀時,你們在干什么?
巨頭們有代理、購買國外游戲的錢,卻沒有雄心自己制作一個《魔獸爭霸》級別的游戲來。即便是做自己的三國MOBA,游戲機制也幾乎完全照抄DOTA2或LOL。劉備換個皮膚就是黑賢,麗桑卓改個名字就是甄宓。光掛個三國人物的外殼,不能體現三國文化的內核,怎么可能突破DOTA2、LOL的圍堵去征服國外市場呢?
什么時候,我們能通過競技戰術展示《孫子兵法》的博大精深?什么時候,我們能通過武器設置讓歐美人知道什么叫大唐陌刀陣?
收購supercell要80多億美元,做一個《天涯?明月?刀》要1億人民幣嗎?如果把這80多億美元砸在我們的《天涯?明月?刀》,是不是更有可能出一個我們自己的IP?
2016年了,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二好多年,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音樂、戲劇、電影等一樣,中國游戲IP要征服海外市場,需要的不是“世界范”而是“民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