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菁
主持人吳振:關于政府型會展項目這個話題,我們先暫定為會展向右。這個“右”不是右派的意思,它意味著展會脫離了政府的體制化,向市場化和效益化、方向發展,這是國務院15號文件的核心主張。請各位談談如何看待政府市場化發展的新常態?
丁尉: 蘇州會展行業協會是全國會展行業協會里面腰桿比較硬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并不靠政府補貼生存。蘇州會展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生存、發展時期,數量較為可觀,四年前蘇州會展總數是89個,到今年已增長到184個,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蘇州會展行業協會是為企業服務的。為什么蘇州會展業市場化發展的程度比較高呢?一個地方會展業的市場化發展程度高低不由政府展會的數量和會展業優惠政策等因素決定,而是由政府會展服務標準決定,蘇州會展行業協會是代表企業,服務企業和當地展會發展的,會展協會就應該是地方會展業發展的最大的一個服務員。
李丹:廣州被稱作中國商務會展的搖籃這還得益于“廣交會”。我個人認為不應該簡單的說政府展、專業展,或者是專業的市場展,因為每個展會都會有它獨特的地方,而且每個城市之間也各有各的需求。比方說,如果一個城市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的需求要辦一些展覽,但展覽效益不高,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來牽頭。一個城市、一個政府要辦展會,它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需求,可能還涉及到社會交往層面、對外交往層面,并肩負一個城市的使命,在這個大形勢下,就往往會出現一些綜合性的展會。
新常態下的展覽需要市場化,這對展覽業來說是一個新機遇,各個城市應該按各自的需求來發展,就像廣州走在開放的的前沿,所以整個的市場氛圍都是法制化、市場化的。廣州政府對企業在市場化運作方面是非常包容的,所以廣州才會成為很多商業要素的集聚地。我認為政府應該少辦展,政府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城市的規劃上,在大會展環境下形成更高層次的規劃。就像大家到一個五星級酒店,需要它為我們提供一個管家式的服務,這才是政府部門需要做的工作。
趙瑞琴:延慶過去的功能定位主要是農業發展,現在則開始重視城市功能,延慶通過八達嶺長城、世界園藝博覽會,讓世界知道延慶。無論是將于2019年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還是將于2020年舉辦的冬奧會,政府辦展辦會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這個展覽舉辦地。展會等系列活動的到來,會讓它的整體環境得以提升,它的基礎設施會得到大大的改善。此外,人文環境和居民素質也會有一個很大提升。
我們在規劃發展的時候就牢牢契合了延慶區的功能定位。比如,延慶的新能源環保產業是北京市唯一的新能源環保示范區,同時我們也借助冬奧會的舉辦,大力發展休閑產業,為這兩個會分別制定了園藝產業的規劃和會展產業的規劃,這將在以后成為延慶會展產業的重要基礎。
段婧:政府需要公信力、影響力、宣傳力,企業需要創新力、拼搏力、親和力,企業也必須在政府引導下才能夠成長。作為企業,在承接政府會展的時候要明確幾點:首先,開弓沒有回頭箭,承接之后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們大家都可以競爭,今天這么多人都想做政府展,我們都去競標。但發生突發狀況和預想不到的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做好預案,這是我認為大家應該抓住的地方。
其次,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配合要合拍。現在有幾點不合拍的地方,第一是稅收,大家是不是都要到中央去報?第二,政府的公信力非常強,但也要考慮到企業,如果每個企業都要扣除50%利潤的話,這個企業很可能會死掉。有幾個好的方案可以拿出來和大家探討:比如我們的展覽館可不可以由跨國品牌共同來經營管理呢?展覽主辦方的國際項目是不是可以有對方國家或者在第三方國家共同來主辦呢?有一些契合的專業展,我們是不是可以互為買家呢?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李潔:東北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經濟缺乏核心抓手。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企業,我們公司現在不得不調整我們的經營模式。在資源整合的同時,力求把一些小的展覽公司或者人才聚集過來。我們在聚人才的同時,也在推廣綠色環保的新型材料,把這個材料作為我們公司經營的一個新方式推向市場,做一個市場的先驅。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做經營范圍擴大的時候,我們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如果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我們企業自身的影響力,會有一些項目更容易談成。因此政府的作用不容小覷,對我們公司而言,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主持人吳振:所謂政府展市場化,說白了就是四個字“國退民進”。這個“國”當然指政府,政府如何才能“退”的更干凈?政府和企業合作往往有三年之癢,我們如何才能將商業機構階層持久化,這里面有哪些不能擱置的矛盾?
丁尉:“國退民進”,其實是一個很大很難的話題,這里面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因為中國政府辦展歷來如此,這個體制還延續到現在。現在一直在說政府“退”,實際上在很多方面政府都沒有退。政府規定你不能辦就是不能辦,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地方的展會數量多了,就說它市場化達到了。 會展業想發展,一定要把當地的會展企業發展起來。很多展會來到某個城市幾天后,交通、餐飲、住房都癱瘓了,給城市帶來很多問題,所以如何把環境和資源整合起來是個問題,這不僅僅是政府單純給錢就能把問題解決的。我認為政府要有一只“無形的手”,市場沒有辦法解決、企業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只能政府出面解決,我認為政府給企業錢,還不如在各方面給展會提供一個好的環境,這要比給錢有用的多。
但現在我們很多政府更熱衷于獎勵政策的攀比。獎勵政策是必須的,但不是主要的、不是唯一的。怎樣用“無形的手”來幫助企業。這里面有很多問題要思考。但是大家目前思考的比較少,攀比的比較多,這說明我們現在還有一些偏離市場化的主題方向。
李丹:廣州2015年共舉辦展會482場,但政府主導的展會不到30場。由此可見,廣州市場化程度比較高,所以我們也希望按這個趨勢從自辦展中撤離出來。我們在德國自辦了一個展,有很多資源政策都需要政府來提供。另外在廣州,我們也提倡有更多本土化、國際化的展會入駐,相信這對于廣州未來的行業經濟發展是有拉動作用的。我們的目的是把廣州的展會推向全國,希望能有優秀的展覽公司到本土來承接,更重要的是現有的展覽公司辦展會。我們帶他們一起走出去到國外辦展,但無論是自己辦的展也好,還是政府主導的展會也好,政府都要做好配套服務工作。
趙瑞琴: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政府辦展實際上就是政府的事。我認為作為政府就該把政府該做的事做好,所有政府不應該做的就全部交給企業去做,這對今后會展的發展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就像世界園藝博覽會,雖然它是一次性的,但我們政府部門怎樣通過這個一次性的展覽,把我們的服務環境、營銷環境提高一個層次。我相信企業會根據你的發展來做他適合做的事情,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來配合工作,如此一來,展會就更有發展空間。
段婧:其實,我們作為企業和政府合作做展覽,存在的問題還真不少。我提出三點建議:首先,一線城市的成熟展要走出去。因為中國在國外的聲音太弱了,在國內我們沒有特別成熟的展覽。其次,我認為政府要對企業扶一把、幫一把。如果民營企業做不下去,我們就要去學習國外,國外沒有政府辦展,政府只是管理地盤,協調企業和行業協會來幫助大家培訓。再有,企業要有防范風險的預案。我們不能等著政府去做,那是我們企業要做的事,政府只是教你怎么做,很多時候有了預案才能進行下去。
李潔:的確,我們在辦展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從場館開始,從價格上,從所有的展商入駐后,交通、餐飲都會遇到許多基礎性的問題。所以企業在辦展之前就要做好準備。我相信不管是東北企業也好,還是南方的一些企業,都多多少少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我們政府一定要給相應的扶持,不一定是非得給我們拿多少錢,但是一定要在場館上、交通上,還有餐飲上多支持企業,這樣我們辦展企業才能形成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