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章維
7月22-24日,阿里巴巴首次大規模的線下活動——“淘寶造物節”在上海世博展覽館盛大召開。數萬90后、00后入場觀眾,72家淘寶神店店主,包括各色科技大咖,以及硅谷“最神秘、最前端”的技術公司Magic Leap,令上海世博館再次成為上海乃至全球的焦點。為此,本刊專訪了上海東浩會展經營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海兵,一起去探究上海世博展覽館(以下簡稱“世博館”)的獨特魅力。
記者:上海的會展業發展迅速,不僅展會最多,展館也最多。作為世博館的經營管理方,上海東浩會展經營有限公司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有著怎么的思考和舉措?
黃海兵:首先是錯位經營。盡管面臨市場被分割,然而我們的經營定位還是比較清晰的。世博館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我們將2萬至5萬之間的精品專業展覽,作為主攻方向。我們更多地扮演著中小型精品展會孵化器的角色,例如食品添加劑展、婚紗展,在世博館的展覽規模逐年擴大,當規模壯大到7萬平米以上后,就移師到其它更大的展館里了。
其次,為了留住并培育這些展會,在營銷策略上,我們實行多樣化組合方式,實行“展+會”、“展+活動”、“展+賽事”等理念,引進迎合年輕人的時尚元素,既與阿里巴巴、華為等大型企業合作,又與演藝單位、文化活動機構互換資源,從而進一步提高場館的出租率。
另外還加強了運營規范性建設,例如在3號館的垂直運輸方面,引進了一家運輸業務公司,為客戶提供免費的運輸服務。
記者:作為國企單位,世博館是如何適應市場化需求、完成市場化經營路線的?
黃海兵:盡管世博館是國企單位,但我更多地把自己定位為“職業經理人”的角色,上任后主導制定了一系列適合市場化運營的規章制度。在基本工作主線的引領下,解決特殊問題,形成一套獨特的機制。比如說我們的上報流程非常快,這與現場服務要求短平快息息相關,如果你不及時提供相應的服務,而只是簡單地拒絕,就不能適應市場化的需要。
再比如現場管理,包括供應商在內,我們都以制度來管理人,以流程來約束人,這樣我就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業務運營上,而不用再花費精力在現場管理上。
總之,具體到每一個工作細節,我們都有相應的制度。不在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我們的員工會及時上報,這樣才能規避相關風險和工作疏漏。
記者:請問世博館在經營理念上,除了市場化的制度約束,還有什么不同一般的經營策略?
黃海兵:世博館的項目經理負責制,是嚴格實行單人管理制的。在展會期間,項目經理按照工作流程和規章制度,可以向任何一個部門人員發出指令,哪怕他是上級領導,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們的核心運營團隊雖然有20來人,但是一場展會一般只配備三名協調人員:運營部項目經理、工程部項目經理以及安保部項目經理,工程部和安保部作為運營部的支撐,分別管理各自領域,并由運營部項目經理統一協調所有事項。
記者:展館的運營管理,不僅包括展館內部管理,大展期間周邊的交通問題也是衡量一場展會是否成功的要素。請問世博館在周邊交通領域,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黃海兵:世博館位于世博軸西側,連接著南浦大橋、盧浦大橋、打浦路隧道、西藏南路隧道等過江要道,周邊有數十條公交線路,軌道交通7、8、 13號線可直達展館,因此可謂區位優勢明顯。為了確保在展會期間,尤其是布展、撤展期間的道路不堵塞,我們租用了大型蓄車場,讓運送展會物料的貨車不停留在馬路上;還加強了與周邊交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盡量做到不擾民,盡自己的社會責任,從而受到展商好評。
除了提高場館硬件設施,在軟件領域,世博展覽館也盡量滿足客戶的需求,由項目專員為客戶提供常規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在展會結束后,我們也會請第三方與客戶進行溝通評估,從而逐漸完善服務標準,提升服務水平。
記者:說到軟件領域,請介紹世博館的信息化建設情況。
黃海兵:在信息化建設領域,我們逐步向智能化場館的方向邁進。例如WIFI的布點,我們會事先選擇重要區域,并根據人流量的多少,經過多次試驗,從而合理分配網絡資源。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前期論證和系統開發,2012年4月,世博館引進了USI公司開發的展館管理軟件EBMS,這也是國內第一家引進并運行該軟件的展館單位。所有的工作流程,從客戶接待、合同簽訂、現場訂單再到財務結算,都在這個平臺上操作。以此為基礎,我們不斷開發軟件外延功能,建立相應的數據中心。例如為了確保展會安全,世博館的工作人員會現場檢查電纜情況,并通過無紙化網絡上報,再督促整改,審核通過后才允許通電。對于展位搭建商,我們也有自己的管理體系,采取實名認證、證件管理、黑名單制度、現場安全整改制度等方式,用一絲不茍的態度,杜絕任何可能出現的失誤和隱患。
記者:作為上海代表性展館之一,世博館的獨特魅力已得到公認,放眼國際市場,您有何思考和心得?
黃海兵:香港會展中心是世博館的對標展館,我們有相關的合作領域,而且每年都會派人到香港會展中心學習。香港會展中心也使用EBMS管理軟件,盡管香港與內地的政策法規不一樣,然而香港會展中心采取的“會+展”模式很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會”與“展”是不分家的。再比如,韓國釜山展覽館、新加坡博覽中心等多產業一起發展,也頗具借鑒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完善配套設施,采取多元化發展模式,才能更好地發展現代會展業,提高當地經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