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友會
對于深港通批準的意義,我認為并不是要帶來多少資金去買A股或者多少資金會南下買港股。關鍵代表了管理層確認了2015年股災對市場的影響開始消除。也就是認為接下來一段時間金融市場會運行平穩,適合推出因股災波動受阻的一些改革措施,不僅僅是深港通,也包括其他金融改革措施。
至于深港通本身,最大的變化是不再設置總額度。理論上講,外面的資金一年可以建倉2萬億元的A股。國內資金也可以流出2萬億元。要認識到這個變化,先要重新認識一下股災之后進來的國家隊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在利率下行階段對股票估值的影響。
股災后國家隊進來了2萬億元,影響之一就是銀行股的K線圖跟創業板2013年的牛市走勢比較一致。也就是因為國家隊鎖定了籌碼,導致了銀行股的股價彈性增加,在配置盤的持續涌入下,銀行股屢創新高。
這意味著在一個有每日交易額度限制的通道上進行交易,對于圍城外的投資者來說,買入的標的要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能夠持續地慢慢地買賣,進而實現投資和收益。
那么如果經過1~3年的時間,純正的外資通過滬深港通建立了更大的A股頭寸,比如2~5萬億元的時候,那么這些外圍資金的策略和思路就會對A股的投資邏輯產生重要的影響,類似于現在國家隊持倉對市場偏好的影響。
這意味著未來A股股價的驅動會更多基于股票的內涵價值,而不是圍繞博弈的價值大幅波動。
而對于港股來說,深港通的開通主要會提升交易活躍度。真正提升估值的則應該是在香港上市的內資股息率較高、盈利模式長期穩定的白馬藍籌股。因為現在預期無限的資金可以進入港股白馬藍籌,去賺取比A股更高的股息率了。而且港股波動相對A股小一些,估值比A股便宜,還能夠規避一定的人民幣貶值風險。
另外,從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低利率的環境可能會持續到供給側改革完成。供給側改革成功的標志,應該是一場大通脹或者說利率大幅提升。
邏輯比較簡單,供給側改革改的是供給,體現到經濟層面的影響就是價格了。供給側改革其實是在改革經濟內部可持續發展的結構。
拿煤炭這個行業舉例子,如果要靠市場化的價格變化來引導產能出清,那意味著價格在某個時間段會大大低于中樞價格。一旦產能出清,后續的價格才會逆轉,并逐步回升到合適的中樞水平。也就是說供給側改革若真的成功了,價格應該是上漲的。
當然,還有一種供給側改革是加大供給,最后的結果是價格下跌。該漲的漲,該跌的跌,經濟才能能夠平穩運行。隨后,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會轉好,從而帶動新一輪信用擴張,引發經濟過熱,通脹自然就來臨了。
不過,由于我們國家計劃經濟的成分較多,可能很難把握新的價格中樞在什么位置。所以相關價格會出現波動,以探明合理的中樞。未來1~3年商品投資的核心驅動邏輯就在這里。對于股票市場的影響可能也會體現,往大了說,也是經濟探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