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述平
有潛質的公司總誕生于戰爭的硝煙中。
2014年,可謂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的關鍵年份。這一年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9 924.7億元,較2013年增長391.3%,并繼續呈較高的增長狀態。
2014年春節打響的第一槍尤為精彩。
微信在春晚推出搶紅包互動游戲,短短幾天就吸引了上千萬用戶綁定銀行卡,紅包收發超10億次。有評論說這樣迅速且龐大的用戶量積累,相當于支付寶此前8年的努力。
微信“偷襲珍珠港”,措手不及的支付寶必要還以顏色。
距離2016年春節10天,支付寶聯合45家品牌商,推出集齊5張福卡便可平分2億元現金紅包的“集福卡”活動。宣傳廣告鋪天蓋地,甚至刷屏到了微信支付的大本營——微信朋友圈。
微信毫不手軟,封殺。這種技術類屏蔽難不倒支付寶。在“集福卡”推出的72小時中,支付寶變更了20多個微信分享版本,連拼音版、繁體版、錯別字版都用上了,微信則最快時僅20分鐘就更新了屏蔽技術。
這不是雙方要斗氣,而是要獲得更多移動線下支付份額,首先需要聚合大量用戶。在爭奪用戶上,雙方不是第一次爆發沖突了。
早在此前,微信把商家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開設的店鋪,全面切斷了支付寶收付款接口,并借助騰訊應用寶將支付寶下載端口從首頁推薦榜中移除。
作為商戰的標配之“口水戰”也一直沒有消停過。時任阿里小微金服國內事業群總裁的樊治銘曾炮轟微信無安全保障,微信則推出“你敢付,我敢賠!”的全賠服務予以回應……
微信死磕支付寶,是上位必經之路。支付寶回擊微信,是無法坐視不理這位后來者的崛起。
作為社交平臺,微信的使用頻率高,在用戶導流上優勢明顯。短短兩年時間,微信支付系已經估值達300億美元(數據來自瑞士信貸),雖然不及以支付寶為主要構成的螞蟻金服600億美元估值,但仍相當于大概30個獨角獸企業總和。
2016年春節,支付寶終于沒有讓微信以紅包的方式獨領風騷。“集福卡”活動成功地讓11億對好友成為支付寶好友,這被視為支付寶補上“社交”功能的重要戰役。不過“集福卡”活動熱鬧之后,仍然少有用戶用支付寶進行社交。
正是在雙方你來我往的拉鋸戰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用戶規模都雙雙上升。可以說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已經完成了基礎用戶量的積累,正式升級成了一個全民參與的社會現象。
市場蛋糕已經做大,市場教育初步完成,落地戰爭隨即打響。戰線開始向著商戶爭奪、用戶消費支付頻次爭奪延伸。
“你好,我是支付寶的代理商……”“你好,我是微信支付的渠道商……”去年,絕大多數成規模的商業街商戶,都被這兩家的渠道代理商拜訪過。而像家樂福這種用戶高頻消費支付的商超,更是雙方必爭之地。補貼與新聞不斷刷新:
“單筆滿50元減5元”——上海、杭州地區的家樂福門店接入支付寶。
“付款滿減,最高20元”——微信支付進駐家樂福旗下237家超市。
支付寶曾借著“雙十一”的余波,發力“雙十二”。全國線下近100個品牌、約2萬家門店參與支付寶“5折支付”活動,共產生了400萬筆線下移動支付交易。
微信跟進了新一輪補貼計劃,推出“周二微信支付日”。優惠力度達到支付10元以上立送10元代金券的程度。
支付寶立馬投入1億元,啟動100天的“天天立減”活動——使用支付寶在線下商家付款,可享受999元以內的隨機立減優惠。
同時,支付寶和微信都在短時間內簡化商家接入流程。商家入駐之后,支付寶會提供一系列營銷管理方案,比如通過支付寶付款后,用戶會默認關注該商家的服務號;通過服務號,商家可以在后端實現會員管理、發放優惠券等。微信則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提供服務。
而在商家最敏感的賬期和收單費率上,支付寶和微信實際上也相差不大,收單費率大致在0.6%左右。
最后,眾多線下門店都選擇同時接入二者。由此,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斬獲了百萬級的商家量。但戰事仍在膠著。
大力度的折扣難以持續,時不時的“小恩小惠”吸引消費者卻不能停。如今在各個商家店中,體積不大的收銀機上,往往都同時貼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活動優惠。
為什么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愿意如此燒錢搶奪線下支付環節?
支付其實主要有幾個盈利點:一是交易手續費(扣點)和廣告費,這需要不斷擴展用戶基數;二是拓展商戶合作獲得返傭,這需要在用戶基數之上深度挖掘用戶數據;三是讓支付成為后端投資理財、信貸消費等金融活動的入口,以利用巨額資金沉淀。
由此可見,不斷增長的支付市場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何況“支付后市場”還擁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所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對手還不止于彼此。
背靠百度的百度錢包,號稱用戶規模達到6 000多萬;還有互聯網第二梯隊的美團。作為團購、外賣市場的領頭羊,美團天然連接著商家、物流等眾多優質資源,在拓展商戶合作獲得返傭上一直希望有更多作為,也一直希望開發自己的支付體系。豈料因為缺少第三方支付牌照,美團錢包上線不久即被舉報。但美團應該不會放棄,可能會通過收購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補齊自己的移動支付。
其實,支付寶、微信形成的第一梯隊,百度、美團等形成的第二梯隊,都是用掃碼的方式完成支付。“掃碼派”在互斗中崛起。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出門付錢只帶手機不帶錢包或銀行卡了,這直接威脅到在此領域經營多年的銀聯。
銀聯傳統的移動支付,需要消費者刷卡簽字。為了提高移動支付的速度,銀聯開發出具備閃付功能的金融IC卡。在支持銀聯閃付的非接觸式支付終端上,單筆金額不超過1 000元,消費者就無需輸入密碼和簽名。
便捷之余,銀聯更擅長安全牌——支付標計代替銀行卡號、數據加密……可謂使用了最前沿的安全技術。
不過就實際效果來看,對比“掃碼派”隔三差五的支付立減活動,銀聯的“便捷”比不過“便宜”。加之用戶在日常支付中多為小額支付,對安全并不太“感冒”。
閃付沒能一戰成名,銀聯還有后手—聯合22家商業銀行將閃付升級為云閃付,支持NFC(近場無線電通信)。用戶只需要用一臺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機,綁定帶有閃付標志的銀行卡,點亮屏幕靠近POS機即可完成支付。其中加入聯盟的Apple Pay,首日就吸引用戶綁卡超過3 000萬張。
擴大用戶規模只是基礎,打造一個能吸引用戶支付的消費環境才是關鍵。
今年兒童節期間,“閃付派”聯合近萬家品牌商,開展“銀聯62兒童日”促銷活動。活動投入3億元,范圍涵蓋了“吃住行游購”。
依靠銀聯強大的影響力,商業銀行、品牌商紛紛響應。其中就有不少讓“掃碼派”眼紅的商品單價商的中高端購物中心。
“掃碼派”也隨即跟進,但多選擇聯合商超、零售店等小額交易頻繁的消費場景,用數量和消費頻次來抗衡“閃付派”。
經過多輪“勢力范圍”的劃分后,“掃碼派”已經在小額支付領域占據優勢;而“閃付派”也讓銀聯在大型購物中心、其他大額付款領域占據絕大多數市場份額。
不過,隨著央行放行“掃碼支付”,用戶對“掃碼派”的信任度不斷增加,銀聯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并不能高枕無憂。
根據易觀智庫2015年末的統計數據顯示,銀聯商務、支付寶和以微信支付為主的財付通分別以35.87%、33.18%和9.62%的市場份額位居前三位。
“掃碼派”與“閃付派”的戰爭,重頭戰役屬于巨頭間的較量,似乎中小玩家難有立足之地。但即使在爭奪最為激烈的餐飲商超門店,以及垂直細分領域,仍有一些創業公司,在巨頭們的眼皮下另辟蹊徑地成長起來。
靠智能POS機這種移動支付硬件終端切入競爭,是小玩家們的一個選擇。
通過這類智能POS機,商家可以對接到微信、支付寶、銀聯云閃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省去安裝多家支付終端的麻煩。
眾多小玩家中,掌貝智能POS機目前已與綠茵閣、賽百味、外婆家等近1 500個品牌、數萬家店鋪客戶建立了合作,號稱是全國最大的智能POS機運營服務商,有效商戶占市場份額近80%;同類型的微智全景也宣稱自己的旺POS機占據互聯網POS機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并聚合了數百個知名餐飲品牌。
微妙的是,掌貝POS機硬件定價2 800元,微智全景則壓著定價2 000元。
最近,微智全景和掌貝先后宣布完成B輪融資,融資額分別為1億元和3億元,為新一輪的爭奪儲備“彈藥”。
當然,更多的爭奪,仍將發生在“支付后市場”。在服務餐飲商家收單后,微智全景和掌貝還會為商家提供在線預約、團購核銷、數據統計等服務——當平臺的交易數據積累到一定量之后,平臺就可以為商家統計出顧客的年齡層次、品類的銷售情況等,為商戶提供針對性的營銷方案。
在跨境支付領域,小玩家也還大有機會。在這個近25萬億元的市場,20多家移動支付公司獲得了跨境支付業務許可。跨境電商、商務旅游服務已經成為銀聯、支付寶、微信等巨頭搶奪的“紅海”,中小公司們便在B端大宗原料跨國采購、留學教育等領域,尋找著自己的精準打擊角度。
比如對接大宗跨境貿易的錢寶。為了適應區域性市場的商戶使用習慣,錢寶專門研究小語種國家支付方案,支持海外本地小語種支付方式,針對巴西市場開發了Beleto支付,針對俄羅斯市場有專門的Qiwi支付。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錢寶支持的海外本地收款產品已經超過20種,覆蓋超過40個國家。
易思匯、貝付抓住的是留學生通過銀行跨國繳納學費時,流程繁瑣、花費時間長的痛點。它們直接對接了海外超1 000所高校的教務收費系統,留學生家長只需要通過其App就能完成學費支付,其盈利則來自為留學生家長提供金融理財等衍生服務。
雖然中小玩家們目前還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需要一定程度上借助巨頭們的支付接口。但隨著政策上網絡版銀聯方案的出爐,中小玩家將可以通過對接“網聯”,實現連接各大銀行,打通自己的支付結算系統。
如果微智全景、錢寶、易思匯們能如愿發展到下個階段,不管是收取基礎的手續費,還是走“支付+”營銷路線,或是切入后續金融服務,都將不可避免與巨頭們直接交鋒。或許下一次震驚業界的“偷襲珍珠港”會再次上演。
是戰是和?是被巨頭滅掉、收編,還是成長為第三方移動支付領域的另一極?這將是商戰的下一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