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眾所周知,佛教是一個宣揚慈悲倡導和平的宗教,世界各國的佛教僧侶通常是不論兵習武的,可嵩山少林寺為何偏偏與武結緣?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嵩山少林寺地處深山野林之中,猛獸出沒。惡劣的自然環境,客觀上要求少林僧眾須有強健的體魄以生存自衛;其二,少林寺所在地登封位于開封和洛陽之間,既是通衢,又有嵩山險隘,亂世乃兵家必爭之地。處此環境之中,無論是護家抑或衛身,武藝都必不可少,因而當地習武成風,少林和尚也隨俗練武。
隋代末年,天下大亂,當時的少林寺寺主志操審度天下大勢,預見到唐朝將一統天下,便與眾僧商議拿下王世充軍隊據守的州城,投奔秦王李世民。于是,一群少林僧人潛入城內,說服了守城的軍官趙孝宰;另一群少林僧人埋伏城外,伺機而動。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二十七日,眾僧里應外合,年輕而有武術功夫的曇宗等人擒拿了守將王仁則(王世充的侄子),趙孝宰等打開城門,唐軍與少林僧人一擁而入,奪取了州城,歸順唐朝。這就是后世演義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是1982年轟動一時的電影《少林寺》的歷史框架。
三天后,秦王李世民派上柱國李安遠來到少林寺宣慰,接見了立功的十三位僧人。李世民還在“秦王教書”(《秦王李世民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中贊揚少林寺“法師等并能深悟機變,早識妙因,克建嘉酞,同歸福地。擒彼兇孽,廓茲凈土”。日后,此教書被刻成石碑,立于少林寺內,至今尚存。
由于為大唐統一事業立下了戰功,少林寺論兵習武就得到統治階級的鼓勵和利用,此后,少林寺僧練武成風,除朔、望之日念經禮佛外,其余時間均練武。當時“少林面積五頃四,外分四院都練拳”。
北宋初年,少林寺住持福居邀集全國18家武林高手大會少林寺切磋武藝,事后又加以總結,博采眾長,悉心鉆研,歷時三載,終匯集成少林拳譜,把少林武術理論化。金元之際,寺僧覺遠上人又邀請民間武術名家白玉峰同入少林寺切磋武藝,把少林拳由十八手發展成七十二手,進而從七十二手演化為龍、虎、豹、蛇、鶴五拳,又將少林武術推進了一大步。
明初,關于少林寺的習武記載逐漸增多,到了明后期,已經出現了“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的美譽。其中頗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中期的名將俞大猷精通棍術,著有《劍經》(劍做棍解)。嘉靖時他曾到嵩山少林寺,認為少林棍法“傳久而訛,真訣皆失”。后應住持小山之請,教授棍法。在俞氏悉心教導下,少林武僧棍法出神入化,使少林棍法成為少林武術的標志性套路。
禍兮福所倚。與明廷的親密關系固然曾使少林寺盛極一時,但明亡清興之后則成為少林寺繼續發展的巨大包袱。入主中原的新統治者對少林寺昔日竭誠效力明廷之事本來就已經心存芥蒂,加上旨在“反清復明”的地下組織天地會與遍布福建的南少林傳說關系密切——天地會內部流傳的詩句就有“武藝出在少林中,洪門事務我精通。洪拳能破西韃子,萬載名標第一名”。清廷對少林寺的政策遂從明代的扶植支持改為限制打壓,嵩山少林寺便從興盛的頂點跌落,無復往日輝煌。
在少林寺衰弱的同時,僧兵被清廷解散之后流落民間,反而擴大了少林武術的傳播,使得少林武術地位更加崇高,與少林寺地位的跌落形成鮮明反差。各地民間武術,不論是否與少林武術有所淵源,皆紛紛樹起少林旗幟,標榜源自少林,形成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奇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