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周枻君 李華磊
長風破浪會有時 細流凝聚汪洋力
——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采訪記
周艷周枻君李華磊
2015年10月1日,在這與國同慶的日子,國際會計公報(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Bulletin,IAB)公布信永中和國際會計師事務所(ShineWing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信永中和)獲IAB Awards 2015“國際會計網絡新星”(Rising Star Network)獎,這是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發起創立的國際會計網絡品牌首次獲此殊榮,也是目前亞洲唯一獲獎的專業服務機構。同時,創始人、首席合伙人張克獲得“終生成就獎”最終提名、信永中和國際獲得“可持續發展事務所”最終提名。這個排名的條件,第一必須是國際品牌,第二要有國際網絡。這標志著中國會計行業、本土事務所經過30多年的努力,終于在國際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直以來,會計師行業給人印象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行業。由于行業的特殊屬性,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也沒有一目了然的特殊詞匯,無數兢兢業業核算會計數據的注冊會計師們默默地做著“經濟警察”。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各行業領域更加重視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跨國經濟的發展,內地企業對外投資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帶動了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的國際化進程,也使一直低調行事的會計師事務所在經濟活動中變得更為重要。通過十余年的耕耘,信永中和的國際化發展取得了卓著的成績。
早在2004年,中注協就提出了國際趨同戰略,但是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由于歷史經驗、知名度、管理體制、人才儲備等種種原因仍在國際化道路上進展緩慢,想要擠入國際同行前列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機會始終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用在信永中和再合適不過。葉韶勛總經理介紹,信永中和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布局事務所的國際化,2005年,成立信永中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成為第一家在香港收購事務所的內地事務所。這正是基于當時內地有大量企業在香港上市,并且大量央企國企在香港設立公司,服務需求日益增多,而內地所在香港沒有分支機構,業務基本由“四大”獨攬,從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和對未來會計行業市場的判斷,信永中和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目前香港事務所業務中H股有17家,人員近300人,十年來,業務收入增長了近7倍多。
就會計行業的國際化發展來說,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無疑處于領先地位。作為老牌的會計師事務所,其成熟的審計監測體系有廣泛的社會公信度,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加之之前中國監管部門給予的超國民待遇,“四大”在中國高端市場中至今占有主導地位。但是,正如信永中和創始人張克所說:“世界上只有‘四大’也不公平。”在面對國際化的需求時,本土所必須長風破浪,突出重圍。從最初的香港成員所,再到之后的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成員所,信永中和已經逐步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加快了自身國際化的發展步伐。在國際會計公告(IAB)官方的全球會計師事務所排名中,信永中和連續兩年獲得了中國品牌的最高排名——排名第19,最早建立的香港所在香港會計師事務所排名中名列第5(根據上市公司客戶數量排名),這些都極大地肯定了信永中和的國際化戰略。
不難看出,信永中和除提早布局外,每一步的國際化進程都是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前行。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有106家中國企業,其中內地有90余家,對于中介服務機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預判經濟發展,勇敢抓住每一次機會,成為了信永中和的不二法門。
會計師事務所要想在國際范圍內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樹立全球品牌,必須要有國際網絡來吸引客戶。而在網絡選擇上,存在著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加入現有的國際會計網絡,通過相互合作、資源共享,提升自己的實力。第二種是建立自己的網絡,在海外發展成員所或者在國外直接建立分支機構,從而擴大事務所的規模,達到樹立品牌的目的。
在眾多本土所選擇第一種方式時,信永中和則另辟蹊徑,以自建網絡為基調,同時加入其他網絡,以最終達到國際化目標。加入國際網絡,固然可以在與國際頂尖行業人士交流中學習對方的先進管理方式,吸收國際會計經驗。但同時,也因為受到國際網絡規定及合作協議中條款的制約,在決策時沒有話語權,失去自己的品牌特點。葉韶勛指出:“我們在跟客戶溝通的過程中,客戶也表示說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資本是我們的,可是其他包括會計師、律師、投行、保險等都是人家的,專業服務機構沒有跟著資本走出去,只有資本孤軍奮戰走出去會存在很多復雜的問題,客戶直接利益就會受到影響,他們也很希望中國有自己的機構跟著走出去。”滿足客戶需求,讓中國事務所成為世界品牌,成為了信永中和的理想。在信永中和自己創建的網絡中, 成員所的名號都必須為信永中和國際(shinewing),不得保留自己原來的名號,以此保證信永中和品牌的完整性。
在自建網絡的同時,信永中和也加入了Praxity。對此,葉韶勛解釋說,“Praxity和信永中和形成互補,在彼此網絡達不到的地方,互相提供支持,并不是說我們加入了一個國際網絡,就放棄了我們自己的自主品牌。”雖然與本土的會計師事務所對比,信永中和在國際化發展上已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目前情況下,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發展其全球規模,擴大其業務的覆蓋面。在自建網絡還不能到達的國家或者地區,借助其他國際網絡來協助事務所進行服務是其所采取的一種變通方式。而Praxity作為在國際上排名靠前的國際網絡,無疑在制度管理以及服務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其相對較松散的體制也有利于信永中和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這種將自建網絡和國際網絡結合的方法,既兼顧了事務所的自主性,又拓展了國際間的業務往來,為之后品牌的傳播和擴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葉韶勛介紹,“在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服務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制約。自建網絡這個任務是艱巨的、漫長的,真正有勇氣走這條路的不多,可能并不單單是資金投入的問題,而且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要想國際化發展,需要有良好的機制,網絡健全的管理體系、中控系統、技術平臺,如果這些不過關,就沒有能夠給予成員所的東西,不會有成員所愿意跟隨你。實際上成功自建網絡就是在行業中實力和地位的象征。”自建網絡談何容易!但張克始終堅持認為“總要有一家我們自己的事務所走出來創建我們自己的民族的自主國際品牌。” 在國際會計行業創造自己的民族品牌,一直是信永中和人孜孜以求的中國夢。
中國雖然已經提倡了會計行業國際化幾十年,但在實際操作中,海外企業和政府對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不了解和不信任,仍然阻礙著本土事務所的海外市場發展。張克指出:“障礙就是現在的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投行對國內所的認知不高,從心理上他們是抵觸的。他們中有一家曾明確地跟我們的一個客戶說:‘我們的名單里只有四大,其他的一概不接受’。但該客戶基于對我們的信任和對我們工作質量的認可,最后還是堅持由信永中和來做。”信永中和就是這樣以自己的實力和信譽努力地追趕著“四大”。
國際化并不只是簡單的擴大海外市場、增加海外成員所或者加入國際網絡。在國際接軌時,往往涉及到市場、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在這一國際化路途中,信永中和在網絡、品牌、軟件、人員、業務、檢查等各方面的投入都是其國際化趨勢的必然要求。為此,信永中和在香港注冊設立了“信永中和國際”,這是一個非盈利性機構,由國際化理事會運作,由成員所繳納會費,以維持機構的正常運作。
國際化發展離不開國際化人才。為了盡快提高內部員工執行國際業務的能力、國際交流溝通的能力,信永中和在2007年便開展了“信永中和英語測試”。張克談到初期開展測試的情況:“那時我們并沒有太多的跨國業務,但是為了鼓勵員工提高英語水平,對通過測試的人員一次性補助500元工資。當時大家并不理解這項活動,其實我們是在為國際業務做準備。因為走向國際不是一句空話,能張嘴說話應該說是第一個條件。”如今,通過英語測試的人員已經累積到300多人。英語測試強化了事務所內部人員的國際業務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在此基礎上建立國際部就有了人才儲備,為之后拓展海外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克驕傲地說:“通過英語測試而沒有進入國際部的人員實際上也是一個虛擬的團隊,在需要時可以隨時從這個名單中抽調,來做國際業務。截至2014年底,我們已經有70余批次的團隊走出國門(不包括香港)執行業務,主要是跟隨中國的資本和企業開展投資、收購、兼并、審計、稅務等各種業務服務,服務中國的企業和資本,這是我們國際化的一個成果。”
為著眼長遠的國際發展,使各網絡成員所在執業質量、管理機制等方面實現一體化。信永中和近年來一直不遺余力地在開發一套真正代表行業高水平的審計軟件。目前事務所審計軟件已經進入最后的完善階段,開發完成后將在各網絡成員所間推廣使用。
從人才的積極儲備到審計軟件的投入研發,充分展示了信永中和一直朝著創建和弘揚民族自主品牌這一中國夢努力前行。

2016年1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誠信建設,筑牢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基石》的文章,把信永中和作為行業典型進行了重點宣傳。這充分說明了信永中和伴隨著中國經濟“走出去”以及“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歷經十年砥礪,細流匯成汪洋,取得了斐然成績,不僅得到了行業、客戶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認可及贊許。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信永中和人也意識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事務所自身的服務質量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渠道來進行宣傳,“酒香也怕巷子深”。張克建議,行業協會和政府相關部門還需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信息溝通,讓企業更好地了解本土事務所的實力,這樣,既可滿足企業走出去的業務需求,也能滿足事務所走出去的需求。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信永中和在國際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對此,張克表示十分愿意與同行分享。對于國內本土所的國際化之路,張克建議:一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從現在開始要在內部機制、管理體系、風險控制和技術系統方面下真功夫,打下堅實基礎;二是提早做儲備,特別是人才、技術力量和服務能力方面;三是信息化方面投入要充足。走自主化品牌之路,必須要有堅實的信息系統作支撐,包括作業系統、審計軟件系統、稅務數據庫系統等;四是要預判前景。中國資本和企業走向世界是歷史性趨勢,本土所國際化有著廣闊發展前景。張克強調:“國際化最重要的關鍵點,是有沒有戰略眼光,有沒有勇氣、決心去做這件事情,有勇氣,就要及早做!”
作者單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