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呂淑英,李 楠(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253014)
德州市水資源供需形勢分析與對策
張振華,呂淑英,李楠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德州253014)
德州市水資源短缺,用水需求大,水資源供需形勢嚴峻。在分析德州市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狀況的基礎上,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需水量和供水量預測,據此分析德州市水資源供需形勢、河流用水保障形勢及地下水超采形勢的瓶頸,提出了解決水資源瓶頸的合理化建議,為同類地區水資源管理工作提供借鑒。
水資源;供需分析;對策;德州
1.1水資源狀況
根據1956—2004年系列資料評價,德州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54.8 mm,折合成水量為57.5萬m3;特枯年為319.3 mm,枯水年為439.6 mm,正常年份為539.6 mm,比多年平均值少2.7%;豐水年為683.7 mm,呈現由南向北逐漸減少的趨勢,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地區上變化不大。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降水量為最小年降水量的3.6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汛期4個月的降水量達421.5 mm,占全年的76.0%;7—8月為310.5 mm,占全年的56.0%。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4.29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12.54億m3,水資源總量為13.71億m3;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為2.34億m3,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開采量為9.69億m3,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12.03億m3。
1.2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分析
(1)供水情況分析。德州市2011—2014年年均供水量18.98億m3。其中,當地地表水年均供水量0.96億m3,占年均總供水量的5.06%;地下水年均供水量6.90億m3,占年均總供水量的36.35%;跨流域年均調水10.92億m3,占年均總供水量的57.53%;其他水源(主要為非常規水源)年均供水量0.19億m3,占年均總供水量的1.00%。
從上述供水結構及德州市2011—2014年用水指標與實際值對比(見圖1—2)來看,具有如下特點:①德州市地下水資源、地表水資源利用量基本在控制指標內,從供水比例看,德州市主要以地下水和外調水為供水水源,當地地表水和其他水源用量較少;②外調水量與省控制指標持平或微超,原因是引黃水量每年有黃河河務部門根據黃河來水分配指標,和省下達的指標不一致,實際引黃水量為黃河河務部門下達指標;③非常規水源利用率較低,尚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圖1 用水總量指標與實際值對比

圖2 分類別用水指標與實際值對比
(2)用水情況分析。德州市2011—2014年年均用水量18.97億m3。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14.69億m3,約占總用水量的77.43%;林牧漁畜業用水量1.24億m3,約占總用水量的6.54%;工業用水量1.41 億m3,約占總用水量的7.43%;建筑和第三產業用水量0.15億m3,約占總用水量的0.79%;居民生活用水量1.39億m3,約占總用水量的7.32%;生態與環境補水量0.099億m3,約占總用水量的0.52%。
從以上用水結構來看,德州市水資源利用方面有如下特點:①農業灌溉用水量較大,約占77%,呈下降趨勢,農業節水的潛力較大;②林牧漁畜業、工業、生活用水次之,用水比例相對持平,生活用水呈微增長趨勢,林牧漁畜業、工業用水呈微下降趨勢;③建筑業和第三產業、生態環境用水量較小,占總用水量的比例約1.31%。
2.1需水預測
2.1.1生活需水量預測
根據德州市近10年居民人口數量變化規律,采用趨勢預測法和定額法相結合方法預測2020年人口達到606.38萬人,則其生活用水量為1.56億m3。
2.1.2工業需水量預測
根據《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總體規劃綱要(草案)》,2015年工業增加值為1 800億元;2020年工業增加值為2 800億元,采用灰色動態模型預測2020年工業新鮮用水量為2.93億m3。
2.1.3其他用水總量預測
(1)第三產業和建筑業用水總量預測。由于第三產業、建筑業統計資料系列較短,采用規劃值估算法和定額法預測第三產業、建筑業的用水量。根據《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總體規劃綱要(草案)》,預測到2020年,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03.59萬、2 355.71萬元。根據德州市實際情況,參照《山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預測2020年建筑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為7.8 m3;第三產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為6.95m3。
(2)農業灌溉需水量預測。統計近10年農業灌溉用水量,由于農業灌溉用水量與當地降雨、蒸發、土壤墑情、種植模式、灌溉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同時隨著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水利灌溉系統不斷完善,加上種植結構調整,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節水型農業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業灌溉用水量呈下降趨勢,預測2020年農業灌溉用水量為15.45億m3。
(3)林牧漁畜業需水總量預測。此需水量變化受市場供求、價格因素等影響很大,用水量預測參照用水定額指標和2011—2014年用水量的均值估算作為林牧漁畜業用水量。因此,2020年林牧漁畜業用水量為1.67億m3。
(4)生態環境需水總量預測。生態環境需水中的河道外需水量主要為城市綠地的需水。根據德州城鎮發展規劃中的綠化率確定植被覆蓋度,采用定額估算法計算。河道內需水主要為維持德州市城市水系所需要的水量,根據河道的滲漏量和蒸發量計算,采用Tennant法計算需水量,河道應維持的最小水量為0.46億m3。
2.1.4需水總量預測
德州市2020年總需水量為24.02億m3。其中,生活需水量為1.56億m3,工業需水量為2.93億m3,城鎮公共需水量為1.95億m3,林牧漁畜業需水量為1.67億m3,農業需水量為15.45億m3,生態環境需水量為0.46億m3。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德州市2020年需水量預測 億m3
2.2可供水量預測
2.2.1常規水可供水量預測
根據《山東省17市用水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說明》規定,2020年德州市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21.7億m3,其中地表水2.34億m3、地下水7.59億m3、黃河水8.77億m3(扣除1億m3的損失水量)、長江水2億m3。
2.2.2非常規水源可供水量分析
德州市非常規水源主要是再生水、雨洪水和微咸水。參照《德州市非常規水源利用規劃》,預測2020年非常規水源可利用量。
(1)再生水可利用量。德州市現已建成污水處理廠23座,設計規模總計為74.9萬m3/d,污水處理級別為一級A。根據德州統計年鑒,對近年來工業、城市生活實際用水量和德州市污水處理利用能力進行分析,2020年城市污水收集率按85%、處理率按98%計算德州市城市污水可利用量,預測利用量達到1.10億m3。
(2)雨洪水可利用量。根據近50年降雨資料統計,全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54.8 mm,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6.0%,預測主城區50%年份雨水資源量為0.21億m3。德州市現有坑塘10 243座,蓄水容積2.6億m3。以德州市城區雨水收集管網收集雨水能力估算50%年份雨水的可利用量,坑塘蓄積雨水可利用量采用頻率為50%年份雨水蓄積量計算,預計2020年雨洪水利用量達到0.12億m3。
(3)微咸水可利用量。德州市礦化度為2 g/L〈M〈3 g/L的微咸水在各縣市區均有分布,礦化度為3 g/L〈M〈5 g/L的微咸水只在陵城、寧津、慶云、夏津、武城、樂陵六縣市區有分布,礦化度為M〉5 g/L的微咸水只在慶云、武城2縣有分布。考慮到工程狀況和用途,德州市主要利用礦化度為2 g/L〈M≤3 g/L的微咸水,可利用系數為0.65,據此預測2020年微咸水利用量可達到0.60億m3。非常規水源可利用量,見表2。

表2 德州市2020年非常規水源可利用量 億m3
2.2.3可供水總量分析
經分析,德州市到2020年可供水總量為22.52 億m3,見表3。

表3 德州市2020年可供水量 億m3
2.3水資源供需形勢分析
2.3.1水資源短缺形勢分析
德州市水資源量占全省的3.8%,耕地占全省的8.2%,水資源與耕地、人口及經濟布局不相匹配,人均水資源量211 m3,是全省均值的61%、全國均值的10%,且70%左右的徑流集中在汛期6—9月,最大年徑流量是最小年徑流量的3.6倍,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和變化劇烈。目前,全市還有近40萬農村人口沒有用上自來水,200多萬農村人口未徹底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尚不完善,水資源配置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水資源調度手段,難以實施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使缺水問題進一步加劇。遇干旱年缺水形勢更加嚴重,旱災發生的頻率和范圍有增加的趨勢,且向常態化發展。在充分考慮節水技術、節水措施、強化非常規水源利用的情況下,經供需平衡分析,到2020年平水年(P=50%)德州市缺水約1.50億m3,缺水率約6.24%,見表4。

表4 德州市2020年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億m3
2.3.2河流生態用水形勢分析
德州市河流的主要功能是行洪排澇,河道徑流季節性變化大,河道內生態用水被嚴重擠占,現狀有少量的外調水和上游下泄污水。據預測,河道應維持的最小水量為0.46億m3,目前實際值為0.10億m3,約為22%,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嚴重不足,難以保障。生態環境用水長期處于虧缺狀態,進一步導致了水資源的衰減,加劇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用水矛盾和水資源的緊缺程度。全市主要河流雖經過多年水污染治理,河流水質總體上呈好轉趨勢,但個別河流的水質尚未達到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主要污染物入河量仍超過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水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
2.3.3地下水供水形勢分析
德州市地下水年均開采量約7.30億m3,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80%左右,基本無開采潛力。寧津、夏津、武城等地由于地表水資源匱乏,以開采地下水支撐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已形成夏津-武城、寧津淺層地下水超采區,其中夏津-武城淺層地下水超采區涵蓋武城5個鄉鎮、夏津10個鄉鎮,面積711.5 km2;寧津淺層地下水超采區涵蓋寧津9個鄉鎮、樂陵1個鄉鎮,面積509.7 km2,已被山東省水利廳劃定為超采區。特別是深層地下水仍存在超釆現象,已被山東省水利廳列為禁釆區,水資源供需形勢仍然嚴峻。
3.1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
(1)創新水利管理機制。改革“一龍治水、多龍管水”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以再生水利用為突破口,以提高各行業用水效率與效益為抓手,探索水權交易制度,深化農業綜合水價改革,完善水利工程管護機制,探索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工程建設工作,加快全市水利現代化建設。
(2)完善水網體系建設。目前,全市建成平原水庫18座,總庫容達到3.0億m3,平原水庫、河道、溝網和坑塘總蓄水能力達7億m3。在此基礎上,必須強化平原水庫的運行管護,以江河湖庫水系連通為途徑,完善水網工程體系建設和管護,增強水資源配置調控能力。
3.2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1)嚴格論證許可。將水資源論證列入縣市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在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內重新核定取水水源和許可水量,重新核發取水許可證,嚴格執行新增取水許可審批“六個必須”的規定。
(2)落實計劃用水制度。依據取用水戶以往年份實際用水量、用水計劃申請、行業用水標準、水平衡測試結果等,重新核定審批水量,科學編制用水計劃,將指標內的水量分配到各取用水戶,下達區域層、行業層和取用水戶層的年度用水計劃。
(3)依法征收水資源費。每月根據取水單位和個人的實際用水量,按征收標準,依法征收水資源費,水資源費征收實行“票款分離”制度。
(4)落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
3.3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1)農業領域,要抓好灌區節水改造,積極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
(2)工業領域,要重點抓好鋼鐵、火力發電、紡織、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減排工作;實施再生水替代戰略,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回用率。
(3)城市生活領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提高節水器具的普及率。
據統計,2016—2020年,德州市農業建設高標準示范工程項目有18個,年節水0.62億m3;工業建設節水工程項目有16個,年節水0.04億m3;生活方面進行供水管網改造項目有8個,年節水0.01億m3,共計節水0.67億m3。
3.4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綜合治理
(1)加強水資源保護。積極與環保部門溝通協調,嚴格水功能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實現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嚴格地下水開發利用總量和水位雙控制,依托國家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方案,實施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建設地下水源替代工程,逐步封停超采區地下水井,積極推進水生態修復。
(2)夯實水資源監控體系建設。加強用水計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計量設施安裝到位、計量準確,并出臺計費方案和獎勵政策,提高公眾節水意識和積極性;強化省界等重要控制斷面、水功能區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監測能力建設。
(3)建立長效、穩定的水資源保護投入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水資源保護的投入,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水資源節約與保護的資金支持,保障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的工作經費。
TV213.4
A
1004-7328(2016)04-0011-04
10.3969/j.issn.1004-7328.2016.04.003
2016—04—12
張振華(1982—),男,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及水資源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