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思邈,王冬妮,郭春明,楊旭(吉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62)
發揮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優勢 切實提高農業生產保障水平
曲思邈,王冬妮,郭春明,楊旭
(吉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62)
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可以有效抑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相較于傳統農業保險可以降低成本且通俗易懂、標準化高、透明度好。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開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保障水平,有利于激勵農民主動防災減災,有利于推進氣象部門為農服務的現代化,同時也是對傳統農業保險的有益補充。
天氣指數保險;農業;吉林省;意義
農業保險是轉移和分散農業風險的重要有效手段。隨著農業保險在我國的實踐和發展,傳統農業保險的不足逐漸顯露,如查勘定損難度大、管理成本高、有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而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因其可以有效降低道德風險、抑制逆向選擇,定損簡單、管理成本低等優點近年來在國內外發展較快。
農業是對自然災害尤其是氣候條件和氣象災害最為敏感的行業。氣象災害是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其直接導致農作物減產、減收,給農業帶來巨大損失。世界氣象組織農業氣象部認為,農業生產80%的波動來源于天氣條件的變異。吉林省農業氣象災害多發,財政救災能力有限,探索和發展氣象服務在農業保險體系中的作用,以及氣象部門在災情評估定損中的影響,對于有效管理和轉移農業天氣風險有重要意義。
吉林省作為2007年全國首批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六個試點省份之一,當年承保面積最大,承保比例最高。然而在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等新型農業保險產品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卻走在其他省份后面,這與吉林省是全國主要商品糧調出省份和首批農業保險試點省份的地位是不相稱的。本文意在通過闡述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的優點及在吉林省開展此項工作的意義,能為吉林省的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工作開展提供思路并起到促進作用。
農業天氣指數保險或稱為農業氣象指數保險(英文稱weather index based insurance或weather index insurance),是指把一個或幾個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的損害程度指數化,每個指數都有對應的農作物產量和損益,保險合同以這種指數為基礎,當指數達到一定水平并對農產品造成一定影響時,投保人就可以獲得相應標準的賠償。
我國處在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研究的初期,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很多學者認為在中國開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對管理農業風險的意義重大且具有可行性,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具有標準化、透明度高、可流通等優勢。庹國柱[1]認為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可大大降低成本,有效解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魏華林[2]等認為發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管理農業風險的意義重大且可行。
近年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的研究則更多轉向產品設計和試應用。2010年以前主要以設計針對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的天氣指數保險產品為主,2010年以后擴大到水稻、冬小麥等糧食作物。毛裕定[3]設計了浙江省柑橘低溫凍害指數保險產品。婁偉平等[4]對柑橘農業氣象災害進行了風險評估及農業保險的產品設計。劉映寧等[5]設計了陜西蘋果花期凍害指數保險產品。吳利紅等[6]設計了浙江水稻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產品。鄭小琴等[7]設計了漳州市熱帶水果低溫凍害指數保險產品。殷劍敏等[8]設計了南豐蜜桔凍害指數保險產品。楊太明等[9]設計了安徽小麥綜合氣象指數保險產品并進行了試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1吉林省農業氣象災害多,損失大
吉林省位于中高緯度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氣候“脆弱區”之一,氣候特點為溫度和降水等氣象要素年內分布不均衡,年際波動大,造成吉林省農業氣象災害頻繁。吉林省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主要為干旱、洪澇、低溫冷害、冰雹等。特別是干旱和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大、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往往造成較大損失。吉林省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為7.5億公斤,直接經濟損失約6億元[10](見表1)。
3.2政策鼓勵探索天氣指數保險
近年來從中央到吉林省地方文件都在強調應用農業保險手段對抗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在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即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又明確要求“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2015年《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到“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2016年5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實施方案》中再次明確提出“支持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創新產品和服務”。
3.3吉林省氣象部門軟、硬件條件滿足天氣指數保險需求
吉林省氣象基礎設施和數據較完備。省氣象臺、省農業氣象中心、氣候中心、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等4個省級氣象服務機構10個地市級氣象局、54個縣(區)氣象臺站以及700余個鄉(鎮)農村氣象服務點組成了覆蓋全省的氣象服務網,氣象部門普遍積累了三十多年的可靠氣象資料,各級氣象部門農業氣象工作人員也積累了多年的農業氣象觀測資料,總結整理出了主要作物的農業氣象指標及服務材料。這些都成為有公信力的氣象指數保險成功的主要基礎,完全滿足我省開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的需求。
3.4傳統農業保險發展緩慢
2004年以來,吉林省農業保險收入雖整體呈增加趨勢,但其占保費總收入的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近年來基本穩定在3%左右,所占比例過低,與農業大省地位不相匹配。農業保險賠付率一直維持在50%左右的較高水平,個別年份達80%甚至出現超賠,如果計算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在內,持續的低利潤率甚至虧損,必將導致其拓展農業保險業務積極性的下降。
在傳統農業保險局限性逐漸顯現的今天,吉林省如何貫徹中央指導精神,發揮地方政府作用,調動多方面政策、資金資源,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開展適合吉林省的天氣指數農業保險顯得十分必要。

表1 吉林省2004年~2014年農業保險收入及賠付
相較于傳統農業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存在諸多優勢,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農業保險的不足。
一是抑制逆向選擇。當被保險人擁有保險人所不可獲取的有關保險標的損失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私有信息時,便產生了逆向選擇問題,即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保險公司傾向于給災害發生可能性和嚴重性較低的保險標的投保。由于天氣指數保險依據的是公開的信息,損失的可能性和嚴重性與私人信息沒有關系,從而抑制了逆向選擇問題。
二是規避道德風險。當被保險人有能力改變最終損失的可能性或者嚴重性時,傳統保險就會產生潛在的道德風險問題。由于天氣指數保險最終的賠付基于客觀氣象數據,所以天氣指數保險自然規避了道德風險問題。
三是降低成本。不同于傳統農業保險的是,天氣指數保險無需對投保的每個農場進行監督,在理賠時也無需逐一進行查勘定損,有效降低了業務成本,同時可以實現快速理賠。
四是通俗易懂。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傳統的保單術語繁多,復雜難懂,難以被農民所接受認可。指數保險的原理則簡單很多,更易于農民理解,有利于其推廣。
五是預先鎖定損失。傳統的農業保險根據農民最終的損失來確認賠付,因此賠付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指數保險根據指數來確定賠償標準,與最終損失無關,從而可以預先鎖定賠付,幫助保險公司更穩健地經營。
六是標準化。指數保險合約以標準單位來銷售,因此購買者可以不局限于農民,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購買,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圍內分散農業風險。如果進一步發展,甚至可以產生指數保險合約的二級市場,此時可以進一步地通過金融市場分散農業保險的風險。
5.1有利于提高吉林省農業生產的保障水平
傳統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多以農作物生長期內所發生的直接物化成本為保障對象制定保額,而農業天氣指數保險通過天氣指數將產量損益與賠付掛鉤,而在災害發生年份產量損益往往大于物化成本,所以通過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形式事實上提高了投保戶的保障水平。
5.2有利于激勵農民主動防災減災
由于賠付采用天氣指數的觸發機制,最終的賠付與實際的損失并無直接關系,而只與天氣指數有關,因此農戶有更大的動力采取更多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降低自己的損失而在指數觸發時同樣獲得賠付。
5.3有利于推進氣象部門為農服務的現代化
農業天氣指數保險需要建立在科學的氣象數據和合理的指數設計基礎上,而這些硬性的要求會倒逼氣象部門在為農服務方面增強科學性。要求氣象部門針對不同保險對象、不同地域分別設計天氣指數。這對氣象部門的為農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推動我省氣象部門為農服務的現代化。
5.4是傳統農業保險的有益補充
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農業保險,而是傳統農業保險的有益補充。作為新興的保險模式,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可以利用其自身優勢補充傳統農業保險的空缺,使吉林省內有更多的農業生產者享受農業保險帶來的保障。
農業天氣指數保險可以抑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相較于傳統農業保險可以降低成本,且通俗易懂,標準化高,透明度好。吉林省開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有利于提高吉林省農業生產的保障水平,有利于激勵農民主動防災減災,有利于推進氣象部門為農服務的現代化,是傳統農業保險的有益補充。
農業天氣指數保險仍屬新型保險,農業保險天氣指數的設計需要大量氣象數據和農作物數據為基礎以及復雜的指數設計和科學計算。這需要有氣象部門和保險部門的合作,同時也需要政府的協調引導。
[1]庹國柱,王國軍.中國農業保險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2.
[2]魏華林,吳韌強.天氣指數保險與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J].財貿經濟,2010(03):5-12.
[3]毛裕定,吳利紅,苗長明,等.浙江省柑桔凍害氣象指數保險參考設計[J].中國農業氣象,2007,28(02):226-230.
[4]婁偉平,吳利紅,邱新法,等.柑橘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及農業保險產品設計[J].2009,24(06):1030-1040.
[5]劉映寧,賀文麗,李艷莉,等.陜西果區蘋果花期凍害農業保險風險指數的設計[J].中國農業氣象,2010,31(01)125-129.
[6]吳利紅,婁偉平,姚益平,等.水稻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產品設計——以浙江省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23):4942-4950.
[7]鄭小琴,賴煥雄,徐宗煥.臺灣熱帶優良水果(寒)凍害氣象保險指數設計[J].西南農業學報,2011,24(04):1598-1603.
[8]殷劍敏,繆啟龍,李迎春.南豐蜜桔凍害的氣候指標及風險評估[J].中國農業氣象,2008,29(4):507-510.
[9]楊太明,劉布春,孫喜波,等.安徽省冬小麥種植保險天氣指數設計與應用[J].中國農業氣象,2013,34(02):229-235.
[10]劉吉平.吉林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地域組合規律及其預測[D].東北師范大學.2012.
吉林省氣象局科研課題青年基金項目“吉林省玉米種植保險天氣指數設計及應用(2015017)”
F842.6
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7.001
曲思邈,碩士,吉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