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9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用智能科技置換傳統工廠以奪回失地一名年輕女士走進一個小房間并脫掉外套。6秒鐘后,一套與掃描儀相連的軟件就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其三圍數據。測量——量身制衣的第一步——完成。在香港達利集團杭州服裝廠上演的這一幕,正是“中國造”的新面孔:智能小批量生產正在取代從事大規模制造的傳統工廠。
隨著中國尋求確保在全球制造鏈中占據更高位置,這個國家的制造商正采取更新的技術,收購既有品牌,并通過以云計算為基礎的網絡與更大市場相連。“我看著它從一家貼牌工廠成長為擁有自主品牌和設計能力的生產商。”達利集團董事希爾達·梁(音)說,“訣竅在于科技和創新,所以我們現在能出售均價45美元的服裝,而六七年前的均價僅為10美元。”此類努力正帶來希望,至少某些傳統廠商能夠蓬勃發展并使中國的龐大制造機器邁過更高的門檻。
然而,中國令人生畏的制造機器能否像北京希望的那樣,通過使用從3D打印到大數據在內的新技術徹底重塑自身,仍是一個未知數。一方面,由于生產成本不再廉價,在中國出口基地聚集的大批工廠依然苦苦支撐。另一方面,得益于國內市場乃至真正的創新,一批制造企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玩家。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車輪制造商,中信戴卡在寧波開辦的新工廠正在展現中國現代工廠的力量,焊接、鑄造、加熱和噴漆等工序都由遍布車間的機器人和自動化機器完成。這家年產200萬個車輪的工廠僅有約200名工人。“我們將成為通達全球市場、擁有全球生產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的真正全球企業。”公司信息管理總監黃小兵說。
如果更多中國企業像中信戴卡這樣在全世界擴張,它們將肯定使全球制造競技場發生傾斜。“中國有不少傳統制造商已在15年前開始開發自主品牌,其中一些已經成為真正的全球創新者。”浙江大學副教授馬克·格雷芬說,“對向中國企業提供先進技術的外企來說,這是巨大商機。然而,它們也應意識到中國企業正迎頭趕上。”▲
(作者蔡雪君,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