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宗斌
廣州亞城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關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古村落保護的思考
——以龍門縣功武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為例
羅宗斌
廣州亞城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工作地深入推進,文化傳承越發得到重視,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古村落的保護更是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以龍門縣功武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為例,圍繞“保護”這一主題,從建筑管控指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近期行動計劃、村莊保護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期對古村落保護提供有益的參考。
新型城鎮化;古村落保護;功武村
1995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階段,但由于長期以來更加側重追求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導致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甚至有一些農村地區出現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區模式建設新農村,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導致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也有一些村落,由于村民逐漸向較發達城鎮遷移,導致淪為空心村直至破敗,當中就包括很多具有厚重歷史底蘊的古村落。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提出及深入推進,文化傳承越發得到重視,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古村落的保護更是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地保護古村落,并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問題。
龍門縣功武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緊扣“保護”主題,結合本底摸查、分析評價和特色提煉,從建筑管控指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近期行動計劃、村莊保護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提出了與功武村匹配的保護方案,有效指導了功武村的各項保護整治工作。
1、功武村概況
功武村位于惠州市龍門縣,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至今建村600余年,歷史悠久,是廣東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村內五宅第、正街、古碼頭、廖氏宗祠等古建筑群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五宅第是融合客家圍屋和廣府民居特色的嶺南建筑典范,五宅第內的五宅古堡更是廣東省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碉樓式古堡;正街是原沙逕鎮集墟,昔日沙逕古鎮的發源地;古碼頭是古代龍門至廣州水路的必經之路;廖氏宗祠是一座四進五開間的清代建筑,是功武廖氏的發展見證。
2、保護目標
以"保護優先、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為基本原則,保護村落水山自然風貌,維護水鄉環境和田園風光;保護村落整體格局、街巷空間、歷史建筑與構筑物,同時推進特色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開發,實現村落保護和當地經濟和諧發展。
3、發展定位
規劃在重點保護村落歷史文化遺產以及傳統風貌格局的基礎上,將功武村打造成為展現龍門縣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典范,集文化體驗、生態休閑和科普教育功能于一體的嶺南特色村落。
4、空間結構
規劃以“整體保護、突出重點、傳承特色”為理念,整體形成“一街五點,一環一帶”的空間結構。
“一街”:即正街,依托沿街良好的文保單位和傳統風貌建筑,通過維護修繕,再現百年商街古時風貌。
“五點”:包括文保單位古碼頭、五宅第、廖氏宗祠、三光樓及新增的服務中心節點。
“一環”:訪古尋根體驗環,環繞整個村落的傳統民居建筑,串聯五宅第、廖氏宗祠、三光樓、服務中心等節點,形成游客了解村落歷史,體驗廣府文化和客家風情的文化休閑路徑。
“一帶”:鄉情野趣風光帶,整合現狀的江灘、竹海、田園、水塘,策劃野外拓展、農耕體驗、徒步、垂釣等項目,構建外圍的生態休閑空間。

5、保護內容與工作重點
規劃保護內容主要包括村落山水空間格局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建議歷史建筑的保護、傳統街巷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等,相應的工作重點如下:
對村莊山水空間格局的保護:制定保護措施,加強古村山水格局的保護,提升古村文化內涵。
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劃定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區,提出保護與控制要求。
對建議歷史建筑的保護控制:根據現狀建筑歷史價值,提出建議歷史建筑位置,并對其提出保護要求和整治措施。
對傳統街巷的保護:重點對歷史上形成并延續至今的傳統道路系統和街巷尺度、走向等進行保護。
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進一步挖掘、收集和整理傳統習俗、傳統民間工藝資料,制定保護和利用計劃,并使其傳承與發揚,同時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6、保護區劃與控制要求
規劃依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相關要求,結合已有保護區劃、現狀建筑情況和歷史價值,將村落劃分為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風貌協調區三個保護分區。
核心保護范圍:是保護建筑較為集中,空間格局保存較好,歷史文化特征明顯,需要嚴格保護和控制的區域。規劃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等相關規定,針對核心保護范圍內的街巷、文物保護單位、建議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其他建筑提出保護要求與控制措施,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新建、擴建活動提出規劃控制措施。
建設控制地帶:是在核心保護范圍以外,為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環境、歷史風貌對建設項目加以限制的區域。建設控制地帶內應限制新建和擴建工程,以減少對傳統風貌格局的影響。確需進行新建、擴建和改建工程的,應按傳統風貌建筑形式和風格進行改造和更新,建筑風格必須與歷史建筑相協調,嚴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形式、高度、色彩與體量。
風貌協調區:根據實際情況和控制需要,規劃在建設控制地帶外圍劃出一定區域作為風貌協調區,并對區內建設提出控制指引措施。要求保護現有農田水系格局,加強綠化種植,形成環村綠帶,為村莊營造環境幽雅的保護屏障。需保證村莊周邊舒緩的天際輪廓線不受破壞,不允許其視線范圍內出現與傳統風貌不和諧的高層建筑。

6、非物質文化保護
非物質文化保護主要包括保護族譜、詩詞歌賦、村落發展變遷文字記載或口頭歷史資料;保護山歌,待嫁姑娘呆“紅樓”、碼頭過龍關、撞鐘祈福等習俗內容;保護傳統農耕方式、傳統手工藝等。規劃有針對性地提出活態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博物館式保護、記錄式保護等多種保護方式,并結合村民意愿安排了相應的展示活動空間。
1、強調突出嶺南建筑特色的建筑管控指引
針對文物保護單位、建議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和其他建筑,在建筑風格、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質、建筑高度等方面分別按嶺南建筑特色要求提出詳細全面的管控指引,傳承和豐富功武村的嶺南建筑文化特色。
2、選擇活化傳承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式
在繼承和保護功武村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規劃深入挖掘宗族歷史、古風民俗、傳統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適當發展觀光游覽、休閑體驗、文化展示和教育科普等活動,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促使靜態保護向活化傳承轉變,并解放地方政府在古村保護過程中輸血者的角色,讓村民在活化保護中獲益,解決就業問題,實現“外部輸血”向“內部造血”的轉變。
3、制定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近期行動計劃
規劃綜合考慮村民訴求、保護對象狀況及政府專項資金,提出歷史文化保護、環境綜合整治、設施配套完善等共16項的近期行動計劃,使得村民可以簡易地使用本規劃來指導近期項目建設。同時規劃編制團隊還擔任村莊后續保護建設工作的咨詢顧問,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促進靜態規劃轉變為面向實施的全程參與,保障規劃科學合理落地。
4、推動建立村民自主保護管理機制
推動村民將規劃的相關保護要求和管控措施納入《功武村村民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管理公約》,即“村規民約”中,發揮村民“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主體作用,充分體現村民意志以及主觀能動性。
本文主要立足于民俗文化傳承和良性循環保護,通過對建筑管控指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近期行動計劃、村莊保護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以引導功武村的保護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希望能夠為其他同類古村落的保護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