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瑞麗
中共北碚區委黨校
北碚江東片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研究
姬瑞麗
中共北碚區委黨校
北碚江東片區基于產業基礎和稟賦優勢,積極探尋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恰切之道。
都市農業;產業發展;多元功能
都市農業是一種依托于城市、服務于城市、符合城市發展戰略的新型農業經濟形態。北碚區堅持農業產業化的縱向延伸與多功能農業的橫向拓展相結合,打造具有功能多樣、生產集約、城鄉融合的都市現代農業。但現實中仍然存在諸多困厄制約著都市農業的健康發展,亟需尋找破解束縛的可行性路徑。
北碚江東片區主要指沿碚金線兩側分布的水土、復興、靜觀、柳蔭、三圣和金刀峽六鎮。隨著兩江新區的成立,水土鎮規劃為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柳蔭、靜觀、金刀峽等城鎮則依托自然稟賦優勢,在原有產業發展基礎上,定位為柳蔭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區,主要發展都市農業。
1.1發展以田園城市為導向的市區農業。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克服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依托豐富的自然要素資源和絕佳的區位地理,利用城市內部零星的耕地、林地、園地及公共土地等,通過公園農業、綠化農業等生產類型,打造城市“生態軸”和“景觀帶”,將城市的現代化與鄉村的景觀和生態有機結合,發揮了都市農業良好的生態涵養和社會服務功能,構建起一種城鄉共生的田園城市形態。
1.2發展以多元功能為導向的郊區農業。一是以素心臘梅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產業。靜觀鎮是重慶市唯一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聯合授予的“中國花木之鄉”,圍繞素心臘梅這一地域品牌,建成臘梅花盆景基地、臘梅花鮮切花基地、素心臘梅花茶生產基地和臘梅花觀光帶基地,在產業化生產的基礎上,融合產品加工(臘梅花茶、臘梅香精)、民俗節日(臘梅文化旅游節)、觀光休閑(農家樂)于一體。二是以怡勝園林為代表的休閑觀光農業,將園林作為農業生產空間單元,打造集生產、觀光、采摘、休閑、度假、體驗、娛樂、文化傳承于一體的農業旅游活動,滿足城市居民追求食品安全和生態休閑等的多元需求。三是以重慶農谷為代表的都市農業走廊,通過生態旅游走廊,將地理位置鄰近的農業點連成一線,并注入各類要素(文化元素、花木產品)等形成一個整體統合的休閑農業觀光旅游帶。四是以金刀峽為代表的鄉村旅游農業,堅持旅農融合,打造城郊型旅游小鎮,以金刀峽、偏巖古鎮、臺農園為核心,以周邊村落、田園和森林為重點,發展生態休閑、農耕文化、訪古探峽、避暑養老等產業,打造“記得住鄉愁”的鄉村休閑體驗區。
2.1對都市農業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是按照傳統統計單純強調產出、規模、稅供指標,則目前北碚農業僅占GDP總額的1%,屬弱質產業,遠遜于現代工業;二是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是長期連續投入的集合且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三是政府對都市農業的生產、生態、社會功能等缺乏充分認識,上述原因造成都市農業發展空間逐漸萎縮。
2.2對都市農業發展的要素支撐不足。一是公共供給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相對滯后;二是政府扶持不夠,區內雖然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但在具體支持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方面仍處空白;三是科技投入不足,無法有效承接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科技輻射帶動;四是有效人才供給不足,缺乏具有現代農業發展、現代經營管理、現代資本運作觀念和能力的新型農村人才;五是資本投入不足,都市農業發展主要依靠業主的原始積累,農村信貸、政府財政傾斜、社會資本投入等相對稀缺,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金融需求,這些原因造成都市農業生長乏力。
2.3對都市農業與三次產業間關聯融合不足。一是產業內部集聚不明顯。目前各個城鎮形成包括務農參與型、科普教育型、觀光采摘型、旅游度假型等多個產業項目,但彼此發展相對分散、關聯不足,無法形成整體效益。二是“一二三”產業間融合不夠且層次較淺,相互間協作與交叉仍處于初級階段,無法形成“六次產業”有效促進農業綜合效益的提升。
面對制約北碚江東片區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障礙因素,應當科學規劃,統籌要素資源,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形成都市農業產業發展體系,最終實現農業提效、農村致富、農民增收的愿景目標。
3.1科學規劃,整體統籌。一方面要正確認識都市農業的多功能作用,重視其在改變農業弱勢格局、統籌城鄉發展、創新農村經營體制、實現農業現代化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科學理解和把握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全面統籌農村和城市、農業和二、三產業、現有資源和未來發展,合理布局,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都市農業全面發展。
3.2加強要素投入,破除發展瓶頸。一是構建都市農業金融支持體系,逐步形成財政投入為先導、企業和業主投入為主體、銀行信貸投入為輔助、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都市農業融資體系。二是構筑都市農業科技支撐體系,一方面集合政府、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等組建科技創新戰略聯盟,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發揮資源集聚和成果集成作用,另一方面借助毗鄰兩江新區的區位優勢,促進科技成果的就地就近轉化,實現農業科技項目的社會化與產業化發展。三是構建都市農業現代人才體系,其一是通過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等形式鼓勵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等到農村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引導資金、技術、信息向農村流動,其二加強農民科技培訓,通過田間學校等培訓平臺,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增強致富本領。
3.3促進產業融合,形成產業體系。一是依托地域品牌素心臘梅打造全產業鏈條,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規?;a、產業化經營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二是以休閑農業為載體,各個城鎮合理布局,錯位發展農業產業,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服務等有機結合,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相連、協同發展。三是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式,實現農業整體發展的轉型升級,最終形成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農工貿高度一體化的都市農業產業聚合體。
[1]郭淑敏.新時期我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再思考[DB/OL].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2015
[2]樊長科,吳雨.《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商業時代.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