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祺
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淺談交通建筑候車空間的地域特色設計
陳雨祺
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對我國當前的交通建筑中候車空間設計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適合我國候車空間的設計方法,以供參考。
交通建筑;候車空間設計;地域特色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動了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迅速發展,并且逐漸顯示出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快速發展的交通行業也推動了我國交通建筑行業的設計以及研究,建設交通樞紐站場的速度要提升是未來交通建筑行業發展的重點。
1.1交通建筑和候車空間的概念
交通建筑(如圖1)屬于公共建筑中的一種,其主要具有兩種功能,第一,交通建筑是各種交通工具的集中停靠站;第二,交通建筑還是連接各種交通工具、交通軌道以及城市道路的紐帶,以及進行中轉的空間,承擔著車流量、客流量的大規模、瞬間集散,具有流量的疏導功能,以此保證各個交通工具之間的準確對接,方便交通工具的換乘。

圖1 為某長途客運樞紐站候車大廳室內效果圖
候車空間指的是,在交通建筑中按照使用功能區分出來的,旅客使用的空間。候車空間的主要功能就是承載旅客疏散的候、乘車空間,一般根據其使用功能和停留狀態可以分為等車空間、經過空間、禮儀空間以及其他作用的附屬空間。
1.2候車空間地域元素的組成
(1)歷史文化層面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人文傳統文化悠久、深厚,在設計交通建筑候車空間時能夠從中借鑒的傳統文化元素非常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重視地域文化、本土化設計的案例很多,均體現出了對傳統文化的敬重。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問題,在現代建筑設計觀念中,準確理解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意義,對傳統文化元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設計出既能夠滿足現代交通需要又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的交通建筑是我國建筑設計師的發展方向。
(2)人文風俗層面
我國地大物博,共同生活著56 種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有差異的民族,生活習慣的不同致使每個民族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獨特建筑氣質,每個地域內的建筑都根植于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每個地域的發展程度不同,因此其社會經濟也是具有一定差異的,交通建筑能夠連接自己與其他地域之間的交通線路,間接肩負著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同時交通建筑還是一座城市的標志之一,起到宣傳城市的作用。
(3)自然環境層面
我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幅員遼闊,氣候特征明顯,地勢復雜,這就導致我國各個地域在自然環境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就導致我國的交通建筑設計師在技術方面缺乏對建筑地域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的分析,在設計思路上同樣缺乏對該區域自然環境、氣候特征的思考。
2.1交通建筑候車空間的設計評價
(1)一般性評價
設計方法的一般性評價的評價依據主要是空間尺度,并且需要按照從宏觀到中觀在到微觀的分析角度逐漸展開。其中宏觀分析是需要對交通建筑的結構、整體建設規劃和布局、交通建筑基地的設置以及該建筑與周圍其他建筑之間的額關系處理方式等,分析重點是交通建筑的外部環境;中觀分析主要是交通建筑的外部空間形態,建筑的造型、建筑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過度處理,分析重點是今天建筑的體型;微觀分析重點是該交通建筑的設計表達方式,建筑實體的圍護設計、建筑虛體的圍護設計等。
(2)地域性特色評價
交通建筑的地域性評價是從地域視角出發,對建筑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評價,重點是交通建筑的空間構成、建筑結構的表達以及建筑材料的細化區分等方面的設計。地域特色評價一般有三個組成部分:第一,交通建筑的空間構成和功能,即建筑設計師以空間構建能力以及流線設計思路來表現出候車空間各個部分之間的處理和組織;第二,建筑結構的表現能力,即建筑設計師利用建筑的機構以及建筑細節的藝術性,并且結合地域性文化元素,以此展示出建筑的美感;第三,建筑材料的表達以及建筑細節的裝飾,即建筑設計師選擇的建筑材料的特制、色彩挖掘該交通建筑中的地域特色。
2.2我國交通建筑設計
(1)外部空間特征
交通建筑的外部造型是一個城市或地域的標志和門戶,也是該交通建筑的整體結構與建筑內部設計的一種外在反映,屬于能夠鮮明表達建筑地域設計的最直觀因素。一般情況下公共建筑的外部形體設計需要具備以下一個要素,建筑的形態、使用的色彩、設計的尺度、建筑的方向、機理以及建筑的位置等等。以上要素中能夠與傳統文化相聯系的是建筑形態、使用的顏色以及設計的尺度。在交通建筑中提煉傳統符號,是一種比較內斂的表達方式,傳統符號在建筑結構中重復使用能夠更好的表達的地域文化。比如,韶關火車站建筑時使用的傳統符號的古代關隘,其原型也是古代關隘;泉州新站設計使用的色彩是紫禁城的建筑色彩;哈爾濱西站建筑時使用的傳統符號的圓弧形頂部,與原有的火車站建筑輪廓相一致。
(2)建筑結構體系特點
我國傳統建筑的房屋頂部構架一般使用露明的建筑方法,以此展示出建筑結構的清晰程度以及結構邏輯。該方法在交通建筑中仍然具有良好的運用價值,將交通建筑的鋼質骨架設計成外露形式,能夠體現出與傳統建筑相同的建筑精致感以及構造感,同時又能夠與現代建筑中的機械美學相結合,形成一種古今結合的新的表達方式。比如,石家莊站的拱橋型建筑結構,廈門市高崎機場的航站樓等均體現出傳統建筑以及現代建筑相結合的建筑美學。
(3)交通建筑的色彩和材質
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建筑的色彩。我國傳統建筑中經常會使用非常濃烈的色彩裝飾建筑,一般是以赤、黃、白、青和黑為建筑物的主要色彩,大膽的使用比較強烈的色彩能夠凸顯出民族特色。在挖掘傳統建筑的濃烈色彩時,我國首都北京的T3航站樓建設就是借鑒了這種傳統的建筑色彩設計方式,T3 航站樓主用赤色和黃色,使現代建筑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在我國,鐵路客運站的設計更加喜歡利用濃厚的地域色彩以及建筑材質來表示出該建筑的傳統元素,而航站樓的設計則是更傾向于利用現代建筑材料以及借鑒傳統色彩,將二者有機結合的方式突出傳統文化因素。
總而言之,我國的交通建筑候車空間的設計應該體現出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可以借鑒傳統建筑文化的優秀建筑方式和思路,通過交通建筑形體的抽象化以及隱喻形式、建筑結構體系的藝術表現力、傳統建筑空間的意趣表達出具有地域特色建筑風格。
[1]徐利民.鐵路大型客運站候乘設施綜合設計[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