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潤萱
以人房的養少數人的『幸福』
·何潤萱

如果養老有一個幸福的樣本,馮叔和梁姨應是不錯的備選對象。距離廣州地鐵龍歸站5分鐘車程的九龍花園,他們買了一處100多平方米的寬敞房子,有電梯、采光好,也十分清靜。
已經80歲的馮叔,外表看起來與平常老人并無二異,唯一不同的,他是中國最早參與“以房養老”的老年人之一。幸福人壽和馮叔簽訂的這一紙《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帶走了他老房的產權,這套當年以1200元每平方米購買的房子,被幸福人壽評估為15000元每平方米。現在,兩位老人每月從保險公司領取3000塊左右的養老金,待他們百年之后,如果子女不贖回,房子將徹底屬于保險公司。在當下中國2.16億的老人中,馮叔只能算一個特異樣本。
曾做過廣州市老齡辦主任的吳玉華,對于以房養老,他的觀點只有3個字:不看好。這位老干部提到的最多是觀念,在他看來,中國人的觀念還“沒到那時候”。國外那種獨立的家庭理念被他形容為“狐貍”:養不熟。
吳玉華有一子一女,女兒已年過40,早早嫁出去了,兒子36歲,是個藝術家,未婚,還跟父母住在一起,“他喜歡吃爸爸菜”,說起兒子,吳玉華臉上露出寵溺的笑容。 吳玉華和妻子的退休工資加起來有兩萬以上,如果不考慮兒女的事,足夠過得富足。但是,他給兒子在廣州市買了房子,并用自己的退休工資償還房貸。他把自己這種無私的奉獻稱為中國人的習慣,“要是沒給兒子留下什么,總感覺父親沒當好。”
相比吳玉華努力嵌入下一代生活的模式,馮叔顯然無師自通了西方的那套活法,在兩個女兒的人生大事上,他們從未過多干涉。1996年,大女兒認識了現在的丈夫,移民去了加拿大。“反對也不行啊。”馮叔連說了兩遍,梁姨在一邊附和,“沒用的,她自己中意。”
大女兒幾年回國一次,小女兒兩周探訪一次,與外孫們的感情聯絡也并不密切,馮叔說自己就是空巢老人。但這對已至耄耋之年的夫婦,仍滿懷對子女的體恤,絲毫不覺得自力更生有凄苦之意,“反正她有她的家族,我們有自己的家族。”
和女兒們的關系獨立,也使得在選擇以房養老時馮叔有了充分的發言權。一開始,兩個女兒并不愿意接受這種模式,盡管經濟上并不需要馮叔支援,但她們覺得這份家產好似從自己手中割裂了。面對女兒的疑慮,馮叔拿出《老人報》上的說明,為她們解釋“將來有錢,就把它贖回來,沒有就算了,房子的傳承還在我們這里。”
除此之外,馮叔和梁姨考慮到以后年紀更大,生病照料需要更多開銷,如果讓女兒們一次付出恐怕力有未逮,而以房養老恰能補上這個缺口。老兩口的苦心之下,女兒們最終同意了。
目前來說,這并不是馮叔養老計劃的終點。他打算和梁姨靠以房養老攢下一筆錢,年紀更大時搬去養老院住。他們對女兒充滿體諒,認為她們在時間和金錢上確實難以做到更好的照顧。但放眼整個中國來看,選擇以房養老還是一種小眾的選擇。
根據幸福人壽提供的數據,2015 年3月底至今,全國約有40余戶家庭參與以房養老,以房養老已被不少人唱衰。但幸福人壽認為,這款養老產品,本來就是面向小眾群體的保險產品,優先瞄準的是孤寡、無子女、失獨等特定群體老人。但現在市場反饋有點微妙:已承保的客戶中,有子女的家庭和無子女的家庭各占一半。
對于大多數老人而言,進養老院似乎成了高性價比選擇:不需要太大付出,同時能獲得照顧。其中,公辦養老院又以服務好、價格低受到不少家庭爭搶。
不同的立場決定了人們看待養老院的態度。吳玉華的位置看起來有點兒搖擺:一方面,他是政府養老辦事處的官員,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是個老年人。基于前一種身份,吳玉華對老人將來搬進養老院的想法非常看好。“現在進老人院并不是不光彩的事。因為子女要工作,沒有時間照顧你,這個觀念已經在變。”吳玉華曾在電視節目中這樣說,他甚至提了個新潮的老年人“同居”概念,因為這樣一不牽涉雙方家庭,二不涉及財產分割。
但說到自己是否會進養老院的時候,吳玉華的答案卻是否定的。他用一個利落的搖頭并同時擺手的動作,證明了對于進養老院的不愿意。 “現在是子女跟我住,不是我跟他住。”這位前老齡辦主任模糊地笑了一下,也許在他看來,兒子喜歡吃“爸爸菜”仍然是一種可控的行為。
鄧小平南巡講話曾說,“家庭是個好東西。比如養老問題,可以讓家庭消化。人口老化,國家承擔不起,社會承擔不起。我們還要維持家庭。”這段話或可說明,以吳玉華為代表的一派老人,對家庭的觀念根深蒂固情有可原。
(摘自《南都周刊》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