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北京100088)
卷首文摘
珍惜公共財富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北京100088)

杜祥琬 河南開封人,應用物理與強激光技術和能源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現在每年都舉辦“財富論壇”,關于財富的排名和刊物也不少。隨著社會的發展,財富觀的內涵也會變化。對于饑餓的人,口糧就是財富;對于貧窮的人,有點錢就是財富;而對于基本解決了溫飽,奔向小康和現代化的人們來說,眼前的口糧和錢幣已不足以概括財富的內涵,不足以滿足人們對幸福的追求。而且,如果我們不僅關注個人財富和企業財富,還關注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命運和未來的話,就必然要更加關注精神財富和公共財富。
環境、資源和能源是重要的公共財富,是關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財富,良好的環境是健康、幸福的基本要素。我國30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成就卓著,但也消耗了過多的資源,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空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中國居世界榜首,全國1億以上的人口呼吸不到清潔空氣,城市空氣污染導致的健康危害在城市病死因中所占比例達13%。2014年,在全國納入監測的74個城市中,僅8個城市的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6項污染物年均濃度達標,超標的城市占到89%;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3個區域仍然是空氣污染較嚴重的地區。
水:據聯合國2008年公布的數據,中國擁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占水資源總量的6%,中國的人均淡水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量的1/3,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水資源分布不均,且水污染形勢依然很嚴峻,每年發生很多起水污染事件,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較為嚴重,20余年間劣Ⅴ類斷面比例上升近50%,地下水水質污染不斷加重。
土地: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人均量的1/3,保18億畝可耕地的目標,已接近紅線。我國耕地的總體質量不高,僅約1/3的耕地分布在平原與盆地地區,土地的利用率較低。此外,重金屬污染等造成的土地退化嚴重,引起生態惡化,并危害到地下水和食品安全。
我國2013年的GDP占世界總量的約12.3%,卻消耗著世界年能耗總量的21.5%。單位GDP能耗過高,高耗能產業比重過大。目前我國煤炭的“科學產能能力”不到15億噸,而粗放的開采量已達30多億噸。同時我國已是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如果煤炭石油的年消費總量再繼續上升,將會突破年排放100億噸大關,這不僅將損害我國的形象,也不利于我國自身的生態平衡。
看似枯燥的數據警示著我們:粗放的發展方式正在使我們喪失寶貴的公共財富,這就是為什么“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必須轉變單純以GDP的增長來衡量發展的觀念,確立以更為全面的多維度的“科學發展指數”或“人類發展指數(HDI)”來衡量經濟與社會發展。HDI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于1990年提出的,是以“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生活質量”等變量,按照一定的方法計算得出的綜合指標,是對人類發展動態的反映。之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都使用它來衡量各個國家人類發展水平,它在指引相應國家制定發展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些年,中國的HDI指數有所好轉,但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不理想。據2014年HDI排名,中國在187個國家中列第91位。中國必須實際地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出一條科學、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道路。
我國是人口第一大國,又是一個環境容量有限、人均資源短缺的國家,我們尤其需要珍惜公共財富、創造公共財富,這不僅涉及當代人的幸福,也關乎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采取正確措施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會使我國將來的社會發展形勢嚴峻,而且還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文化精神財富不僅是幸福的要素,也是一個健康社會不可或缺的支柱。精神財富的核心是價值觀,而“強化公共財富觀念”是我們應該提倡的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 摘自《科技導報》2016年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