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偉,蘇先鋒,黃明清
(北京金誠信礦山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1500)
?
某釩鐵礦山礦石高回采率實施方案研究
譚偉,蘇先鋒,黃明清
(北京金誠信礦山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1500)
以甘肅某釩鐵礦山為研究對象,釩礦處于鐵礦開采的上盤移動帶范圍,針對釩礦暫時不開采,以及采空區暴露面積大等因素影響,提出了“采鐵保釩”的開采方案,東西區采用分段空場嗣后充填膏體微膠結充填采礦法,中區采用空段空場轉崩落法開采。通過理論計算得到礦柱的安全系數滿足穩定性要求,優化開采方案后與原方案相比,東、西區回采率增加了12%;中區回采率增加了21%,預計產生經濟效益達24.975億元。
回采率;采礦方法;礦柱穩定性;經濟效益
甘肅某釩鐵礦山擁有釩礦和鐵礦兩種資源,由于市場原因,目前礦山只開采鐵礦,釩礦未進行開采。釩鐵礦均為近東西走向,釩礦體位于鐵礦體北面,走向長度4200 m,地表露頭明顯。釩礦體處于鐵礦體上盤,與鐵礦體呈近平行層狀產出,釩礦下盤至同中段鐵礦上盤的水平距離相距60~190 m。上盤釩礦處于下盤鐵礦開采的地表移動帶范圍內,因此,下盤鐵礦開采的同時需考慮釩礦將來開采的可行性。
鐵礦主礦體為連續穩定的層狀礦體,礦體沿走向分布在7#~21#線及其西部分,長度3200 m,礦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28°~66°。礦體厚度4.6~29.4 m,局部超過60 m,平均真厚度12.35 m。
鐵礦目前采用分段空場法進行開采,中段高為65 m,礦塊沿走向50 m,間柱8 m,頂柱7~8 m。地表平均標高為2400 m,2280 m中段以上已開采完畢,并且形成了大量連續的采空區,空區體積達278.91萬m3;2215 m中段為主要生產中段。向下繼續開采,采空區體積將進一步加大,為維護采場穩定需保留更多的礦柱,嚴重制約了鐵礦體的可持續回采,增加了礦石的損失,同時也無法為將來釩礦開采提供條件。為此,需研究新的開采方案,以提高礦石回采率和維護采場穩定。
針對釩礦暫時不開采,以及釩、鐵礦體位置關系,提出采用“采鐵保釩”的開采方案。對鐵礦采取分區不同的開采方法,7#~10E#線(東區)和13#~21#線(西區)礦體相對較薄,為10~20 m,采用分段空場嗣后膏體微膠結充填采礦法;10E#~13#線(中區)礦體較厚大,為15~30 m,采用分段空場法轉崩落法的分步驟開采方法。
2.1開采方案
東、西區鐵礦優先開采,礦房開采完后采用膏體微膠結的方式進行嗣后充填[1 ̄3],以控制地壓。沿礦體走向每隔200~300 m保留一個寬20 m的保安礦柱(如圖1所示),此礦柱作為釩礦的回采通道,待釩礦回采完后,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回收20 m保安礦柱。
中區以鐵礦開采為主,并且鐵礦優先開采。鐵礦采取分步開采的方式,每個礦塊采取采30 m礦房留30 m礦柱的方式。待30 m礦房開采完后,利用30 m礦柱作為通道對上盤釩礦進行強采強出,以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盡可能采出更多的釩礦。上盤釩礦回采完后,再對鐵礦的剩余30 m礦柱進行分2步驟回收,第1步先對礦柱兩側各削7.5 m,第2步采用崩落法回收剩余15 m礦柱,同時利用崩落圍巖處理采空區[4]。

圖1 釩礦回采通道
2.2開采順序
采用“采鐵保釩”的開采方案,需對原鐵礦開采順序進行調整,東、西區由原來的從上往下的順序變為從下往上;中區采用分步驟開采,每步驟均是從上往下的開采順序。鐵礦體從2215~2020 m中段的開采順序如圖2所示,開采效果如圖3所示。

圖2各分區鐵礦開采順序

圖3 各分區鐵礦開采效果
針對不同分區鐵礦體開采方案,采用理論分析的方法分別對東、西區和中區礦柱進行穩定性計算。東、西區礦塊沿走向為50 m,其中礦房42 m,礦柱8 m;中區礦塊沿走向為60 m,其中礦房30 m、礦柱為30 m(分2步驟開采)。
規劃開采中段為2020,2085,2150 m三個中段,中段高65 m。
3.1中區礦柱穩定性
中區鐵礦體礦柱1步驟開采后,留下沿走向長L=15 m、寬(礦體厚度)b=15~30 m、高H=195 m的礦柱。此礦柱需在中區3個中段均回采完后方能回收,因此,此礦柱的穩定性決定了采場的安全生產。礦柱穩定性主要是由礦柱強度以及礦柱承受的荷載兩個因素決定的[5]。
3.1.1礦柱強度
礦柱的強度受礦柱的長寬比影響很大,該區域礦柱的強度可由式(1)確定。
(1)
式中:σu——礦柱的實際強度,MPa;
σc——巖石單軸抗壓強度,磁鐵礦巖石抗壓強度為185.39 MPa,采用折減后巖體強度55.6 MPa。
從式(1)可以看出,由于礦柱長度為15 m保持不變,則礦柱強度隨礦柱寬度的變化而變化,將礦柱強度與礦柱寬度的變化繪制成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礦柱強度與礦柱寬度關系曲線
3.1.2礦柱荷載
3.1.2.1礦柱承受荷載面積
礦柱承受載荷的面積要分兩種情況來討論,一種是礦柱長軸垂直走向布置,另一種是礦柱長軸沿走向布置。不同的布置方式,其所承受的載荷面積也不相同。中區鐵礦體開采,礦柱長軸垂直礦體走向布置,其承受載荷面積如圖5所示。礦柱承受的載荷面積為圖5中虛線所示,其可按式(2)來計算。

(2)
式中:S——單根礦柱承受載荷面積,m2;
B——礦房跨度,45 m。
計算得到礦柱承受荷載面積S為900~1800 m2。
盛慶余平時還特別注重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在教學中,常常指導年輕教師編寫講義、制作課件、命制試卷、規范書寫教案等,很多年輕教師進步非常明顯,并在教學工作中慢慢嶄露頭角。

圖5 礦柱垂直走向布置的承載面積平面圖
3.1.2.2礦柱承受荷載
礦柱的支撐應力可按式(3)來計算。
(3)
式中:σp——礦柱承受的壓應力,MPa;
ρ——上覆巖層的平均密度,2.9×103kg/m3;
h——上覆巖層的厚度,245 m。
計算得到σp為26.1 MPa。
3.1.3穩定性計算
當礦柱的截面尺寸增大時,礦柱的強度也必然增大,但是同時礦柱承受的荷載也隨之增大。因此,單憑兩者中的一個難以正確評價礦柱的穩定性。為了更好的評價礦柱的穩定性,將礦柱的實際強度與礦柱承受的垂直應力相比,從而得到礦柱的安全系數,計算公式見式(4)。
(4)
式中:k——礦柱的安全系數。
礦柱長度l為15 m保持不變,寬度b分別取15,20,25,30,35,40,45,50 m,求出各安全系數見表1。

表1 中區不同礦柱寬度對應安全系數
從表1可知,礦柱寬度達到50 m時,即礦房跨度達到50 m時,礦柱的安全系數k=1.3。根據《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的要求,當安全系數k>1.1時,礦柱即可基本滿足穩定。由此可知,中區鐵礦體開采,留礦柱長15 m、寬15~30 m時,可維持礦柱的穩定。
3.2東、西區礦柱穩定性
東區和西區采用一樣的開采方案,每次開采一個中段,膏體微膠結充填后再進行下一中段的開采,因此,計算礦柱穩定性時只按一個中段高進行計算。鐵礦開采后,均留下自上而下沿礦體走向8 m長的條形礦柱,礦柱寬為礦體厚度10~20 m,高度為65 m。
礦柱穩定性計算方法參照中區的計算方法。礦柱長度l為8 m保持不變,當礦柱寬度b為10~20 m時,仍滿足l≤b≤0.3H,礦柱強度采用式(1)計算,安全系數采用式(4)計算。
計算礦柱長度l為8 m保持不變,寬度b分別取10,12,14,16,18,20 m,求出各安全系數見表2。

表2 東、西區不同礦柱寬度對應安全系數
從表2可知,當礦柱寬度達到20 m時,即礦房跨度達到20 m時,礦柱安全系數最小為1.2,因此,留8 m礦柱可維持穩定。
鐵礦新開采方案與原方案相比,東、西區各中段間將不保留水平礦柱,中區水平礦柱和間柱則是全部進行回收,從而極大的增加了礦石回采率。其中東、西區回采率由原來的70%增加到82%,增加了12%;中區回采率由原來的70%增加到91%,增加了21%。
從7#~21#線2020~2150 m三個中段整體來看,東、西區增加回采鐵礦石量為323萬t,中區增加回采鐵礦石量為232萬t,共計增加回采鐵礦石量為555萬t。按450元/t計算,回采鐵礦石的經濟效益可增加24.975億元。
(1) 根據甘肅某釩鐵礦山釩礦和鐵礦的開采現狀,釩礦暫時未開采并處于下盤鐵礦開采的地表移動帶范圍內,鐵礦體2280 m以上中段已形成采空區體積達278.91萬m3,提出了“采鐵保釩”的開采方案。鐵礦采用分區不同開采方案,東、西區采用分段空場嗣后膏體微膠結充填采礦法,并且沿走向每隔200~300 m保留20 m礦柱作為釩礦回采通道;中區采取分段空場法轉崩落法的分步開采方式,每個礦塊采取采30 m礦房留30 m礦柱的方式,30 m礦柱作為釩礦回采通道。
(2) 通過對各分區不同開采方案礦柱穩定性進行理論分析得到,中區礦柱寬度達到50 m時,即礦房跨度達到50 m時,礦柱的安全系數為1.3;東、西區礦柱寬度達到20 m時,即礦房跨度達到20 m時,礦柱安全系數最小為1.2。根據礦體厚度為4.6~29.4 m可知,礦柱可達到穩定性要求。
(3) 鐵礦優化后開采方案與原方案相比,東、西區回采率增加了12%;中區回采率增加了21%,預計產生經濟效益達24.975億元。
[1]汪海萍,宋衛東,張興才,等.大冶鐵礦分段鑿巖階段空場嗣后膠結充填法工程實踐[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5,35(5):26 ̄29.
[2]楊志強,高謙,王永前,等.金川全尾砂-棒磨砂混合充填料膠砂強度與料漿流變特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33(Z2):3985 ̄3991.
[3]曹帥,宋衛東,薛改利,等.考慮分層特性的尾砂膠結充填體強度折減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5,36(10):2869 ̄2876.
[4]張寶,李向東,周益龍,等.復雜采空區群處理及隱患資源回收綜合技術[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4,34(4):16 ̄20.[5]宋衛東,曹帥,付建新,等.礦柱穩定性影響因素敏感性分析及其應用研究[J].巖土力學,2014,35(Z1):271 ̄277.
2016 ̄06 ̄03)
譚偉(1986-),男,江西贛州人,碩士,主要從事巖石力學測試與工程穩定性分析方面的研究,Email:tanweitw8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