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燕,符萬鵬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
新邵縣DS滑坡地質災害勘查設計方案優化研究
李青燕,符萬鵬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 湖南 長沙410000)
為安全有效治理新邵縣DS滑坡地質災害,通過踏勘和現場調查,全面分析了該滑坡的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確定了勘查設計的目的和范圍,明確了勘查設計的任務和目標。制定了地質調查測繪模塊建立→鉆探設計→槽探、井探設計→地下水觀測和試驗設計→巖石、土工試驗設計共5個環節的勘察設計技術路線,最終圍繞5個設計環節優化研究出了DS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勘查設計方案及細節。該設計方案可以為以后的治理施工提供準確的技術參數和指導。
地質災害;DS滑坡;勘查設計;滑坡治理
近些年來,地質災害頻繁發生,而滑坡是最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滑坡給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和傷害,因此,社會必須做好滑坡地質災害控制和治理,以減免傷害的發生和擴大。想要有效、合理地控制和治理滑坡,必須深入研究滑坡的各性狀條件,全面優化勘查設計方案。而優化合理的勘查設計方案是獲得治理所需精準參數的前提條件,是確保后期治理效果的技術基礎,因此勘查設計方案的優化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新邵縣DS滑坡(以下簡稱“DS滑坡”)為省級重大地質災害之一,該滑坡于2010年首次發生,2014年又發生了大的變形,2015年后程度逐步加大,現處于蠕滑變形階段,屬于十分危險的地質災害點之一。隨著DS滑坡危害的不斷擴大,為了解DS滑坡的后期穩定性,并有效、合理地治理該滑坡,在治理前期必須全面分析滑坡的各種性質,研究出優化合理的滑坡勘查設計方案。
1.1自然地理概況
DS滑坡勘查區位于湖南省新邵縣,區內鄉村道路網發達,交通較為便利。
勘查區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區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33.6 mm,多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59.2 d。
1.2地質環境概況
勘查區屬溶蝕剝蝕丘陵地貌,位于抗震設防烈度VI度區,區內為向南西緩傾斜的單斜構造,未見較大區域性斷層。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系(Q4el+dl)殘坡積層、泥盆系中統跳馬澗組(D2t)粉砂巖段和泥盆系中統棋梓橋組(D2q)灰巖段。
第四系含碎石粉質粘土土體較為松散,水浸泡較易變軟變散,力學強度低,土體穩定性差。泥盆系中統跳馬澗組鈣質泥質粉砂巖淺部為強風化,原巖結構已風化破壞,與第四系接觸面因巖土力學性質、滲透性不同,遇水浸泡軟化土體,降低其力學強度而容易產生滑動。原山坡坡面由于植被破壞、修路取土和建房開挖導致坡體極不穩固。滑坡形態及構成見圖1和圖2。

圖1 滑體、滑帶、滑床界面

圖2 滑帶、滑床界面
DS滑坡勘查的目的是在充分分析已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詳細勘查查明滑坡的類型、基本特征、成因及危害范圍;并查明災害體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提供工程設計需要的巖土力學參數,進行穩定性評價和推力計算,為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質資料等。具體任務如下:
(1) 調查并收集勘查區的自然地理資料及以往地質工作成果等資料;
(2) 查明勘查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條件;
(3) 勘查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及結構構造、形態特征、變形特征、變形發育史等,確定滑坡的類型、基本特征、成因和危害范圍;
(4) 查明分析非地質孕災因素(如降雨、地震、沖蝕、人類工程活動等)的強度、周期以及它們對滑坡體穩定性的影響,查明滑坡體發展變化趨勢,進行滑坡危險性預測;
(5) 對滑坡體穩定性進行評價及剩余下滑力計算,定性評價和主勘探剖面計算分析(定量評價),為治理工程提供準確地質資料,并采取滑體、滑帶、滑床巖(土)樣,進行室內物理力學測試,提供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指標。
DS滑坡類型:其變形特征主要表現在滑體后緣出現拉張裂縫,兩側出現剪切裂縫,局部有巖土體崩滑現象等。對于DS滑坡的宏觀變形跡象進行分析,初步判斷DS滑坡為小型淺層牽引式土質滑坡,初步定性判斷其穩定性為基本穩定-不穩定狀態。
DS滑坡范圍:工程地質測繪面積約220000 m2,勘查范圍包括前緣部分居民區、公路及農田,鉆探和山地工程的布置范圍為南北向長約135 m,東西向長約270 m,面積約36450 m2。依據滑坡類型和范圍優化確定此次滑坡勘查設計方案路線為:地質調查測繪模塊建立→鉆探設計→槽探、井探設計→地下水觀測和試驗設計→巖石、土工試驗設計等5個環節。
3.1DS滑坡地質調查測繪模塊建立
DS滑坡為土質滑坡,滑體主要構成為第四系含碎石粉質粘土,針對該粘性土滑坡,滑坡地質調查測繪應著重調查以下方面:土層的成因,裂隙的組數、性質、產狀、發育程度及充填情況;地表形態,邊坡開挖情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匯集和排泄情況;土層中的軟弱層、礫石層、結構層、氣候作用層、夾砂層、下伏基巖頂面形態等;當地的降雨量、蒸發、日照、氣溫變化情況。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于DS滑坡地質調查測繪的模塊建設情況如下:
(1) E級GPS控制測量點3個,1∶500地形圖測量及數字化面積約0.22 km2、1∶200剖面線測量約1.9 km、工程點測量19個;
(2) 工程地質測量1∶200地質剖面測量長約1.9 km,1∶500專項工程地質測量(包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同測)約0.22 km2;
(3) 全區共布置勘探線9條,沿縱向主滑方向布置1條主勘探線,在其東側布置1條、西側布置4條輔助勘探線,線距約20~60 m;橫向布置3條勘探線,線距約50 m。
3.2DS滑坡鉆探設計
鉆探是勘探最準確、最重要的方法手段,其主要任務為:確切查明滑體和滑床的地層結構,查找滑動面(帶)和其他軟弱層的位置、物質組成和形狀,確定地下水含水層的層數、位置、埋深、水位變化和涌水量等,采集巖樣、土樣和水樣進行試驗。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于DS滑坡鉆探的布設如下:
共設計勘探鉆孔9個,其中主勘探線1-1'線上布設的4個鉆孔ZK01、ZK02、ZK03、ZK04為控制性鉆孔,鉆探進尺至最低滑動面以下5 m;東側輔助勘探線3-3'線上布設ZK05、ZK06共2個鉆孔,鉆探進尺至最低滑動面以下3 m;西側輔助勘探線2-2'線上布設ZK07共1個鉆孔,4-4′線上布設ZK08、ZK09共2個鉆孔,鉆探進尺至最低滑動面以下3 m。
其中,ZK03、ZK05這2個鉆孔位于擬設支擋處。視滑床作為治理工程持力層巖土體的地質情況,其進入滑床的深度宜為孔位處滑體厚度的1/3~1/2,且應保證施工圖設計階段的需要。
3.3DS滑坡槽探和井探設計
滑坡的槽、井探是鉆探的重要補充。主要用于觀察裂縫走向、傾向、傾角及確定滑坡邊界,同時滿足不擾動樣采樣及變形監測的需要;淺井主要布設在滑坡范圍內進行開挖揭露及采樣,以確定滑坡體的物質組成、滑動特征、進行滑坡體大體積重度試驗及觀察滑體的動態變化,井深超1.5 m時,應注意施工安全,采用C25混凝土護壁,并應隨挖深進行而做地層和地下水描述。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于DS滑坡槽探、井探的布設如下:
(1) 布設探槽5個,其中,TC01、TC02位于滑坡后緣拉張裂縫處,TC03、TC05位于滑坡西側剪切裂縫處,TC04位于滑坡東側剪切裂縫處,探槽開挖采用2 m×1 m,長度為5 m,目的是查明滑坡周界及揭露、追索裂縫,采取土樣和含水量測試樣等。
(2) 布設淺井5個,其中,QJ01位于東側剪切裂縫附近,QJ02位于滑坡后緣拉張裂縫附近,QJ03位于滑坡前緣剪出口附近,QJ04、QJ05位于滑坡體上,規格為直徑1 m的圓形,深度為5 m,目的是查明滑體組成結構、滑動面(帶)特征、進行大體積重度試驗、采取土樣和含水量測試樣等。
3.4DS滑坡地下水觀測和試驗設計
DS滑坡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中包含氣象水文條件,因大氣降水和地下水條件等對DS滑坡的影響較大,故在滑坡勘查設計時需注意地下水的觀測和試驗。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于DS滑坡地下水觀測和試驗設計如下:
(1) 泉水觀測:在調查DS滑坡范圍附近泉水出露位置、高程、地形地質條件的基礎上,觀測泉水流量和水溫的變化。
(2) 井水觀測:調查DS滑坡附近水井的位置、高程、開挖時穿透的地層和厚度,測定水位、水溫及其變化。
(3) 鉆孔中地下水觀測和試驗:測定9個鉆孔的初見水位和穩定水位,分析地下水與滑坡勘查區地質構造、含水斷裂帶的關系,并與大氣降水觀測相結合分析其補給來源。同時采取水樣進行水質分析試驗,主要試驗項目為簡分析和侵蝕性CO2分析,采樣規格為500~1000 mL。
(4) 水文地質試驗:DS滑坡區內根據實際情況不采用注水和壓水試驗,但應對見水淺井等進行抽(提)水試驗確定涌水量、彼此間的水力聯系及含水層的滲透系數等,為DS滑坡分析及排水工程、治理工程設計提供依據。
3.5DS滑坡巖石土工試驗設計
滑坡巖石、土工試驗是滑坡勘查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測試巖石和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以滿足滑坡穩定性評價和治理工程設計需要為目的。
對于DS滑坡巖石、土工試驗設計如下:
(1) 采樣設計。在未來需施工的探井、鉆孔中采取滑體、滑帶、滑床及下伏基巖的巖土體。要求樣品直徑(巖芯直徑)不應小于89 mm,高度不小于150 mm,所有樣品及時包裝蠟封并編號填寫標簽。此次要求巖石抗壓試驗和抗剪試驗各9組,滑體、滑帶土樣數量均不宜少于9組,含水量測試樣,不宜少于20組。
(2) 現場試驗設計。現場原位試驗對滑坡上部土體進行10次標準貫入試驗;大體積重度試驗:采用容積法,試坑體積根據土石粒徑或尺寸確定,不宜小于50 cm×50 cm×50 cm,體積可通過注水測量,試坑內巖土體試樣通過稱重法確定,并測定試樣的含水率。在淺井中進行2次。
(3) 室內試驗設計。滑體土室內土工試驗共布置9組,試驗出含水量、密度、重度、孔隙比、天然抗剪強度等九個指標,滑帶土室內土工試驗共布置9組,主要試驗項目為含水量、密度、反復抗剪強度等13個指標;滑床及下伏基巖室內巖石試驗共布置9組,主要試驗項目為抗壓強度和抗剪強度;含水量測試樣室內土工試驗共布置20組,主要試驗項目為天然含水量。
基于滑坡勘查設計方案對治理地質災害的重要技術指導意義,在進行滑坡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必須詳細全面了解滑坡的成因、性態、類型和系列物理化學性質等參數,所以勘查設計方案的優化工作十分重要。此次設計方案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如下:
(1) 采用先分析DS滑坡的自然地理及地質概況,確定勘查的目的和范圍,明確勘查的任務和目標,后制定勘查設計方案的方法是十分正確的技術導向。
(2) 制定的具體滑坡勘查設計方案路線為:地質調查測繪模塊建立→鉆探設計→槽探、井探設計→地下水觀測和試驗設計→巖石、土工試驗設計共5個環節,該勘查設計方案十分科學合理。
(3) 通過采用此勘查設計方案得出的施工所需要相關技術參數全面、準確,勘查設計的內容和流程可以對施工起到工作指導和技術參考作用。
(4) 在此次設計研究過程中得出滑坡勘查設計系列重要要求如下:首先必須正確識別滑坡性質,以確定總體的勘查方案及工作路線;其次應重視滑坡的地質調查與測繪,認真分析滑坡的形成條件和原因,判斷目前的穩定狀態和發展趨勢,通過調查可達到滑坡基本定性,這是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第三是各個勘探步驟和各環節工作要抓住主要目標;最后必須準確確定滑坡滑動面(帶)位置。
[1]劉建兵,顧琳娜,侯利鋒,等.江西山岳型風景區地質災害調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三清山風景區為例[J].中國礦業,2015(S2):85 ̄88,95.[2]王首智,何進,等.淺析滑坡勘查及治理設計[J].四川地質學報, 2013(S1):118 ̄120.[3]徐士申.大紅山鐵礦工程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措施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6,36(01):99 ̄105.[4]邵曉波,等.淺析滑坡勘查的重點和難點[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2(03):251 ̄253.[5]李孝平,劉國棟,李強.巴東某滑坡應急搶險治理工程設計[J].采礦技術,2016,16(02):64 ̄65,89.
[6]宋羅明,郭國平.滑坡地質災害勘查和防治治理探析[J].江西建材,2014(10): 237,239.[7]賀宇昊,陳勇,曾向陽,等.基于AHP和FCE的礦山開采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以上橫山釩礦區為例[J].化工礦物與加工,2015(01):36 ̄39.[8]朱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與設計質量的控制程序[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03(05):56 ̄60.[9]冉恒謙,張金昌,等.地質鉆探技術與應用研究[J].地質學報,2011(11):1806 ̄1822.[10]潘廣燦,等.巖土工程勘察土工試驗中的常見問題[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2(01):40 ̄44.
2016 ̄07 ̄15)
李青燕(1981-),男,湖南婁底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勘探、巖土施工和地質災害治理工作,Email:5199347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