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海英
幼兒體育活動中規則顯性呈現策略的嘗試
文 王海英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開展豐富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體育活動的組織需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而規則的呈現更應從孩子本位出發,形象逼真地讓孩子清晰感知與理解。
幼兒體育活動規則顯性呈現策略


“顯性標志指示策略”即在體育活動中,采用圖標、符號、簡約的實物形象提示、路線指示等引導幼兒觀察理解規則,以及隨時提醒幼兒自覺遵守規則。此策略能有效刺激幼兒的視覺神經,符合幼兒直觀形象思維的特點,有利于幼兒自覺地領悟和接受活動的規則。
案例1:顯性標志指示策略應用于秩序性規則——依次排隊伍最后面。小班體育游戲“草垛跑跑跑”中,老師組織孩子分成三組,每組6人,每個孩子繞著三個間距不同的草垛跑后從“田埂上”返回需要排到本隊伍最后,許多孩子因為不記得自己排在哪里,就隨便亂排,導致練習過程中常會出現有的孩子多練,有的孩子參與卻很少。為此,老師設計了“二次等候線”,即用一個立著的標牌上面寫著“2”并加上向后箭頭的標志,以提醒孩子們先排到這兒再往前跟上隊伍,這樣秩序就好多了。
案例2:顯性標志指示策略應用于技術性規則——學習跳躍。大班體育活動“小蚱蜢學跳高”活動中,教師利用一只“腳和手”均可以活動的蚱蜢呈現“跳高”的要領:雙腳并攏(小蚱蜢,學跳高,雙腳并攏準備好)——小腿用力蹬地后跳起(小腿用力蹬地跳,一跳跳過狗尾草)——雙腳輕輕落地(輕輕落地本領高)。
枯燥的規則在簡約的實物形象及標記演示中,再配上朗朗上口的兒歌以信號提示,變得非常透徹,孩子們一下子就掌握了往高處跳的步驟要領。
案例3:顯性標志指示策略應用于任務性規則——綜合練習游戲或競賽。大班體育活動“豐收樂”的“運糧食”活動中,孩子需要挑起“竹烙”(一種農具),裝上“糧食”,走過“山田埂(平衡木),繞過樹林(草人),送進糧倉,然后帶回“竹烙”,翻過山坡回來。教師用粉筆在地上華商路線行進圖,一目了然,孩子們很容易就明白了游戲規則。
教師們常常組織“一物多玩”的體育活動,讓孩子自主探究,交代規則時往往習慣性地要求“比比誰的玩法多”,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圖示”或“實物模擬”直觀表現出來,這樣易于幼兒理解,而且還會提高積極性,同時圖示也容易形象地表達出不同玩法的大致規則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可見,體育集體活動中巧妙地將規則通過標志指示策略顯性呈現出來,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幼兒順利接受規則信息,事半功倍。
幼兒園體育集體活動中的規則顯性呈現,即教師將復雜的、抽象的、繁瑣的體育活動規則更直觀地、形象地、清晰地呈現給幼兒,便于孩子理解和掌握。我們在體育賽研訓的研討實踐中,嘗試并例舉以下幾種規則顯性呈現策略以期共同探討。

“顯性信號提示策略”即在體育活動中,采用表情(如眼神)、動作(如手勢)、語言(如口令、朗朗上口的兒歌)、音樂、口哨等多功能隨機組合型引導幼兒理解規則,鞏固幼兒對規則的掌握。
案例4:顯性信號提示策略應用于秩序性規則——分散與集合。教師利用“右手握拳略高于頭頂”表示“集合”,還可配上口哨“兩短急促聲”或直接語言提示“集合”。或利用“兩手體前兩側八字伸展”表示“分散”,還可配上口哨“一長慢聲”或語言提示“分散”等用于組織活動需要。
案例5:顯性信號提示策略應用于技術性規則——學習前滾翻。大班幼兒學習前滾翻動作時,教師以生動的兒歌配上動作示范講解:“刺猬學打滾,兩手用力撐、兩腳快速蹬、身體如球滾、起身人站穩。”讓孩子們一下子形象地記住了動作要領。
案例6:顯性信號提示策略應用于任務性規則——趣用音樂練習走跑交替。小班幼兒學習在指定范圍內四散走跑交替時,教師利用音樂《大貓和小貓》,幼兒跟隨“大貓”樂段高昂、響亮、快速的特點練習跑,跟隨“小貓”樂段緩慢、低弱的特點練習走,孩子能很好地跟著音樂理解掌握規則。
不同的信號提示可以呈現不同的規則要求,需要教師長期在實踐中積累和靈活運用,如幼兒走、跑、跳、投、鉆爬、平衡等都可以采用語言和動作示范結合的方式講解技術性規則,競賽性的游戲可以用音樂、鼓點等信號提示等,而幼兒參與活動中,更是需要老師隨時用眼神、手勢、口哨等提醒孩子們遵守規則,因此,信號提示策略可以說幾乎貫穿體育活動始終,也是老師駕馭課堂的基本功之一。
“顯性情境暗示策略”即在體育活動中,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暗示幼兒理解規則,掌握規則。
案例7:顯性情境暗示策略應用于秩序性規則——安全秩序。小班“熊和木頭人”體育游戲中,孩子們都開心地扮演著“木頭人”,當熊來了“一動也不動”,可是由于孩子們太怕“熊”了,有的孩子竟然四處奔跑躲藏,為保護孩子游戲中的安全,教師連忙在地面上劃出“熊”“木頭人”的家,告訴孩子“木頭人”要在自己家里的噢,要不然迷路了更危險的,有的孩子連忙補充“還會有大灰狼、大老虎的”,大家自然地在情境中理解了游戲的秩序要求。
案例8:顯性情境暗示策略應用于技術性規則——學習匍匐爬行。大班體育活動“學做解放軍”教師引導幼兒練習“匍匐爬行”時,給孩子創設“解放軍過隧道”的情境,在軟墊上方做上支架,以軟質網狀物蓋上好似“隧道”,“隧道”上方在網上系上鈴鐺做敵人的“報警器”,要求孩子們選擇不同高度、不同長度的隧道嘗試根據動作要領通過,規則要點就是不能碰到上方敵人安裝的鈴鐺“報警器”。“報警器”的安置給孩子們練習身體著地匍匐爬行的動作要領提供了暗示效應,每個孩子都努力地按規則練習。
案例9:顯性情境暗示策略應用于任務性規則——學習肩上揮臂投擲。大班體育活動“憤怒的小鳥”中,教師創設了“憤怒的小鳥”和“綠小豬”的游戲情境,孩子們和老師們一起扮演“憤怒的小鳥”(胸前貼標記)手拿“紙球”練習動作要領,而后繼續在森林游戲情境中由配班老師不斷呈現遠近不同的“綠小豬”投擲目標,“小鳥們”練習投遠,然后再由配班老師演示不斷移動的“綠小豬”投擲目標,“小鳥們”練習投準,孩子們在角色扮演和游戲情境下掌握動作要領并按規則完成了游戲任務。情境暗示策略更適用于小班幼兒,他們天真,易于情緒化,常常被周圍環境影響,教師可以嘗試運用。
幼兒體育活動規則巧妙靈活地運用顯性呈現策略,能有效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提高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活動中因規則執行而產生的消極等待、紀律維持、重復講解、安全突發事件發生等弊端,大大提高了活動的有效性。
(江蘇省揚中市新壩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