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杰+章芳+丁莉莉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只能通過廣播和報紙了解天氣。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誕生于1980年7月7日,顯然,《天氣預報》也是一位“80后”。
20世紀80年代的專家主持
《天氣預報》開播最初,每天的文稿都是由氣象臺負責撰寫,然后傳真給電視臺;所使用的圖僅僅是一張24小時預報圖,每天都用手繪完成,畫好后中央臺派車來取;再說主持人,由于電視臺是首次創辦這樣的專業節目,又趕上汛期的復雜天氣,中央臺就請氣象臺派人來播講,韓建鋼和李媛就成了最早一批氣象專家主持。
這一年汛期結束之后,節目就轉交給聯播主持人播報,不過文稿和圖形仍由氣象臺來提供。到了1981年洪澇災害頻繁的時候,“小韓”再度出山,時不時客串主持人,當年有人戲稱他是災害天氣的“符號”。
最早實現“制播分離”
1984年年底,國家氣象中心開始籌建我國第一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制作系統。這個系統雖然現在看起來非常簡陋,但卻是那個年代信息顯示方式上的一次飛躍。
1985年夏天,人工手繪的預報圖退出了大家的視線,而采用攝像機翻拍的方式,黑白的臺風動畫云圖開始出現在節目中,多少給大家帶來一些新鮮的視覺沖擊,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樣了。再后來,城市預報的畫面還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風景照片,背景音樂《漁舟唱晚》也開始家喻戶曉。1986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由氣象部門獨立制作《天氣預報》節目的國家。
按照部門分工,《天氣預報》節目由國家氣象中心制作,中央電視臺負責播出并進行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由此,《天氣預報》成為中國電視界最早實現“制播分離”的日播節目。
1平方米的播音間
《天氣預報》的制作環境也與今天不能同日而語。當時制作節目的地方一進大門是幾個文件柜充當著屏風功能,幾張黃色的大桌子依北墻圍成半圈,所有的設備都擺放在上面。播音間依南墻而置,制作、播音、審片都在這里完成,而這個播音間只有1平方米左右。
聲像室沒有空調設備,夏天就只能多擺幾臺電扇,播音前,先把一臺較小的電扇擺放在小播音間里,一直吹到需要配音的時候再把電扇請出去,然后就開始在小播音間里“面壁”。
1988年,趙紅艷加入天氣預報配音的隊伍當中。又過了兩年,《天氣預報》多了一個富有磁性的男性聲音,他就是宋英杰。在那時候,他還是中央氣象臺的一名年輕預報員,做配音只是在下班后把天氣預報文稿讀一遍。
主持人“跳”出來了
1993年之前,《天氣預報》節目整體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偶爾有人出鏡露個臉。
1993年3月1日,氣象主持人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第一個亮相的是宋英杰,接下來分別是楊麗、趙紅艷、崔淑萍、劉颯。隨后中央電視臺與國家氣象中心協商確定,由宋英杰、楊麗、趙紅艷擔任《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隨后,裴新華、楊丹、瑞艷陸續加盟。
這時候,主持人播報天氣采用了摳像技術。主持人背后是藍色,摳像之后,凡是畫面中的藍色都會變透明,然后將摳掉顏色的圖像疊加在地圖上面,這樣看到的就是主持人站在地圖前面。所以,氣象主持人其實就是在一面藍墻前“指點江山”,而快速又精確地指點地理位置實在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一次誠懇的“道歉事件”
天氣變化無常,預報員也會有難以定奪的時候。有觀眾或許還記得《天氣預報》在1999年12月13日的一次道歉。
站出來表達歉意的人是宋英杰,他回憶道:
12月12日晚,是我主持《天氣預報》,下午大家討論的時候,因為考慮到一股很弱的冷空氣會在當天晚上開始進入華北地區,可是水汽條件不是很好,所以預報華北13日會有4到5級的北風,很難出現降雪。節目也就這樣播出了。
可是,13日一大早,我醒來一拉開窗簾,發現窗外是一片白雪。我可以猜想到,其他人看到降雪后,肯定在罵《天氣預報》或者嘲笑《天氣預報》。因為13日仍然是我值班,我開始構思當天的節目中我如何面對這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最后我決定在節目中向觀眾說明前一天預報失誤的原因并且表達歉意。
當天上午,我找到節目的氣象編導,把想法和她一溝通,她很爽快地同意了。于是,1999年12月13日《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今天早晨,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內蒙古中部,人們意外地看到了一場瑞雪,之所以說它意外,是因為昨天的《天氣預報》沒有預報這場降雪。昨天我們注意到會有一股弱冷空氣影響華北,也預報了會刮風,但是對出現降雪的可能性估計得不足,所以今天我們的心里一直懷有一種深深的歉意。我們只有總結每一次失誤,才能使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確,讓人們滿意。”
在節目播出后的一個小時內,電視和平面媒體的一些記者開始給我打電話,一些朋友也紛紛給我打電話。反響竟然如此強烈而迅速。“道歉事件”的第二天,我很偶然地看到敬一丹大姐在《東方時空》中談論這件事,她的一句“道歉真美”,是我在20世紀最后一個冬天里聽到的最溫暖的一句話。
(摘自“當當讀書” 圖/黃煜博)本欄編輯: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