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要求我們一定要把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放在心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江西省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于都縣堅持真扶貧、扶真貧的理念,練強內力、善借外力、激發活力,調動和匯聚各方力量奮力推進扶貧攻堅戰,走出了一條具有于都特色的扶貧攻堅新路子。
一、練強精準扶貧 “內力”
堅持正確的發展觀與政績觀。截止2014年底,于都縣依舊還有33633戶貧困戶、135553貧困人口。幫助這些群眾脫貧致富,這是源自對老區人民的感情所在、對造福一方的職責所在、對中央戰略抉擇的使命所在。于都縣堅持科學發展理念,以扶貧攻堅、脫貧摘帽為最大的發展動力和施政政績,將全縣的工作中心和重心放到扶貧攻堅上,舉全縣之力推進。第一,牢固樹立“一切發展為了扶貧”的導向。堅持工業反哺扶貧、成果惠及貧困群眾,全力推進“主攻工業、三年翻番”計劃,用三年的時間讓工業經濟總量翻一番,把縣域經濟做大做強,做大縣域財政“蛋糕”,增強扶貧財力。第二,始終堅持將8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精準扶貧、民生領域。2012-2014年投入85.5億元,大力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農村安全飲水、鄉鎮公辦幼兒園、農村公路、老城區改造等民生建設,不斷提升貧困鄉村的基本公共服務。第三,堅持城鄉一體、產城融合、以城帶鄉。發展壯大園區經濟,精準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大力實施返鄉創業工程,協同打造返鄉創業園、小微企業孵化園、電商產業園等就業創業平臺,讓廣大務工人員尤其是貧困群體既能安居也能樂業。與此同時,按照三級梯度安置模式,全面推進移民搬遷扶貧,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化運作”,高品位打造上歐工業小區移民搬遷安置區、嶺背中心鎮2000戶社區、羅坳大橋古嶂移民安置區等移民安置區,讓1萬貧困戶通過搬遷移民脫貧致富。
健全考核、約束、退出機制。根據中央、省、市對貧困縣考核的要求,建立嚴格的考核、約束、退出機制。在考核機制上,扶貧開發的分值提升到60%的權重,將考核的任務細化分解到每一名牽頭縣領導、責任部門和單位,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先評優、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在約束機制上,重點考核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和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等主要指標,對違反約束機制的行為嚴格問責,杜絕出現“戴著窮帽子、過著富日子”的現象。在退出機制上,建立貧困戶動態管理系統,每年實現脫貧退出機制,確保扶一批、退出一批,將更多的人財物集中到最需要的貧困戶身上,確保到2018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2019年退出貧困縣,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壓實黨委、政府、干部責任。把扶貧責任一級一級傳遞下去,構建黨委、政府、干部嚴密的責任體系。黨委履行精準扶貧主體責任。各級成立精準扶貧領導小組,黨政主要負責人分別任組長和第一組長,明確縣領導、縣直單位、鄉鎮黨委的扶貧職責,橫下一條心加快脫貧摘帽進程。政府履行精準扶貧落實責任。各級政府落實扶貧政策、推進精準扶貧的“主抓”責任,精準識別出貧困群眾33633戶13.5萬人,摸清了每戶的“家底”,分析總結了因病、因學、缺技術等12種致貧原因,形成了“1+4+9”的精準扶貧政策體系,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干部履行精準扶貧幫扶責任。自我加壓、主動作為,按照縣領導20戶,正科級干部15戶,副科干部10戶,一般干部4戶以上,村支部書記1戶的要求,結對幫扶33633戶貧困戶,立下“愚公志”、結交“窮親戚”,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實現了干部幫扶與貧困戶脫貧雙向全覆蓋對接。
二、善借精準扶貧“外力”
充分利用蘇區振興、瑞興于先行先試、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三大國字號政策,致力將疊加利好政策轉換為發展優勢,構筑扶貧攻堅新優勢,善借外力推進精準扶貧。
傾心爭資爭項。充分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積極開展對接匯報。三年來,爭取上級資金74億元,包裝和爭取項目315個,其中,在156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262個。尤其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糧食局傾情關懷,大力對口支援,出臺了一系列對口幫扶政策,爭取了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于都糧油產業園、于都縣醫藥健康產業園等政策項目,開展了一系列專家義診、健康促進等活動,降低了群眾就醫費用,促進了產業發展,增強了精準扶貧的持續后勁。
爭取縣外支持。積極爭取部委、省廳、國企等單位支援于都扶貧事業,緊密對接、無縫銜接,取得良好效果。如,駐縣各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扶貧信貸產品創新,共推出了“扶貧貸”、“油茶貸”、“光伏貸”、“電商通”等4款精準扶貧信貸產品,解決貧困戶的資金難題。截止9月底,中國農業銀行“油茶貸”共發放貸款444戶6308萬元;“光伏貸”發放貸款20戶60萬元;“電商通”授信貸款8戶700萬元。再如,省政協海外扶貧基金會資助高中貧困學生150人,每年資助金30萬元。
凝聚社會合力。鼓勵和引導愛心人士、愛心企業在助學、救濟、修路等方面開展“一對一”幫扶助學、志愿服務、扶貧捐贈等活動,鼓勵企業到貧困地區發展產業,吸納貧困對象就業,支持貧困對象之間互幫互助、抱團取暖,支持在外于都人返鄉創業、回饋家鄉,先富帶后富,先脫貧帶后脫貧,凝聚起強大的社會合力,真正讓全社會都“動”起來。比如,在于都投資5億元的自主品牌女裝——贏家服飾,優先選聘貧困戶就業,吸納1000余名貧困戶,月平均工資達到3000元;中駿集團致力公益慈善,在多地興資辦學、捐資捐物,累計捐贈達7000余萬元;于都貢江商會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心系家鄉建設,不忘老鄉脫貧,每年獎勵和資助貧困大學生每年42人,每年資助金38萬元;贛州農商銀行每年資助高中貧困學生100人,每年資助金12萬元;香港言愛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捐建了于都思源實驗學校。
湖北武漢市針對市場中出現的不合格蔬菜,規定一旦發現應當銷毀,并實行召回制和理賠制。商家應當向消費者召回已銷售的蔬菜,并給予消費者一定補償。這條規定在當時雖然沒有寫入正式法條,但是能夠說明我國的食品召回制度已悄然興起。
2005年雀巢奶粉事件的發生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為公眾食品安全意識敲響警鐘,同時也驚醒了國家層面的立法。國家于2007年頒布了《食品召回管理規定》,是第一部以國家名義出臺的針對食品召回的部門規章,為我國今后陸續出臺的法律法規奠定了理論基礎。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頒布,終于彌補了我國食品召回制度在法律層面的缺失。《食品安全法》在第53條明確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對我國食品召回制度施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國務院又在2009年7月頒布實施了《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對食品召回的法律規定進一步完善細化,我國食品召回制度初步建成。此后五年間,《食品安全法》數次提出修訂草案,2014年6月底,最新《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這是該法自2009年6月1日施行以來的首次修改,在草案75條提出,為防止市場退出食品回流,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對召回、超過保質期等市場退出的食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為規范食品召回、食品停止經營和退市食品處置行為,嚴格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在2011年曾由當時的國家質檢總局制定了新的《食品召回管理規定》并公開征求意見,而隨著《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的再次征求意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在2014年8月6日也就《食品召回和停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征求社會意見,以與《食品安全法》的修訂進行制度上的配合。
我國食品召回制度的建立從地方性法規逐步發展到法律層面,見證著不斷前進的腳步。現在形成的以《食品安全法》為基礎,同時施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食品召回管理規定》等法律規范的框架體系,標志著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召回制度體系已初步建成,它需要不斷接受市場、公眾的檢驗,尋找不足以及如何完善是當下我們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食品召回制度主要內容
1.《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
《食品安全法》是一部系統規定了我國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是目前從法律層面保障食品行業規范運行的唯一法律層級的淵源。因此,從本法律條文入手,可以全面掌握當前我國食品制度的基本內容。
(1)食品召回類型。《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定了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包括企業主動召回和政府責令召回。當食品生產企業或是經營企業發現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立即主動召回已上市銷售的商品。對于應當召回而未按照規定召回的企業,縣級以上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召回。(主動召回意識增強、責令的力度)
(2)食品召回條件。《食品安全法》依照食品安全標準執行,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召回。法律明文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是強制執行的標準。除食品安全標準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強制性標準。”強制標準的確立,將食品召回限定在可控制的標準化范圍之內,由國家制定統一的標準,用法律形式強制執行,可以有效防范未達到強制標準的食品企業進入市場。
(3)食品召回后續處理。“缺陷食品召回后由食品生產者進行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并及時將召回和處理情況向縣級以上質量監督部門報告。”本條規定將責任主體劃分為食品生產者,對食品生產企業形成強有力的約束,使生產企業在源頭把好食品質量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起到預防作用。同時利用質量監督部門給予監督,有利于后續處理的保證實施,讓公眾能夠及時了解召回及處理情況。
(4)食品召回監管主體。法律監管是保證法律實施的重要手段,監管主體的責任不容忽視。《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了有關部門對食品安全實施分段監管的體制,即: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國務院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國務院農業行政部門負責對食用農產品進行監督管理。這種將責任細化的方式,問責主體明確,能夠盡可能覆蓋所有食品行業,避免了責任不明及監管不力的情況。
2.《食品召回管理規定》等規定的相關內容
《食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為07年規定)的出臺借鑒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并且針對我國食品安全的發展狀況,基于已積累的較為豐富的汽車產品召回的經驗,同時汲取地方食品召回實踐經驗,是一部具有操作價值的較為完備的專項食品召回制度,2011年的《食品召回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為11年征求意見稿)和由于監管部門調整而重新擬定的2014年《食品召回和停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為14年征求意見稿))的內容在保留原有合理性內容同時也做出了修正和調整。
(1)食品召回責任主體及其基本義務。2007年規定明確了食品生產者是預防和消除不安全食品的責任主體,應當對其生產加工的不安全食品負責,并履行召回義務。同時還要求生產者必須按照規定的程度,及時對不安全的食品通過更換、退貨、補充或修正消費說明等方式,減少和消除可能導致的對消費者的危害,并迅速有效處理不安全食品。14年征求意見稿中明確了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食品生產者是召回責任主體,而食品經營者應對應立即停止經營、封存問題食品,配合召回工作。
(2)食品召回監督模式。食品召回采用“二級監管”模式。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職權范圍內統一組織、協調全國食品召回的監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本行政區域內依法組織開展食品召回的監督管理工作。
在召回評估與監督方面,食品生產者所在地的省級質監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委員會對召回總結報告進行審查,對召回效果進行評估,并書面通知食品生產者審查結論;責令召回的,應當上報國家質檢總局備案。食品生產者所在地的省級以上質監部門審查認為召回未達到預期效果的,通知食品生產者繼續或再次進行食品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