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楊松+張體昌+孫峰+徐劍豐
上饒市廣豐區在推行八大扶貧工程中,重點抓好產業扶貧和醫療扶貧,做大貧困戶收入“加法”、做小貧困戶支出“減法”,推動供給側扶貧,從而實現了特例做特、合力做大、助力做準的效果。2015年以來,已整合投入3356.55萬元,實施200余個精準扶貧項目,幫助1310余戶3923人實現脫貧。
“總的思路是供給側扶貧,目的是讓我們的幫扶,真正為貧困戶所需所用;重要實現路徑是做好‘加減法,形成疊加效應!”廣豐區委書記鄭光泉介紹。
產業扶貧是該區做大“加法”的關鍵一招,而特例做特、合力做大是該區做大“加法”的重要保障。廣豐虹一種養合作社對該鄉貧困戶推出“兩個優先和兩個10%”,即貧困戶優先土地入股、優先安排務工,土地入股分紅比普通農戶高10%、務工工資比普通勞工高10%。該社今年共種植芋頭1200多畝,其中涉及191戶貧困戶387畝土地,發放田租36.38萬元,其中貧困戶占比31.9%;年底前發放工資將達到200余萬元(現已發放150余萬元),其中貧困戶占一半以上,帶動200余名貧困人口脫貧。將田租、土地入股分工及務工工資三項加起來,今年有200多名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新增6000元以上,較之前翻了三倍。“現在我們倡導貧困黨員先行先試,推出‘貧困戶承包管理、合作社扶助包銷的新模式,從而實現‘勞動力簡單就業向承包經營當老板的轉變,進一步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目前已有6名貧困黨員到合作社基地認種120畝芋頭”,嵩峰鄉黨委書記汪耀光告訴筆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推介,線上線下統籌購銷,今年200萬斤芋頭26天就銷售一空。為更好地帶動群眾種植芋頭,我們合作社通過先墊后還、擔保貸款、委托管理等方式,今年11月已流轉土地2974畝,其中有273戶566名貧困人口跟著一起干,預計12月底全面完成芋頭種植!”廣豐虹一合作社老總王睦福說。
與虹一一樣,采用特殊性政策、針對性舉措,將貧困戶牢牢粘在產業鏈上的,除了紅木、挖掘機、馬家柚等傳統產業,還有銅鈸山的茶產業、豐溪街道的蔬菜產業,以及新興的電商產業等。豐溪三都大棚蔬菜為其聯系的幾戶貧困戶每戶免費蓋了一個蔬菜大棚,提供種苗、技術、市場,每年凈收入2萬多元。“我們就是要真正把貧困戶作為特殊對象,特別對待,整合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力量,真幫真扶。實踐證明,產業扶貧對做大貧困戶收入的‘加法十分管用,今年全區脫貧的3923貧困人口,受益于產業帶動的就占46%!”廣豐區分管領導王建華介紹。
而醫療扶貧則是該區致力保障扶貧、做小貧困戶支出“減法”的重要手段。在霞峰鎮衛生院,這里的貧困戶都有一張精準扶貧“一卡通”,該卡的一項重要作用是醫療費用減免。“我鎮共有貧困戶200余戶,其中因病致貧占27.5%,還不包括新因病致貧和脫貧后因病返貧的。有了這張卡,不僅在鎮衛生院享受免掛號費、檢查費、診療費等優惠,且在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報銷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5%,在鄉鎮衛生院還免費派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貧困戶的醫療支出,受到了貧困戶的由衷歡迎!”鎮分管領導徐慧麗介紹。據統計,該區九月份推行醫療扶貧以來,已減免貧困戶各類支出47.1萬元,為貧困戶增加報銷115.6萬元,共惠及1350名貧困人口。
“原先扶貧往往一陣風,給幾塊錢或者送些書籍衣被什么的,貧困戶往往不適用或者不管用。現在我們搞供給側扶貧,就是要讓幫扶助力真正適用實用管用,為貧困戶所歡迎接受,也才真正體現了精準扶貧的特點。這樣扶,我們完全有信心把全區兩萬多貧困人口都扶上馬、送一程。”區長譚贛明滿懷信心地說。
[作者簡介]
程楊松、張體昌、孫峰,上饒市委政研室;徐劍豐,廣豐區委政研室。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