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龍
(中煤北京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2400)
兩柱掩護式液壓支架損壞情況分析
呂金龍
(中煤北京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2400)
本文對兩柱掩護式液壓支架掩護梁使用損壞進行了探討,分析了掩護梁使用過程中損壞的原因,總結了我國目前兩柱掩護式液壓支架的設計、使用應遵循的原則,提出了設計、使用、維護應注意的事項。
掩護式液壓支架;選型;結構設計;掩護梁;礦山應用
我國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千差萬別,與其相適應的支護設備自然千變萬化。實現高產高效高回收率是煤炭開采一直努力的方向。
隨著國內綜采技術和煤機制造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煤機裝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在采煤工藝和液壓支架裝備水平上有新的突破,逐步趨于完善。液壓支架架型,從目前使用情況來看,多采用二柱型掩護式液壓支架,根據不同地質條件、使用習慣等獲得推廣應用,并取得較好效果。但在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僅就二柱掩護式液壓支架的有關設計、使用等情況進行探討。
1.1巖石工程地質特征
井田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簡單,地層巖性較單一,巖體結構多為厚層狀,巖體各向異性,飽水抗壓強度一般為20MPa~40MPa,屬于中硬為主的層狀礦床。可采煤層頂板多屬中等冒落到難冒落頂板,穩定性較好;底板多以泥巖、粉砂質泥巖為主,強度較低,局部易產生底鼓現象。井田工程地質勘探類型可劃分為三類一型,即層狀巖類簡單型礦床。
1.2開采范圍
工作面煤層底板標高為835m~ 865m,地面標高為1213m~1230m。工作面推進長度3625m、工作面長279.5m。
1.3煤層賦存特征
1.3.1煤層賦存條件
工作面煤層傾角0~1°,平均傾角0.7°;煤層厚度2.84m~5.28m,平均厚度4.7m。
1.3.2煤質及頂底板情況
煤質情況:顏色為黑色,瀝青光澤為主,油脂光澤次之,以亮煤為主,次為半亮、半暗煤,部分暗淡、夾炭質泥巖。內生裂隙不甚發育,裂隙被方解石脈或黃鐵礦薄膜充填。
頂底板特征:直接頂為灰白色中厚層狀中粒砂巖及薄層狀粉砂巖,含白云母碎片及暗色礦物,分選性較差,次棱角狀,硬度中等。老頂下部位為灰綠色中粒砂巖,上部為灰綠色薄層狀粉砂巖,加有2.7m厚的灰白色厚層狀粗粒砂巖,緩坡狀層理。底板大部分地段為泥巖,強度較小,砂巖次之,強度較大。除局部地段巖質較軟,強度較小,易產生底鼓現象外,一般穩定性較好。
1.4配套設備(表1)
1.5工作面布置圖(圖1)

表1
ZY12000/28/58D型液壓支架,于2014年4月15日開始投入使用(井下安裝使用165架),2014年5月6日、5月23日和6月8日,工作面周期來壓時出現了部分支架壓死并伴有高射支護狀態,致使掩護梁蓋板和頂梁柱窩焊縫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紋。截至2014年12月30日,掩護梁蓋板開焊或開裂的支架共81臺,頂梁柱窩焊縫出現裂紋的支架共94臺。
3.1工作面初次來壓強度大。工作面直接面對基本頂時,頂板完整性較好,造成采空區懸頂。當懸頂垮落時,頂板采空區一頭著地以后,另一頭仍然壓在支架上直至頂板完全落地。造成支架較長時間承受頂板壓力,容易造成支架損壞;
3.2礦壓顯現劇烈,支架支護能力偏小。
根據周期來壓顯示,50#~120#支架(壓力集中區)瞬間壓力達到了52MPa~55MPa,通過提高立柱安全閥調定壓力到48MPa(支架工作阻力相當于達到13300kN),周期來壓時支架出現高射狀態明顯減少,立柱卸載讓壓回縮量也明顯減少,基本達到了支架正常工作時的泄壓立柱回縮狀態,支架的工作姿態與支頂護頂能力明顯得到加強。所以,可初步判斷支架能力偏小。
3.3沖擊礦壓較大,支架易打高射,使頂梁與掩護梁在175°時機械限位形成剛性組合梁,導致掩護梁在沖擊壓力下易掰裂。
3.4支架焊接質量存在一定問題。從現場支架損壞現象看,損壞均是焊縫先開裂,且裂口存在熔深不夠現象。
4.1提高支架主動支撐能力:將泵站壓力由315bar提高到330bar,電控自動補償壓力值由252bar調整到300bar。
4.2提高采煤速度:工作面周期來壓臨近時,調整支架姿態,使頂梁處于近水平位置,保證支架受力良好,通過提高采煤速度與移架速度,迅速通過壓力區。
4.3支架保持合理的支護高度:該套支架受力優化區段的支撐高度為4.0m~5.5m。在此狀態下,支架支護能力可得到充分的發揮。
(1)提高支架的工作阻力,保證可靠的支護能力。
(2)適當加大平衡千斤頂缸徑,優化參數,避免出現頂梁“高射炮”現象。
(3)優化支架結構參數、選材和焊接工藝保證措施,提高液壓支架結構可靠性。
(4)完善支架支護質量工況監測和預警系統設計。
(5)煤礦進一步開展工作面圍巖物理力學參數測定、礦壓觀測、礦壓規律分析和頂板控制技術研究。
(6)根據綜采工作面圍巖條件,研究制定工作面初次強制放頂參數和實施方案,對放頂效果進行監測,控制工作面懸頂面積,確保初次放頂效果。
[1]王國法.液壓支架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9.
[2]趙宏珠.綜采面礦壓與液壓支架設計[M].徐州:中國礦業學院出版社,1987.
TD35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