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概述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的環境因素、修訂的必要性、修訂的原則、進程和內容,解讀了其條款的變化、增減,以及增減變化的背景和原委,簡析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法律效力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解讀
分類號G25
DOI 10.16603/i.issnl002-1027.2016.02.002
作為教育部第四屆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規程修訂小組成員,筆者有幸參加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以下簡稱《規程》)的修訂工作,全程參加了修訂小組的系列會議和討論,深感作為法規性文件出臺的不易,深知其后凝結了圖書館人的智慧及思考,在新《規程》正式頒布之際,對修訂小組的會議討論情況和郵件往來略作回顧,參考工作小組的中期進展匯報文字,形成此文,便于高等學校圖書館同仁更好地領會和落實新《規程》。
1.《規程》修訂概述
1.1修訂的環境因素
2002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共8章41條,距今已十三年有余。應該說2002年版《規程》適應了當時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形勢,為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建設、管理和服務提供了指導和規范,促進了高等學校圖書館和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建設,大大提高了我國高等學校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十三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改革的推進,以及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環境的發展,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等學校圖書館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已經大大超出了2002年版《規程》所界定的范圍,對《規程》作進一步修訂勢在必行。
尤其是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各地高等學校圖書館不斷有專家提出修訂《規程》的建議,以適應高等教育環境和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到了2013年8月,在第四屆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修訂《規程》成為委員們的普遍呼吁和共識。
1.2修訂的過程
2013年10月,作為教育部第四屆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的10個專業工作組之一,《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工作組正式成立。工作組由各層面的高等學校圖書館館長組成,共有9人: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強、副館長陳凌,武漢大學圖書館館長燕今偉,廈門大學圖書館館長蕭德宏,湖南大學圖書館館長鄭章飛,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高凡,西北大學圖書館館長雷震,天津財經大學圖書館館長唐承秀、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館長張兆忠。
2013年12月,工作組開始通過各省圖工委征求各地高等學校圖書館對《規程》的意見。此后,2014年3月,在廣東省深圳市的南方科技大學召開第一次修訂會議,中山大學圖書館程煥文館長也受邀參加了會議。會上,工作組根據各省圖工委上報的意見,對《規程》進行了第一次修改,在討論確定框架結構的基礎上,逐條字斟句酌,形成修訂意見。5月,工作組將《規程》修訂稿發給各省高等學校圖書館征求意見。9月,工作組在四川大學召開會議,對《規程》再次修改。10月,將《規程》修改第二稿提交給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審議,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其后,工作組再次修改,于2015年3月22日形成擬送審稿,由高等教育司在教育部內部征求政法司、社科司、人事司、職成司等相關八個職能司局的意見。2015年8月形成最終送審稿。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正式簽發頒布。
1.3修訂的思路
在《高等教育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現行法規和政策的框架下,此次修訂主要反映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發展對圖書館工作的需求,進一步明確高等學校圖書館在體制機制、館舍設備、經費、人員、文獻資源、服務和管理等方面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適當超前地提出文獻信息服務某些方面的工作目標,為各類型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圖書館建設規劃和管理制度留下擴展的空間。
修訂的思路大致有以下方面:
首先,根據最新精神和提法,對某些內容的表述予以調整。目前,國家對高等教育的社會地位、職能和作用的定位,相比十二年前有了更深入的表述,《規程》的相關提法也需要進行調整,如“發揮圖書館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作用”這一條款,就擴展了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功能,使之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另外,對原文件的詞語、邏輯以及詳略也進行了調整。
其次,適應高等教育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對某些條款進行增刪和調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對原《規程》的內容進行補充和調整。如:高校多校區辦學,圖書館總分館工作模式,需要作相應的規定;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圖書館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應有更明確的要求。
再次,對高等學校圖書館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呼聲予以呼應。隨著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高等學校圖書館的人力資源由單一事業單位編制轉為多元化的用人機制;隨著文獻資源數字化的發展,圖書館的資源配置、館舍空間和經費使用方向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現有的管理理念亟待更新;隨著高校文獻保障體系建設項目的推進,高等學校圖書館之間協調合作、資源共享已經成為常態。針對這些問題及呼聲,迫切需要對《規程》作相應調整,以解決建設和發展中的問題。
第四,根據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提出新的引導性的要求。文獻資源數字化和校園信息化的發展,大大擴展了圖書館的功能,圖書館從單純的文獻服務進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綜合素質教育領域,從物理空間到虛擬空間,從到館的現場服務進入到泛在網絡服務及移動服務;社會普遍要求高等學校圖書館進一步對社會開放。這些都需要在《規程》中作一些引導性的規定,以指導今后高等學校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另外,新《規程》更多地對學校層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尤其在服務和管理方面。過去對圖書館提出的要求,現在變成了對學校的要求,要求層級的提高,也為今后檢查和評估高等學校對《規程》的落實情況,提供了依據。
新《規程》共8章48條,其章節名稱及順序與原《規程》相比,都作了較大調整。原章節順序是:第一章總則、第二章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第三章文獻資源建設、第四章讀者服務、第五章科學管理、第六章工作人員、第七章經費館舍設備、第八章附則。修訂后的章節順序是:第一章總則、第二章體制和機構、第三章經費館舍設備、第四章工作人員、第五章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第六章服務、第七章管理、第八章附則。之所以作這樣的調整,主要考慮是:讓經費、館舍、設備、人員這些硬件挺在前面,希望能夠得到學校及其上層決策者的足夠重視,而且這些也是圖書館工作的基礎。
2.《規程》修訂的主要內容
2.1總則、體制和機構
修訂后的《規程》,第一章總則由原來的3條增加到4條,第一條即為新增加的內容,它首先確定了文件的定位,即“指導性文件”,開宗明義指出制定《規程》的目的和依據,目的是“為促進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指導和規范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制定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及相關規定”,也就是《規程》的“上位法”。應該說增加的這個第一條,在新《規程》中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關于新《規程》的法律效力,后面還會進一步解讀。
第二條,新《規程》將高等學校圖書館定位為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而不是“文獻信息中心”,也未提征求意見和小組討論時涉及到的“知識傳播交流中心”或“學習中心”等,之所以這樣定位,主要考慮是,在諸多“中心”中,“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圖書館的核心和根本所在。本條特別突出了“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以發揮圖書館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在認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基礎上,新提出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未提或者說淡化了原《規程》中的“社會信息化基地”的提法。
第三條,規范圖書館的職能,有了與時俱進的全新表述,除了仍認定高等學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外,新提出高等學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高等學校的這四大職能是2011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首次提出來的,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又進一步確認?!兑幊獭返倪@一新表述,呼應了我國對高等學校職能的定位。
第四條是對高等學校圖書館主要任務的確定,基本上做到“一摘帽二精簡”。主要考慮是,原來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積極采用現代技術,實行科學管理,不斷提高業務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要,為學校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切實有效的文獻信息保障”,作為“帽子”過小,而且也不需要戴這個“帽子”,可摘去。本條更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主要任務由5條精簡為4條,表述精簡了,但是涵蓋的內容卻更寬更深。其中,“文獻信息資源體系”、“文獻信息服務體系”、“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建設”、“共建共享”、“社會服務”這幾個關鍵點尤為醒目。
第二章“體制和機構”,由過去的6條減為4條,一是將館長的任職條件和職責放在了下一章“工作人員”中,使館長也成為工作人員的一部分,并提出館長和主管業務工作的副館長的任職等要求;二是將關于總分館、院系資料室的條款合并為一條。
該章的原條款曾規定:“館長應為學校校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成員,參加確定學校重大建設和發展事項的校(院)長辦公會”,此次不再作硬性要求,僅提出“學校在重大建設和發展事項的決策過程中,對于涉及文獻信息保障方面的工作,應吸收圖書館館長參與或聽取其意見”。此款的變化可謂是該章的最大調整。
關于高等學校設立圖書館委員會,過去的表述為“高等學校應設立圖書館工作委員會,作為全校文獻信息工作的咨詢和協調機構。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的成員以教師為主,吸收學生參加”,新的表述為“高等學??筛鶕枰O立圖書館工作委員會,作為全校圖書館工作的咨詢和協調機構。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對設立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的約束力有所降低,但對委員會的人員組成的要求更加明確和具體。
2.2人員、經費、館舍和設備
在第三章“工作人員”中,除了將館長作為工作人員的一部分增加進來以外,對于人員編制和結構都作了新的規定。其中對館長的有關要求尤為受到關注。關于職位設置仍是“圖書館設館長一名、副館長若干名”,去掉了原來“由學校聘任或任命”的表述;以“圖書館館長應設置為專業技術崗位,原則上應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擔任,并保持適當的穩定性”,取代了原來的“館長和主管業務工作的副館長必須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或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要求;卻不再提“館長、副館長應認真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了解學校的學科建設目標,熱愛圖書館事業,熟悉圖書館業務,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個人認為,這一要求的取消,與新增的兩項要求“應設置為專業技術崗位”和“保持適當的穩定性”,似乎存在齟齬的情況。
對于人員編制和結構,新《規程》提出:“高等學校應根據發展目標、師生規模和圖書館的工作任務,確定圖書館工作人員編制。圖書館館員包括專業館員和輔助館員,專業館員的數量應不低于館員總數的50%。專業館員一般應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層次學歷或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并經過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或系統培訓。輔助館員一般應具有高等教育??萍耙陨蠈哟螌W歷,具體聘用條件根據工作崗位的要求和學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確定?!笔状翁岢鰧I館員和輔助館員,較之以前應該說做到了分類要求、分類指導,學歷要求也更加具體化和有針對性。只是對專業館員和輔助館員如何界定,沒有明確規定。我與其他同行對這一情況進行過較多的交流,普遍認為,很難對專業館員和輔助館員做出明確規定,也不好規定。但是,一般來說,專業館員承擔文獻采選、編目、信息咨詢、學科文獻服務、數字圖書館建設、信息素質教育教學等專業工作,是需經過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或系統培訓方能勝任的工作;輔助館員承擔文獻加工、書庫管理、解答一般咨詢、安全值守等經過短期培訓即能上崗的工作。
新《規程》在工作人員聘用、館員培養及考核方面都作了新的規定。新增加了“高等學校新聘用圖書館工作人員,按照規定應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應按規定執行”,增加此內容的主要依據是2014年7月1日起實施的行政法規《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52號)及人事部、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高等學校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按照規定,今后新進并定崗到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無論是專業館員還是輔助館員,甚至是圖書館館長,都應該公開招聘,實行聘用制。
在館員培養方面,新《規程》要求“高等學校應將圖書館專業館員培養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重視培養高層次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鼓勵圖書館工作人員通過在職學習和進修,提高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對于工作人員的考核,原《規程》在第五章“科學管理”中進行了要求,新《規程》則在第三章“工作人員”中提出要求,而且是對學校提出的要求:“高等學校應根據圖書館工作特點,制定考核辦法,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調整工作人員崗位、工資以及續訂聘用合同等的依據。”突出了考核中學校的主體地位。
在經費方面,除了要求高等學校要把圖書館的經費列入學校預算外,還提出“根據發展需要逐年增加”。把圖書館的經費由原來的包括運行費和專項經費,擴展至包括文獻信息資源購置費、運行費和專項建設費三項,將文獻信息資源購置費拿出來與運行費和專項建設費并列,強調了它的重要性,并要求館藏文獻信息資源總量和紙質文獻信息資源的年購置量應不低于國家有關規定。
對館舍提出應“滿足圖書館的功能需求,節能環?!?,“館舍建筑面積和館內各類用房面積須達到國家規定的校舍規劃面積定額標準”。關于館舍面積的標準,目前教育部相關文件《基本辦學條件》和《本科評估方案》中均未對此提出要求。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般高等學校校舍規劃面積定額》比較過時,標準過低,其后的《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沒有正式頒文,也不宜作為執行依據。所以新《規程》在館舍面積上只作了原則性的要求。
2.3文獻信息資源建設
該章的修改,主要是更加清楚地規范文獻信息資源發展的規劃、資源配置特色、資源體系、資源加工、共建共享、資源管理和服務系統等,理順它們之間的關系,去除重復敘述。修訂后的本章重在把握方向,統籌配置,形成特色,引導共享。本章明確了高等學校圖書館“應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需要,以及館藏基礎和資源共享的要求,制訂文獻信息資源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增加了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中“尋訪和接受社會捐贈”。關于館藏建設,要求包括“與本校有關的各類型載體的教學、科研資料與成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這些均為新的表述。
另外,該章列專條提出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國內外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館際協作,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從而也使該章從原來的5條擴展為現在的6條。增加共享內容,也與定稿后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契合。除此之外,隨著數字文獻信息資源及其利用的普及和常態化,對有些概念已無需過多贅述,比如“虛擬資源”、“電子文獻”,而是統一提“數字信息資源”。與此同時,新《規程》反而強調了紙質資源的重要性,在第二十六條專門提出高等學校圖書館“應合理組織館藏紙質資源,便于用戶獲取和利用;應加強文獻保護與修復,保證文獻資源的長期使用?!辈辉偬帷澳夸涹w系建設”、“全校書目數據中心”等,而是首提“注重建設數字信息資源管理和服務系統”、“建立數字信息資源的長期保存機制,保障信息安全”、“學校學術資源的數字化工作”等。
2.4服務、管理及附則
在高等學校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方面,作了新的要求,提出“圖書館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保護用戶合法、平等地利用圖書館的權利,健全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益和用戶滿意度?!逼渲?,“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益和用戶滿意度”為新加內容。
新《規程》對高校圖書館普遍關注的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即:“在學校教學時間內開館每周應不低于90小時,假期也應有必要的開放時間,有條件的學??梢愿鶕嶋H需要全天開放;網上資源的服務應做到全天24小時開放。”取代了原來的周開館70小時以上的要求。
原《規程》第十七條,對開展多種形式的讀者服務工作的表述過于繁雜具體,新條款的表述比較概括,內涵卻有所擴展,提出“圖書館應不斷提高文獻服務水平,采用現代化技術改進服務方式,優化服務空間,注重用戶體驗,提高館藏利用率和服務效率。圖書館應積極拓展信息服務領域,提供數字信息服務,嵌入教學和科研過程,開展學科化服務,根據需要積極探索開展新服務?!逼渲校皟灮湛臻g,注重用戶體驗”、“嵌入教學和科研過程,開展學科化服務”均為新的表述。在討論過程中反復提及的“采用現代技術改善借閱條件”、“數字信息資源的網絡服務”、“發展移動服務”等,都沒有出現在條款中。新《規程》對討論時涉及到的參考咨詢、定題檢索、科研查新、科研競爭力評價、學科發展態勢分析等,均用一句話“開展學科化服務”來涵蓋,免去了不能窮盡的問題。由于新型服務今后會層出不窮,所以新條款鼓勵各高等學校圖書館“根據需要積極探索開展新服務”,引起各方的注目和遐想。
由于原第十八條涉及的內容,無論是技術層面的還是服務層面的,都已經普及,而且其具體內容在其他條款都有所涵蓋,再提出要求已無必要,所以就整條取消了。而在服務內容方面,該章增加了全新的3條,其中第三十一條,“圖書館應全面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钡谌l,“圖書館應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采用新媒體,開展閱讀推廣等文化活動?!钡谌臈l,“圖書館應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條件,設置學生參與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崗位,支持與圖書館有關的學生社團和志愿者的活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領導非常重視和支持高等學校圖書館全面參與人才培養工作,增加的這幾條都是為了引導高等學校圖書館在學校人才培養上發揮作用。再加上“圖書館應重視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素質課程體系建設,完善和創新新生培訓、專題講座的形式和內容”的要求,圖書館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雖然在新《規程》中沒有專門增加一章來闡明,但是已經著墨頗多,給予充分重視了。
對于原《規程》第二十條涉及的“對違犯規章制度,損壞、盜竊文獻資料或設備者,按照校紀、法規予以處理”,不予繼續采用,而是柔性地代之以“引導用戶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共道德,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愛護館藏文獻及設施設備,維護網絡信息安全”,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高等學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問題,近年一直比較受關注,原《規程》的提法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新《規程》的表述是高等學校圖書館“應在保證校內服務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發揮資源和專業服務的優勢,開展面向社會用戶的服務?!蓖瑫r取消原《規程》提到的“面向社會的文獻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可根據材料和勞動的消耗或服務成果的實際效益收取適當費用”的規定。
在第七章“管理”中,對高校圖書館的理念、宗旨、制度、目標、規劃、學術研究、考核等都作了調整,對學校和圖書館兩方面分別提出要求,尤其是對學校的要求引人關注。新《規程》要求由學校“秉持改革與創新的理念,確定圖書館辦館宗旨”,由圖書館“根據學校發展目標制訂圖書館發展規劃,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再由學校“推動圖書館嚴格遵循相關的專業標準,不斷完善業務規范和考核辦法,改進和優化業務管理”。
在學術研究方面,要求高等學校應做到兩個“支持”,即“支持圖書館有計劃地開展學術研究,組織和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發表研究成果。支持圖書館積極參加專業學術團體,按國家有關規定申請加入國際學術組織?!倍鴪D書館“應鼓勵館員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有條件的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立科研課題”。
在該章中,新《規程》將“統計數據”和“文書檔案”由原來的合為一條,變為用兩條來分述,第四十一條要求“圖書館應注重統計工作,如實填報各類統計數據,做好統計數據的保存和分析”。第四十二條要求“圖書館應建立文書和檔案管理制度,制訂管理規范,妥善收集、整理和保存文書檔案資料”。同時,在第四十三條新增加了關于圖書館資產管理的內容:“圖書館應重視館藏文獻等資產的管理,建立完整的資產賬目和管理制度。”
另外,在“公共安全”和“評估評價”方面增加了對學校層面的具體要求,第四十四條要求“高等學校應重視圖書館公共安全管理,采取多種防護措施,制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保護人身安全”。第四十五條要求“高等學校應鼓勵圖書館積極開展各類業務評估評價活動,不斷提高辦館效益和水平”。
在第八章“附則”部分,新《規程》特別指出:“本規程適用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各高等學校可依據本規程并結合學校的辦學層次、學校性質、學科特點、學校規模、所在地區等具體因素,制訂本校圖書館的工作規定和實施細則”。同時,新《規程》增加了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賦予職能的條款,指出:“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性專家組織可根據本規程制訂各類型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方面具體規定,指導各類型高等學校圖書館的發展和評估評價工作”。
3.《規程》的法律效力
原《規程》為教育部于2002年2月21日以教高(2002)3號文件形式頒發。本次修訂后的《規程》仍以教育部文件頒發,以教高(2015)14號文件頒發。行政規范性文件一般以通知、函的形式發布,這次就是以“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通知”的形式來發布的,通知原文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為適應高等學校圖書館事業發展需要,更好地指導和規范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我部對2002年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進行了修訂?,F將修訂后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p>
我國的法律體系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其法律效力依次遞減,新《規程》與之前一樣,仍是以行政規范性文件發布的,不屬于部門規章。查看教育部網站所公布的150項部門規章,包含了教師、衛生、體育等高等教育管理的各方面,但是沒有圖書館方面的。同樣叫“規程”,情況卻有所不同,2014年1月頒布的《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和2014年7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理事會規程(試行)》就屬于部門規章,因為它是以“教育部令”的形式發布的。而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仍然屬于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范疇,僅具有有限的法律效力。
無論如何,新《規程》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指導我國高等學校圖書館改革和發展的最權威的綱領性文件。隨著社會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規程》以后仍要經歷進一步修訂的過程,希望以后《規程》的修訂有一個質的飛躍,不僅僅是內容上的更新,而且是結構、性質、效力上的調整和升級,更有力地保障高等學校圖書館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