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娟



摘要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議題自上世紀80年代起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且熱議一直延續至今。文章從高校圖書館相關規程、政府政策導向、圖書館業界研究、讀者反饋、媒體視角等多個維度,分析了社會各界對高校圖書館向公眾開放的態度,對現階段高校圖書館面向公眾全面開放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行了總結和梳理。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適度開放全面開放公眾社會化服務
分類號G252
DOI 10.16603/i.issnl002-1027.2016.02.010
1982年教育部負責人張健在全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委員館館長研討班上發表講話,指出高校圖書館“要在首先保證學校教學科研需要的同時,適當地對學校周圍社會科研機關、工廠、企事業單位開放。”講話很快引起圖書館相關人士對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關注。1983年李志明等發表《擴大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職能初探》一文,嘗試性地探討了高校圖書館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如何提供社會化服務。此后,高校圖書館是否應該對社會公眾開放逐漸成為公眾及圖書館界關注的焦點。2014年,一些地方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文件,推動地方高校圖書館向公眾免費開放,新聞媒體對此類舉措進行了廣泛報道。
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高校圖書館應該向公眾開放,但對如何開放、開放到何種程度卻各持自見。目前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高校圖書館可以向公眾“適度開放”,另一種則主張高校圖書館應該向公眾“全面開放”。北京大學王子舟教授對這兩個概念給出的定義是,“‘適度開放是指高校圖書館實行有條件、限定性開放,‘全面開放就是社會公眾所期盼的全免費、全公開的無限定性開放。”筆者針對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進展情況,通過文獻調研、網絡調研和面對面訪談等形式對相關政策文件、社會各界的反饋及態度做了調查研究。
1.政策鼓勵
1.1教育部出臺相關文件,支持“適度開放”
從政府層面,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文件,一直在推廣和提倡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1981年教育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明確了高校圖書館的性質、地位、作用和任務,但是沒有提出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后所提供服務的相關內容。1987年《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十條明確提出“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要發揮學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組織開展面向社會的文獻情報檢索和利用文獻技術咨詢服務,可根據材料和勞動的消耗或服務成果的實際效益收取適當費用。此時,鼓勵開放只體現在參考咨詢服務和文獻情報檢索服務上,且沒有提及免費社會服務的其他內容。2002年《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第二十一條提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明確了開放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但對于有償服務的部分沒有很大變動。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第三十七條提出“圖書館應在保證校內服務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發揮資源和專業服務的優勢,開展面向社會用戶的服務”。根據王子舟教授的定義,文件的內容實際上是明確規定了高校圖書館應該對社會公眾“適度開放”。
1.2部分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全面開放”
2014年8月14日,安徽省教育廳頒布了《安徽省教育廳關于推進高等學校教育科研資源有序開放的意見》,積極推進高校圖書館等教育科研資源對社會有序開放,并要求各高校根據意見精神,結合具體實際,制定教育科研資源有序開放方案。隨后“87所省屬高校已經提交開放方案,首批包括安徽大學等在內的36所高校將率先開放圖書館和體育館。”2014年11月24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對《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草案)》進行了審議。草案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鼓勵和引導高等學校圖書館和其他單位、個人的閱讀服務場所創造條件向公眾免費開放。”2014年12月1日,在四川省教育廳支持、成都市教育局協調促進下,成都市以四川大學為代表的11所高校圖書館對公眾免費開放。成都市教育局為高校圖書館提供專項補貼資金支持。
1.3推動“全面開放”效果不甚理想
雖然不斷有自上而下的政府文件鼓勵和推動高校圖書館對公眾開放,但是到目前為止,高校圖書館開放的數量和開放程度仍不甚理想。2014年4月24日,《北京青年報》的記者針對兩年多前宣布逐漸向社會免費開放的34所在京高校圖書館的執行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該工作的進展并不樂觀,其中曾承諾開放的18所高校圖書館,仍有9所完全不對外開放”。只有北京建筑大學和北京工業大學完全對公眾免費開放。雖然安徽省政府極力倡導高校圖書館對公眾免費開放,但是,包括安徽醫科大學、合肥師范學院在內的36所高校圖書館率先對公眾開放后,卻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真正走進高校圖書館的社會讀者寥寥無幾。”2014年12月,筆者以訪談形式,調研了北京大學圖書館對社會公眾的開放情況。北京大學圖書館在2000年以前已經對校外讀者開放,服務主要分為兩類:網絡咨詢服務和實際到館服務。其中網絡咨詢服務為免費服務,到館服務為有償服務。讀者憑身份證并繳納3元錢即可辦理一張臨時閱覽證,當天有效,沒有借書權限,但可以憑證有償利用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從開始對公眾開放至今,北京大學圖書館始終實行“適度開放”政策,平均每年接待到館服務2萬人/次左右。
2015年10月,筆者通過訪問網站和電話訪談等形式,針對成都市以四川大學為代表的11所首批對公眾免費開放的高校圖書館進行了調研(表1),以了解政策出臺將近一年后,這些圖書館的免費開放情況。四川大學圖書館2015年的600個臨時借閱證已經辦完,年底計劃適當調整明年的配額。在學生復習考試的時段如11月下旬至寒假前、6月中旬至暑假前兩個時段,停止辦理免費閱覽證。基于版權問題的考慮,本校購買的商業電子資源不對社會讀者開放。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校采用“適度開放”的方式-面向社會公眾服務。
2.圖書館界支持“適度開放”
2.1部分圖書館館長不支持“全面開放”
2012年3月,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強在首都圖書館聯盟成立大會會后對記者明確表示“高校圖書館不可能像公共圖書館那樣面向社會公眾開放,肯定要有限制。”原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也“始終堅持高校圖書館絕對不能全部開放,而且也根本沒有必要。”2014年11月4日,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李玉海等撰文詳細地從大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目的、服務項目、服務對象、獲取服務方式、圖書資源配置方式、經費來源、館舍布局等方面的不同進行比較分析,得出“一般大學圖書館只對本校讀者開放”,高校學圖書館向公眾開放,只能作為對公共圖書館的補充的結論。
從公共圖書館館長的角度,首都圖書館館長倪曉建認為“高校圖書館的定位和面向的服務對象不同,主要還是為高校的師生和教學科研服務,藏書的專業性也更強。其實現在公共圖書館的環境比高校圖書館的環境要好,書也更適合市民,居民的一般閱讀需求區圖書館就能滿足,沒有必要非去高校圖書館。現在學校圖書館都人滿為患,學生占座上自習都成問題,實在沒有必要苛求高校圖書館都敞開大門,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開放。”而江西省圖書館館長則“希望各類圖書館在共建共享的理念下,擴大向社會開放的力度,像公共圖書館一樣,做到零門檻、無障礙。”
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館長還是公共圖書館館長,對高校圖書館是否應該向社會公眾開放均持肯定態度,高校圖書館館長不主張對社會“全面開放”,希望探索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新的合作模式,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滿足公眾的需求,也有部分公共圖書館館長主張高校圖書館應該對公眾“全面開放”。
2.2圖書館館員的態度
在高校圖書館工作的一線館員普遍認為,高校圖書館在對公眾免費開放的過程中面臨重重難題。首先,高校圖書館資源有限。長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館員表示由于大學圖書館的資金預算、館舍空間、閱覽座位、人力資源,均是根據在校師生需求而配置,“圖書館短期內實現開放有一定困難”。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的館員認為“校外人員不能借閱圖書。主要是考慮圖書館的資源有限,我們優先讓學生使用”。一些館員認為“如果社會上的人再涌入,肯定是要搶占資源。”不愿意對外開放。其次,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難度。青島大學圖書館的館員說“圖書館對外開放肯定會吸引很多市民進入高校,首先可能對正常的教學秩序有所影響,其次信息登記、借閱擔保等管理難度都會增大”,“圖書外借也有可能帶來破損量增加、維護經費增長等問題。再次,館藏資源過于專業。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信息資源中心,定位于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其資源建設有很強的專業性,不能滿足普通公眾的閱讀需求。
2.3相關文獻研究情況
2015年6月4至10日,筆者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期刊網三大中文數據庫,以“高校圖書館”、“大學圖書館”為主題詞,并分別組配“社會服務”、“公眾開放”、“社會開放”主題詞進行檢索。經過查重和篩選,去除重復和與主題不相關的文章,1983年到2014年共檢索出680篇相關論文。1983年李志明等發表《擴大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職能初探》,第一次在學術期刊上討論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公眾開放問題。其后的十幾年間,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13年達到最高值,有116篇相關學術論文發表。
從圖1可以看出,發文量相對較高的年份主要有1988、1995、2004、2008、2013這五年。發文量的增加是學術界關注度提高的標志,引起學術界對高校圖書館的對公眾開放的關注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修訂。1987年、2002年教育部分別修訂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明確了高校圖書館向公眾開放的相關規定。二是圖書館界相關會議召開。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的子議題討論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圖書館如何開展社會化服務”,2012年3月12日,首都圖書館聯盟正式成立。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聯盟副主席朱強在成立大會上宣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4所高校的圖書館將向社會免費開放。同年,4月15日,包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6所圖書館在內的武漢圖書館聯盟成立,發出倡議共同推動各級各類圖書館向社會開放。三是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2007年,《國際先驅導報》與新浪網就“高校圖書館是否該向公眾全面開放”舉行聯合調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檢索出的680篇相關論文中,113篇文章均支持高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全面開放;曾詠梅、周亢美、鮑延明、金文花等對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的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公眾開放情況進行介紹和研究的論文有18篇;相關綜述文章有17篇;武繼山、帕提曼等則提出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公眾全面開放的冷思考,不贊成全面開放的文章有21篇;潘瀾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高校圖書館的非公共物品屬性,論證了“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不可行”。從1983到2014年的30余年間,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絕大部分支持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公眾開放,而且支持適度開放的文章以絕對的優勢占據著主導地位,見表2。
3.讀者的態度
3.1校內讀者的態度
高校教師對圖書館的物理空間需求不大,因而在利用圖書館資源時,不會覺得圖書館對公眾開放會影響到自己。但在校學生則有不同看法。面向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大學等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325份有效問卷。被調查者包括85.23 %的本科生、12%的碩博研究生。他們利用圖書館的頻次都比較高,其中62.4%的被調查者接受高校圖書館之問的相互開放但不接受對社會公眾開放,8.62%的學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對公眾開放。面向武漢高校圖書館的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328份,其中圖書館未實行對外開放的問卷162份,調查對象中69.88%為本科生,30.12%為碩博士研究生。支持部分開放的占86.14%,支持全面開放的占13.86%。圖書館已實行對外開放的問卷166份,其中96.3%為本科生,3.7%為碩士研究生。支持部分開放的占67.28%,支持全面開放的占32.72%。
大部分校內學生并不反對高校圖書館對公眾開放,但支持有限制的適度開放而反對無限制的全面開放。反對全面開放者主要擔心以下幾點:
(1)擠占學習資源。
高校圖書館空間資源有限,自習室座位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學生占座現象屢禁不止。許多校內學生擔心一旦對公眾全面開放,他們的學習空間會變得更加擁擠;
(2)破壞學習氛圍。
如果圖書館不設門檻對公眾全面開放,不是抱著學習的目的到訪圖書館的校外讀者有可能會干擾學生的正常學習。北京大學圖書館曾接到學生投訴,原因是其他館的圖書館員到北京大學圖書館交流學習,工作人員在帶領其參觀圖書館時,影響到學生自習,引起在館學生的不滿。
(3)增加安全隱患。
在對廈門市的高校進行的問卷調查中,63.69%的學生認為高校圖書館對公眾開放會降低學校的安全系數。北京大學朱強館長也提到“現在學生把筆記本電腦放在桌上,可以去食堂吃飯,如果完全開放后,這就不可能了”。
3.2校外讀者的態度
大部分校外讀者希望高校圖書館能對公眾全面開放。他們利用高校圖書館主要有三種目的,其一是科研需要,其二是閱讀學習,其三是參觀感受高校圖書館氛圍。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濃厚的學習氛圍對校外讀者有很強的吸引力。“高校圖書館資源多且全,就是一個聚寶盆,如果能向社會開放,會給我的工作帶來極大方便。”“基于鼓勵社會閱讀的需要,高校圖書館必須樹立大讀者服務觀意識,盡快降低對外開放的門檻,為公眾閱讀提供綠色通道。”還有一些校外讀者認為“高校圖書館都是公共財政撥款建立的,不應該收取管理費或者閱讀費等,如果需要復印、刻錄等,收取一定的成本費是應該的。”
4.媒體觀點
在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問題上,媒體的意見存在分歧,主要有兩種不同看法:一些媒體認為高校圖書館應該開放共享,被充分利用。開放帶來的壓力,在互聯網的時代不是無解的命題。“全風險、管理滯后、壓力排解,開放條件不成熟、不充分,不是拒絕開放、設立門檻的理由。”胡應該通過管理體系和服務機制的創新和轉變,實現開放共享,避免浪費和壟斷,另外一些媒體則認為大學圖書館開放引來市民追捧,說明公共圖書館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至少是不能滿足市民的實際閱讀需要。用大學圖書館來滿足社會公眾對于閱讀的需求,這只能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治標之策。不僅對于解決問題本身無益,甚至會引致更多負面效應與社會問題。
5.全面開放面臨的現實困境
我國高校圖書館在探索對社會公眾開放服務方面從未止步,開放的程度也在逐步加強。但在現階段,無限制地對社會公眾全面開放是不現實的,很多現實的困境阻礙了全面開放的進程。
5.1空間資源有限
高校圖書館的空間資源有限。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面臨空間緊張的難題。圖書館占座等空間不足問題引發的新聞事件時常見諸報端。2014年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座位不足,學生占據食堂學習,2013年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前排隊的學生,號稱可以“繞地球六圈”,2014年該館門前排隊的場面猶如春運一樣。每年這樣的搶座、占座現象在許多高校圖書館不斷重復上演,情況嚴重時還需要增加工作人員協調維持秩序。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還使用閱覽座位管理系統和座位預約系統來緩解搶座、占位問題。
5.2管理成本有限
一些校外讀者認為高校圖書館完全可以在寒暑假期間對社會公眾全面開放,既可以利用閑置的資源也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但有兩點現實困境使之無法實現。首先,假期開館帶來館員的工資核算問題。高校圖書館館員屬于教輔人員,與高校教師和學生一樣享有寒暑假。如果寒暑假期間向公眾全面開放,館員的工資成本就會增加。其次,參觀者多于利用者。寒暑假期間許多名校成了游客參觀的景點。此時高校圖書館若對社會公眾全面開放,抱著感受學習氛圍的目的參觀高校圖書館的游客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增加圖書館的管理成本。
5.3電子資源的知識產權問題
高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從其來源上可以劃分為兩種:自建數據庫、購置的商業數據庫。自建數據庫如:高校的學位論文庫、特色數據庫、機構知識庫等。這些自建數據庫的成果來自高校的教師、科研人員和學生,目的是為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提供系列服務,包括存檔、管理、發布、檢索和開放共享,學位論文庫、特色數據庫因版權問題一般不對外開放,機構知識庫屬于開放存取資源,是對社會公眾全面開放的。圖書館購置的商業數據庫需要和數據庫商訂立合同,付費后使用,數據庫商在合同中通常會嚴格規定使用IP段或并發用戶數,超出范圍則不能使用。“知識內容生產的獨特性以及知識產權的保護使得產品缺乏競爭”,因此數據庫商不斷提升價格,“以愛思唯爾電子期刊數據庫Science Direct為例,幾次提出的集團報價總漲幅都超過了15%,遠超過西方國家的漲價幅度和高校圖書館的實際采購能力。”高校圖書館經費用于購置和維持電子資源服務校內用戶已捉襟見肘,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經費對社會公眾全面開放。
5.4圖書館經費問題
2011年“‘十二五開局伊始,文化部、財政部發布了‘三館一站免費開放政策,以此為標志,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終于由職業自覺變為國家意志。”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政策文件建立了以地方財政為主、多級財政分擔的公共文化經費保障機制,提供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的經費保障。但是,高等學校圖書館館藏資源購置經費和管理經費由學校統一劃撥,僅用于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并不包含對社會公眾開放的經費預算。在沒有經費和政策保障的情況下,要求高校圖書館對社會公眾全面開放無法實現。
6.結語
“各類型圖書館由于其性質、服務、任務和服務對象的不同,在履行其職能時,著重點是不一樣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首要任務是為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文獻資源保障。現階段各高校圖書館應根據實際情況,探索新的途徑和方法向社會適度開放,不能盲目跟風開放,要量力而行。適度開放是一個循序漸進而且需長期堅持的做法。在實際踐行過程中要避免口號化的空頭支票,要將適度開放落到實處,真正惠及社會公眾。“簡單籠統地讓高校圖書館對社會開放,是不專業、不符合規律的提法。”“高校圖書館為社會服務,不一定要直接開放圖書館,可以通過與公共圖書館資源共享和館際互借的方式實現,來彌補公共圖書館資源缺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