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理念的本質

2016-09-28 08:20:35傅榮賢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6年2期

傅榮賢

摘要 章學誠重視學術源流的疏浚,而不是泛泛的學術考辨。他認為紛繁蕪雜的圖書差異和門類眾多的學術紛爭都可以轉換為源流之辨,而目錄學的旨趣即在于通過疏浚學術源流,引領“流”意義上的現實圖書和學術回歸“源”意義上的理想狀態,從而將圖書和學術化約為歷時性的時間序列,而不是共時性的空間秩序。源流二分既是他考察圖書、學術的根本視野,也是規范目錄學理念和方法的基本原則。因此,疏浚學術的“源流”,才是章學誠久執不改的目錄學信念。

關鍵詞 章學誠 目錄學 學術源流

分類號G257

DOI 10.16603/i.issnl002-1027.2016.02.017

清人章學誠提出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關于古典目錄學定論久孚的命題。“考鏡源流”和“辨章學術”都是動補結構,大意是:辨別學術使其彰顯,稽考源流使其明晰。兩者表面上互文見義,但源流是指學術源流,而學術是否得到“辨章”端賴其“源流”是否得以稽考。因此,“辨章學術”和“考鏡源流”皆旨在使學術的源流得以辯明,古典目錄學與其說關乎“學術”的考辨,不如說關乎“學術史”的梳理。但學界的認識每有誤區。如余嘉錫云:“目錄之書,既重在學術之源流,后人遂利用之考辨學術。”并舉“一日,以目錄著錄之有無,斷書之真偽”,“二日,用目錄書考古書篇目之分合”等六條,作為“考辨學術”的具體例證。這就把古典目錄學的價值局限在了一個個具體而微的“考辨學術”的狹小范圍之內,從而也誤讀了章學誠“重在學術之源流”的本義。總體上,學術問題有多重維度,比如學術的是非得失、主題的聚焦與分化、學科的滲透與交叉等等,但章學誠認為重中之重的問題應該是學術的源流——學術發生、發展的脈絡及其動態演化的規律,從而把學術處理成了一種時間存在。本文擬重點分析章學誠以“源流”為關鍵詞的目錄學思想的本質。

1.什么是學術源流

目錄“使文獻與學術之間建構起有機聯系,它是對文獻秩序與學術規范的雙重建構。如果說,西方式的現代目錄學主要呈現文獻及其背后的學術的空間邏輯關系;中國古典目錄學則致力于揭示文獻及其背后的學術的歷時性秩序,它基于時間演化的視角,認為浩如煙海且紛繁蕪雜的若干文獻可以在時間序列的配置中獲得秩序,文獻背后門類眾多且彼此交叉的諸多學術也可以從時間演化的角度獲得規范。

《校讎通義》外編《陳東浦方伯詩序》(為省篇幅,下引《校讎通義》皆徑稱篇名)自稱:“嘗從事于校讎之業,略辨詩教源流,謂六經教衰,諸子爭鳴,劉向條別其流有九。至諸子衰而為文集,后世史官不能繼劉向條別文集流別,故文集濫焉……。”六藝、諸子、文集三者在空間類別上看似界限謹嚴,但從歷時演變的角度來看,又具有前創后因的淵源關系。又如,《宗劉》篇日:“二十三史,皆《春秋》家學也。本紀為經,而志、表、傳錄,亦如《左氏傳》例之與為終始發明耳。……他如儀注乃《儀禮》之支流,職官乃《周官》之族屬,則史而經矣;譜牒通于歷數,紀傳合乎小說,則史而子矣。”這是認為《春秋》是二十三部正史的淵源、《儀禮》是儀注類文獻的濫觴等等,表層類別上的空間分隔背后,具有時間維度上的深層關聯。

“考鏡源流”不僅意味著對具體學術門類的源頭追溯,也是對整個圖書、學術(廣義文化或文明)的起點還原。《章氏遺書外編》卷一七《和州志藝文書序例》曰:“夫文字之原,古人所以為治法也。三代之盛,法具于書,書守之官;天下之術業皆出于官師之掌故,道藝于此焉齊,德行于此焉通,天下所以以同文為治,而《周官》六篇,皆古人所以即官守而存師法者也。不為官師職業所存,是為非法,雖孔子言禮,必訪柱下之藏,是也。三代而后,文字不隸于職司,于是官府章程,師儒習業,分而為二;以致人自為書,家自為說,蓋泛濫而出于百司掌故之外者,遂紛紛然矣。六經皆屬掌故,如《易》藏太卜,《詩》在太師之類。書既散在天下,無所統宗,于是著錄部次之法出而治之,亦勢之所不容已。”顯然,章學誠所謂“源流”,大致由“源”和“流”的二分話語構成。

第一,在“源”的意義上。“夫文字之原,古人所以為治法也”,當時的圖書、學術兼綜“道藝”,并蓄“德行”。《周官》則“即官守而存師法”,代行“綱紀”群書和群學的書目功能。其《校讎通義》首列《原道》,從人類文明進化的角度解釋圖書、學術以及二者賴以“綱紀”的目錄的起源;而《文史通義》亦首列《原道》篇,進一步從宇宙起源的角度予以論證。其核心觀點是,在“學在官府”的戰國之前,圖書、學術起源于政治教化意義上的“治法”,體現了“同文為治”的深層旨趣。“法具于書,書守之官”,《周官》的三百六十個職官則是圖書及其學術的自然分類表,也是目錄學的原初形態。《校讎通義·原道》所謂:“私門無著述之文字,則官守之分職,即群書之部次,不復別有著錄之法。”

總之,“源”意義上的圖書、學術和目錄三者皆遙契大道,與政治教化相鼓桴,具有“道”的本體論依歸,因而也是應然的理想狀態。

第二,在“流”的意義上。“衰周”以降,“官學下移”,遂致“人自為書,家自為說”,圖書、學術逐漸“違悖”道本,不復“治法”準則。相應地,《周官》三百六十職官也無以綱紀群書、群學,目錄(“著錄部次之法”)于焉產生。

他承認圖書、學術之“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宗劉》篇所謂“其書既不能悉畀丙丁,惟有強編甲乙”、“然其書具在,亦不得而盡廢之也”。但強調“實然”存在的“流”必須回歸“應然”之“源”的理想狀態。《原道》篇日:“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藝。六藝非孔氏之書,乃《周官》之舊典也。”只有溯源于六藝、《周官》,“后世文字”才能上達大道,最終實現圖書、學術“同文之治”和“學術人心得所規范”的超越旨趣。其《和州志藝文書序例》云:“文章散在天下,史官又無專守,則同文之治,惟學校師儒得而講習,州縣志乘得而部次,著為成法,守于方州,所以備鞘軒之采風,待秘書之論定,其有奇邪不衷之說,亦得就其聞見,校讎是正,庶幾文章典籍有其統宗,而學術人心得所規范也。”顯然,包括州縣方志中的藝文志在內的目錄,是追溯圖書和學術之“源”從而框限其“流”的不二路徑。

綜上,章學誠聚焦于“軸心時代”從源頭的“官師合一之道”到流別的“私學興起”之后的文化裂變,并建構了關于圖書、學術及其目錄的“源流”二分話語體系。一方面,戰國之前圖書、學術以及《周官》職官的分類表,是宇宙起源和人類文明進化的產物,因而是理想的應然模式。另一方面,戰國以降的“后世文字”(圖書、學術)不復“學在官府”的法度,因而必須通過目錄學“推本古人官守”的溯源工作追擬前規,回歸源頭的應然理想狀態。他把現實的圖書、學術問題換算為時間意義上的“源”和“流”,并在歷史與現實(“源”和“流”)的離合之中,貫穿著意義伸張和理念表達——“源”既是過去的又是理想的,因而也是“道”的反映;“流”既是當下的又是現實的,因而體現了“器”的指向。所以,他的“考鏡源流”,不是簡單的歷史或史學,而是承載著實然與應然之間辯證關系的理解。就此而言,章學誠最大的創發即在于因時勢變遷而導致圖書、學術發生變化的語境下,提出了目錄學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方向與內容。

他認為,圖書和學術由“學在官府”到“學術下移”的變遷,也是目錄由《周官》職表到“著錄之法”(即目錄學)興起的過程,因而目錄學本身也全息性地存在著歷時性的源流二分話語。《自序》曰:“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后世部次甲乙、紀錄經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闡大義、條別學術異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見墳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即認為劉向父子努力將圖書和學術配置在縱向的時間序列之中,因而也深得《周官》本義;而劉氏以降的目錄學疏失于源流的考鏡,導致典籍日散,學術不倡。《宗劉》篇云:“家法不明,著作之所以日下也;部次不精,學術之所以日散也。就四部之成法,而能討論流別,以使之恍然于古人官師合一之故,則文章之病,可以稍救,而《七略》之要旨,其亦可以有補于古人矣。”他勾勒了目錄學每況愈下的退化史,提醒人們思考什么是真目錄學、什么不是。他認為現實的目錄(“四部之成法”)只有回歸“討論流別”的《七略》,才能實現對同樣每況愈下的圖書、學術的撥亂反正。

2.為什么要考鏡源流

《原道》篇曰:“辨而別之,蓋欲庶幾于知言之學者也。”《焦誤校漢志》篇云:“部次群書,所以貴有知言之學。”“源”和“流”的二分話語,不僅意味著古今質變的時間轉換,也是圖書、學術之理想形態和現實狀況的價值判分。因此,只有通過目錄學“考鏡源流”的功夫,才能實現章學誠念茲在茲的“知言”目標。

首先,只有考鏡源流,才能實現對圖書和學術的普遍性勾勒。當圖書、學術被化約為歷時性的時間存在,它們的完整圖像及其發生、發展的“大勢”,遂只能通過源流的考鏡而得以相對完整地揭示。《補校漢藝文志》篇曰:“部次門類,既不可缺,而著述源流,務要于全。”即通過“著錄源流”的長程歷史考察,才能“務要于全”,實現對圖書、學術“不可缺”的整體把握。《文史通義·詩教下》亦云:“明于戰國升降之體勢,而后禮樂之分可以明,六藝之教可以別,《七略》九流諸子百家之言可以導源而浚流,兩漢、六朝,唐、宋、元、明之文可以畦分而塍別,官曲術業,聲詩辭說,口耳竹帛之遷變,可坐而定矣。”顯然,源流的考鏡,是串聯所有類型圖書、學術的不二法門。

其次,只有溯其源,才能別其流。《焦竑誤校漢志》篇認為:“蓋類有相仍,學有所本,六藝本非虛器,典籍各有源流。”既然學術皆有“所本”、典籍各有“源流”,那么只有溯其源,才能別其流,達到對現實之“流”的圖書、學術之“本”的認識,實現“知言”的目的。《漢志諸子》篇亦曰:“著錄之書貴知原委,而又當善條其流別。”以《賈誼》一書為例,該書“言王道,深識本原,推論三代,其為儒效不待言矣”,故列為儒家類;但該書又“立法創制,條列禁令,則是法家之實”,故需互見于法家類。前者是“知原委”,后者是“條其流別”,由此達到對該書學術內涵的本質性認識。《陳東浦方伯詩序》篇曰:“第劉向九流之說猶存,今推其意以校后世之文,如韓出儒家,柳出名家,蘇出兵家,王出法家,子瞻縱橫,子固校讎,猶可推類以治其余。”即通過“考鏡源流”而將文集區分為兩類:一是可以追源于諸子的(如韓(愈)源出于儒家);二是不成家(即不入流)的,從而也加深了對集部文獻的把握。

再次,溯源別流,是為了以“源”框限其“流”。源和流的二分話語預設了圖書、學術在兩大歷史階段上的不同的精神視域和價值認同:“源”意味著遙契大道的正面價值;而相對負面的“流”只有通過復古原則和家法還原,才能實現對現實之“流”的糾偏。《漢志諸子》篇曰:“官司失其典守,則私門之書,推原古人憲典以定其離合;師儒失其傳授,則游談之書,推原前圣經傳以折其是非。其官無典守而師無傳習者,則是不根之妄言,屏而絕之,不得通于著錄焉;其幸而獲傳者,附于本類之下,而明著其違悖焉。是則著錄之義,固所以明大道而治百家也。”通過“推原”,那些“不根”之書就能屏在著錄之外;即使“幸而獲傳”,也能通過“附于本類之下”的源流疏浚,揭明其“違悖”所在。就此而言,他以“考鏡源流”相號召的目錄學,目的是要回應“不根”之學或“違悖”之學的現實。他在《宗劉》篇中為正史、名墨兩家、集部、類書、鈔書等后世“新出”文獻類型撰寫序言,也是要在“以流證源”的歷史回溯基礎上,“以源定流”,實現對“流”的規范。

最后,通過“源流”的揭示,梳理圖書、學術的“道器”關系。章學誠從歷時變遷的高度創設“源”和“流”的二元話語,并從“道”和“器”的角度作進一步的發揮,即認為“源頭”的圖書、學術達到了道的本體境界;而流別意義上的圖書、學術只是器的現實存在,從而把歷時性的時間秩序進一步化約為道器意義上的哲學關懷,因而與其說是復古(回歸“源”),毋寧說是向道。

第一,“本末兼該”的源流揭示,才是一個類目“道器并舉”的完整呈現。

《補校漢藝文志》篇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善法具舉。徒善徒法,皆一偏也。本末兼該,部次相從,有倫有脊,使求書者可以即器而明道,會偏而得全……部次先后,體用分明,能使不知其學者,觀其部錄,亦可了然而窺其統要,此專官守書之明數也。充類求之,則后世之儀注當附禮經為部次。《史記》當附春秋為部次,縱使篇帙繁多,別出門類,亦當申明敘例,俾承學之士得考源流,庶幾無憾。”源流的考鏡就是道器的合一,這才是“庶幾無憾”的根本原因。他在《補校漢藝文志》篇中列舉了大量的例證,證明“道器”與“源流”的統一關系。其日:“以道器合一求之,則陰陽、蓍龜、雜占三條,當附易經為部次;歷譜當附春秋為部次;五行當附尚書為部次。縱使書部浩繁,或如詩賦浩繁,離詩經而別自為略,亦當申明源委于敘錄之后也。”又如,天文類著錄的《泰一》等文獻都是名數法度之“器”,因此需要通過“申明源委”的方式,補充著錄“《宣夜》《周髀》《渾天》諸家,下逮《安天》之論,《談天》之說”等理論性的“道”類典籍。再如,法律類目的建立,應該“就諸子中掇取申韓議法家言,部于首條,所謂道也;其承用律令格式之屬,附條別次,所謂器也。……豈有讀著錄部次而不能考索學術源流者乎?”

總之,“申明源委”或“考索源流”,將反映“道”的理論文獻前置,并依次相從有關方法名數的“器”類書籍,從而“道器并舉”,才能達到《補校漢藝文志》所謂“專門部勒,自有經緯”、“自立門類,別從道法,大綱既立,細目標分,豈不整齊有當”的目標。

第二,追溯源流就是揭示道器,從而突破“器”的自限而上達“道”的境界。

《文史通義·與朱淪湄中翰論學書》曰:“文章學問,毋論偏全平奇,為所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者,皆道也。”每一具體圖書,都有“道”的指向。但“道”是“為所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者”,因而往往隱而未發,需要通過源流的梳理才能揭示出來。《和州志藝文書序例》云:“學者茍能循流而溯源,雖曲藝小數、辭邪說,皆可返而通乎大道。”又曰:“夫欲辨古書正偽以幾于知言,幾于多聞擇善,則必深明官師之掌,而后悉流別之故,競未流之失,是劉氏著錄所以為學術絕續之幾也。不能究官師之掌,將無以條流別之故,而因以不知末流之失,則天下學術無所宗師。”追溯源頭就是返本大道,從而“辨古書正偽”,“競未流之失”,實現對現實之“流”(也是“器”)的圖書、學術的框限。

綜上,“考鏡源流”既是對圖書、學術之歷史層次的疏浚,也是對道器關系的厘清,本質上是針對圖書、學術之“流”(也是“器”)的現實,追問“源”(也是“道”)的應有權重,從而最終將實然還原為應然,把現實轉化為理想。而這個目的論追求,又是奠定在下述相對系統和完善的方法論基礎之上的。

3.如何考鏡源流

章學誠的一個基本信念是,圖書、學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學在官府”的黃金古代和“官學下移”的“后世文字”兩大階段。這既是時間意義上的“源流”分殊,也是哲學層面上的“道器”之別,因而又是應然理想與實然當下的判分。圖書、學術由流溯源,就是因器見道,也就是從實然回歸應然。為此,章學誠“用社會進化和學術思想發展的觀點,系統地闡述了我國目錄學史中編制目錄的方法、理論和觀點”,并將目錄學史同樣區隔為“源”和“流”兩大階段:一是“《七略》的體系,是結合著我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并且溯源于《周官》,以部次當時所有的重要圖書資料”(6-7),此乃踐行了“考鏡源流”的黃金古代的理想模型;二是《七略》以降的目錄(他泛稱為“四部”),不復《周官》和劉氏法度,其表現形態有二:

其一,把目錄做成簿錄。《焦竑誤校漢志》篇所謂“未悉古今學術源流,不于離合異同之間深求其故;而觀其所議,乃是僅求甲乙部次,茍無違越而已”。

其二,把目錄做成校勘。《章氏遺書·信摭》所謂“校訂字句”、“爭于字墨”,留意于“魚魯豕亥之細”。

兩者的共同特點是因源流意識的缺位而導致對目錄學精神追求與意義建構的放逐。顯然,目錄學也存在“源”、“流”之別,它與圖書、學術的二元歷程相同步。這樣,既樹立了目錄學正面標桿(源),也揭橥了其反面疏失(流),從而提出了“四部”之“流”如何才能回歸《周官》《七略》之“源”的正面尺度的問題。總體上,他認為著錄、解題和分類(包括作為分類補充手段的互著和別裁)、序言都必須以“考鏡源流”為職志,才能完成當下的現實目錄(流、器)向黃金古代的理想目錄(源、道)的復原。

3.1分類

章學誠反對僅追求“茍無違越”的“甲乙部次”,認為洞悉源流才是分類的精神取向。例如,《漢志諸子》篇將“誦先王之道”、“成一家之言者”分到儒家類;“若職官、故事、章程、法度,則當世之實跡,非一家之立言”,則“附之禮經之下為宜。”又如,《焦竑誤校漢志》篇日:“焦竑以《漢志》高祖、孝文二《傳》人儒家為非,因改入于制誥,此說似矣。顧制誥與表章之類,當歸故事而附次于尚書,焦氏以之歸入集部,則全非也。”他認可焦氏將《高祖傳》《孝文傳》從儒家類移入制誥類,但進一步認為制誥應入故事類,且應“附次于尚書”,從而考見其學術源流。

他在《和州志藝文書序例》中反對鄭樵“未明著錄源流當追官禮,徒斤斤焉糾其某書當甲而誤乙,某書宜丙而訛丁”。即認為分類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關乎“源流”的揭示從而也是對“道器”的厘清。但圖書分類與學術分類不盡一致,借用杜定友的話說就是,“書與學不同”,“世無包羅萬狀之學,而有六通四辟之書”。因此,章學誠又提出了互著(亦作“互注”)、別裁的方法,以補充分類在“考鏡源流”上的不逮。

《互著》篇日:“古人著錄,不徒為甲乙部次計。……蓋部次流別,申明大道,敘列九流百氏之學,使之繩貫珠聯,無少缺逸,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至理有互通,書有兩用者,未嘗不兼收并載,初不以重復為嫌,其于甲乙部次之下,但加互注,以便稽檢而已。古人最重家學,敘列一家之書,凡有涉此一家之學者,無不窮源至委,競其流別,所謂著作之標準,群言之折衷也。如避重復而不載,則一書本有兩用而僅登一錄,于本書之體既有所不全,一家本有是書而缺而不載,于一家之學亦有所不備矣。”互著針對“理有互通”和“書有兩用”的情況,而將它們分別著錄在兩個或多個類目之中。它可以使“一家之學”的圖書資料得到相對完整的呈現,從而“窮源至委,競其流別”,并在“原委”的揭示中“折衷”其得失。如《漢志六藝》篇曰:“春秋部之《董仲舒治獄》,當互見于法家,與律令之書同部分門。”這樣,不僅揭示了《董仲舒治獄》作為儒家經典的內涵,也揭示了其“治獄”的法律屬性;同時,該書還作為理論典籍之“道”而補充了名數法度之“器”的“律令之書”的不足。

別裁就是將一書中可以獨立出來的篇章分析著錄在另一個或多個類目之下。《和州志藝文書序例》舉例云:“《管子》列于道家,而敘小學流別,取其《弟子職》篇附諸《爾雅》之后,則知一家之書,其言可采,例得別出也。《伊尹》《太公》,道家之祖,次其書在道家;《蘇子》《蒯通》,縱橫家言,以其兵法所宗,遂重錄于兵法權謀之部次,冠冕孫吳諸家,則知道德兵謀,凡宗旨有所統會,例得互見也。”《管子》列于道家,但其《弟子職》一篇應別裁于小學;《伊尹》等四種文獻各有類別歸屬,但其中言兵的篇章應該別裁于兵書略的權謀類下。無疑,別裁是對一書內部篇章結構和內容層次的進一步分析,目的也是為了“以辨著述源流”。正如《焦竑誤校漢志》篇指出:“則欲明學術源委而使會通于大道,舍是莫由焉。”

總之,互著和別裁是條別源流,超越“徒為甲乙部次計”從而回歸目錄學之“源”、“道”的重要分類手段。《和州志藝文書序例》總結指出:“夫篇次可以別出,則學術源流無闕間不全之患也;部目可以互見,則分綱別紀,無兩岐牽掣之患也。學術之源流無闕間不全,分綱別紀無兩岐牽掣,則《周官》六卿聯事之意存,而《太史》列傳互詳之旨見。”

3.2類目次序與著錄次序

章學誠特別重視“次序”。而所謂次序,首先是指同一類目之下若干小類之間的次序,如《漢志詩賦》篇曰:“賦者,古詩之流。……義當列詩于前而敘賦于后,乃得文章承變之次第。劉班顧以賦居詩前,則標略稱詩賦,豈非顛倒與?”認為詩為“源”而賦為“流”,但劉班卻“以賦居詩前”。又如,《漢志諸子》篇曰:“名家之書當敘于法家之前,而今列于后,失事理之倫敘矣。蓋名家論其理,而法家又詳于事也。”認為講理論的名家應該列于名數法度意義上的法家之前。

另一方面,次序也包括同一小類之下若干文獻之間的次序,章學誠就此提出了兩條原則。一是“創書之人”居于“傳書之人”之前。所以,《漢志諸子》致疑“墨家《隨巢子》六篇,《胡非子》三篇,班固俱注:‘墨翟弟子。而敘在墨子之前”。二是先出文獻應該排在后出文獻之前。所以,《漢志諸子》致疑“(陰陰家)《閭丘子》十三篇,《將鉅子》五篇,班固俱注云:‘在南公前。而其書俱列《南公》三十一篇之后”。

總體上,無論是同一類目之下若干小類之間還是同一小類之下若干文獻之間,章學誠都強調它們應該遵守時間順序原則:先出現的文獻(及其所代表的類目)應該前置,因而也是“源流”理念的落實。另外,因為“源流”之別也意味著“道器”之分,所以,講“道”的文獻或類目排在講“器”的文獻或類目之前,也是其“考鏡源流”的題中之義。例如,《漢志兵書》篇日:“權謀,道也;技巧,藝也。以道為本,以藝為末,此始末之部秩也。”《校讎條理》篇則指出:“《七略》以兵書、方技、數術為三部,列于諸子之外者,諸子立言以明道,兵書、方技、數術皆守法以傳藝,虛理實事,義不同科故也。”

3.3敘錄

章學誠認為,書目中的大小序(他稱為“敘錄”、“敘例”或簡稱為“敘”)和解題(他稱之為“敘論”,有時亦稱“敘錄”;或稱“釋”,并與作為大小序的“敘”合稱“敘釋”)也是“考鏡源流”的主要手段。《漢志六藝》篇日:“校書諸敘論,既審定其篇次,又推論其生平。以書而言,謂之敘錄可也;以人而言,謂之列傳可也。”這里的“敘論”或“敘錄”就是指針對“每一書”的解題。解題“既審定其篇次,又推論其生平”,相當于史書中的“列傳”,是“考鏡源流”的重要手段。《和州志藝文書序例》亦指出:“在人即為列傳,在書即為敘錄,古人命意標篇,俗學何可繩尺限也。劉氏之業,其部次之法本乎官禮;至若敘錄之文,則于太史列傳微得其裁。蓋條別源流,治百家之紛紛,欲通之于大道,此本旨也。”

但總體上,章學誠矢志于“原道”、“宗劉”,希望承緒黃金古代“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錄學精神,強調對圖書和學術作歷時性的概觀和綜覽,因而更加重視針對“某類書”的大小序。正如余嘉錫指出:“(章學誠)于錄中立言,所以論其指歸、辨其訛謬者,不置一言,故其書雖號宗劉,其實只能論班。其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者,亦即指此類之序言,其意初不在解題之有無。”(8)所以,他的《和州志·藝文書》分8大類35小類,有針對“某類書”的《序例》和《輯略》,但沒有針對“每一書”的解題。

在《原道》篇中,他認為《七略》的《輯略》“討論群書之旨”、“最為明道之要”;并致慨于“惜乎其文不傳,今可見者,唯總計部目之后,條辨流別數語耳”,即認為《漢志》“條辨流別數語”的大小序差可視為《輯略》的孑遺。所以,《宗劉》篇曰:“《七略》之古法終不可復,而四部之體質又不可改,則四部之中,附以辨章流別之義,以見文字之必有源委,亦治書之要法。而鄭樵顧刪去《崇文》,乃使觀者如閱甲乙簿注,而更不識其討論流別之義焉。”大小序是“辨章流別”和“見文字之必有源委”的重要“體質”,而鄭樵刪去《崇文(總目)》序言,直接導致“觀者如閱甲乙簿注,而更不識其討論流別之義”。

序言有助于“考鏡源流”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分類著錄只能以現實存在(或曾經存在)的文獻為對象,但正如《漢志六藝》篇指出,“古人師授淵源,口耳傳習,不著竹帛”,并不一定落實為白紙黑字的文獻。《文史通義·言公上》即認為“商瞿受《易》于夫子,其后五傳而至田何”,但所謂“五傳”只是口耳相傳,“未嘗有書”,所以《漢志·六藝略》無以著錄。這就需要“參觀”《史記·儒林列傳》《漢書·儒林傳》等文篇,運用序言的形式才能完整地揭示易學“源流”的完整譜系。

4.章學誠的目錄學思想簡評

章學誠基于對圖書、學術和目錄的全息性綜覽,預設了三者同步的二分話語——從戰國之前“學在官府”的秩序維持,到戰國以降“學術下移”的秩序淪陷。前者是“源”,后者是“流”,而源流又直接對應對于道器,因而兼具史學和哲學的雙重審慎。而目錄既然與圖書、學術彼此全息和相互同步,通過目錄學由流而源的追溯,就可以助推圖書、學術由“流”而歸趨“源”,因“器”而指向“道”,從而在重構目錄學敘述框架的基礎上規劃了圖書、學術(廣義的文化或文明)的建構方案。所以,他的思考不僅具有目錄學的學科意義,也具有廣泛的學術文化價值。

首先,他將全部學術問題轉換為歷時性的“源流”疏浚,從而提供了觀察學術文化的新思路,得出了許多值得珍視的結論。清代中葉最主要的學術問題是乾嘉考據與宋明義理之爭以及今文經學的疑古與古文經學的信古之間的互競。但章學誠將兩派之間的水火之辨,轉換為“源流”視域的史學考察和“道器”角度的哲學審視,他著名的“六經皆史”命題,正是這一“轉換”的創獲。“六經皆史”表明,具有“圣道王功”先驗理念的六經都是史料,通過“考鏡源流”及其道器之辨,即可回歸源頭從而返本大道,因而并沒有降低六經的價值。這就超越了義理派“讀史只以驗經而已”以及考據家“治經實皆考史”的片面執著,也啟迪了晚清民初對經學與史學關系的重新定位。再就道器關系而言,錢穆比較中西學術指出:“(西方)諸藝皆獨立在人之外,人乃從而學之,此則學為主而人為從,乃為孔子所深戒。……故孔子教人學六藝,乃必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藝與道不同。茍徒知游于藝以為學,將使人沒于藝,終必背于道。”誠然,章學誠“考鏡源流”兼及厘清“道器”,黃金古代與現實當下不僅是源流之別也是道器之分,因而也伸張了“游藝則背道”的信念,堪稱從目錄學視角實現了對文化的救度。

圖書、學術被轉換為“源流”或“道器”的二分話語,對個別圖書或具體學術門類的認識也是有意義的。例如,《漢志兵書》篇曰:“《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蓋十三篇為經語,故進之闔閭,其余當是法度名數,有如形勢、陰陽、技巧之類,不盡通于議論文詞。”從而將《孫子兵法》區別為十三篇理論性的“道”和其余“法度名數”意義上的“器”。而劉師培有關文集可以追溯到諸子的思想,也明顯襲用了上引章學誠《陳東浦方伯詩序》中的觀點。劉氏云:“古人學術,各有專門,故發為文章,亦復旨無旁出,成一家之言,與諸子同。試即唐宋之文言之:韓、李之文,正誼明道,排斥異端,歐、曾繼之,以文載道,儒家之文也。子厚之文,善言事物之情,出以形容之詞,而知人論世,復能探源立論,核蔌刻深,名家之文也……”

其次,章學誠為目錄學規定了基于“考鏡源流”的普世標尺,并以此為標尺丈量圖書、學術的得失。考辨學術的源流(而不是學術本身)是章學誠久執不改的目錄學信念。但早在南宋,鄭樵《通志·校讎略》即提出:“學術之茍且,由源流之不分;書籍之散亡,由編次之無紀。”而在章學誠生活的清朝中葉,通過書目呈現出文獻及其學術的歷時性秩序,已經是學界的共識和普遍堅持。例如,乾隆年間的《四庫總目》即曾對目錄學辯明學術“源流正變”的思想三致其意。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二也提出:“商榷學術,洞悉源流。……目錄、校讎之學所以可貴,非專以審訂文字異同為校讎也。”無疑,作為概念工具的“學術源流”,并不為章氏所獨專,就此而言,章學誠沒有創發議題之功。但他系統地闡釋了“什么是源流”、“為什么要考鏡源流”以及“如何考鏡源流”的問題,從而從本體論、目的論和方法論的高度深化了對議題的理解。由此也最終奠定了關于中國古代目錄學的基本理論信念:超越“甲乙部次”的技術層次,精進為引領圖書、學術返本源頭和回歸大道的境界。

最后,章學誠將目錄與學術思想相結合,并在“源流”二元的敘述框架中判定黃金古代與現實當下的差異:現實之“流”在黃金古代之“源”面前相形見絀,從而也強調了先圣標尺,并將現實中的是非標準讓渡給了歷史。盡管,他將“源流”進一步轉換為“道器”,但仍難掩其復古情結。并且,他將源流的考鏡預設為目錄學的核心精神,宣稱精神不滅,目錄不亡。但當源流成為目錄學的唯一精神取向,便具有了排他性——歷時性的時間順序也成為圖書、學術的唯一存在維度,目錄學就是為千差萬別的圖書和門類眾多的學術設置時間序列,從而也否認了圖書、學術的其他存在方式。例如,否認了圖書、學術的學科化存在。近現代以來對“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所謂“批判”,正是循此思路而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亚洲天堂|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色综合成人|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毛片|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色噜噜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午夜三级在线|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1福利免费| 久久黄色视频影|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欧美日韩资源|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13页|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午夜影院a级片|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亚洲人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91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啊嗯不日本网站|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激情成人综合网| 婷婷伊人五月|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