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東++張配豪+蘇兵
在山東中部,有一座“出門就上坡”的城市——博山。博山隸屬于淄博市,僅僅是淄博的一個區,但區委書記許冰介紹起博山來,卻頗為自豪,對博山“名片”如數家珍: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家鄉、中國琉璃之鄉、華夏孝鄉、魯菜之源,他還興致勃勃掏出手機,隨手給我們放了一段央視《走遍中國》的視頻,介紹博山鄉村旅游,這可是博山的新名片,“好客山東,博山歡迎您!”,博山區按照“北工南游東擴”總體布局規劃,堅定不移在南部山區發展生態旅游和觀光農業,獨特的自然優勢上做足生態文章,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貧困山村探索出了屬于自己的精準脫貧之路。
幽幽谷里的“郝峪模式”
中郝峪村位于魯山主峰的東側,是博山區鄉村旅游的代表。一路看著鮮花,聞著草香,記者抵達中郝峪村。一下車,碩大的宣傳牌矗立在眼前,在宣傳牌的上方正播放著央視《走遍中國》欄目拍攝的中郝峪村紀錄片。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鄉村旅游的“郝峪”模式,已經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秀美村莊典范。
什么是鄉村游“郝峪”模式?最有發言權的就是村黨支部書記趙東強。
山清水秀、游人絡繹不絕。去年,中郝峪村的鄉村旅游交出了一份讓人吃驚的成績單:游客10萬、營業額200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萬多元!可是10多年前,剛剛上任的村支部書記趙東強提出發展鄉村旅游的想法時,遭到許多人反對。村民張大爺說:“當時顧慮主要是花上錢弄上些設施也好,擺設也好,他們有人來是沒有人來???那很難說掙錢。”
看到村民猶豫不決,村支部的三名黨員跟鄉親們拍了胸脯。趙東強說:“如果不行,責任全算在我身上?!?/p>
趙東強帶領記者,沿著中郝峪村的山路一路前行,主干道水泥路平整寬闊,隨處可見的木制指示牌別有一番韻味?!爸泻掠煌ㄩ]塞,祖祖輩輩上坡種地,村里沒有集體收入,繼續這樣下去,再過幾輩子都是窮。人窮則思變。但思來想去,村里沒有別的財路,有的就是好山好水和古村落。”
“這些對于城市人來說,就是稀缺資源……”趙東強認真思考后把目標瞄準了農家樂,當時很多村民覺得他“不正干”,他咬著牙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村民,集資1萬元開起了農家樂。
沒想到趙東強的路子走對了。在上級黨委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村“兩委”籌集資金1萬余元,作為發展“農家樂”的扶持資金,并承諾每發展1戶獎勵2000元。大家看著“吃螃蟹”的人掙了錢就紛紛跟進,到2011年,村里的“農家樂”旅游已發展到57戶。
隨著數量增多,彼此相互壓價、爭搶客源等惡性競爭時有發生,中郝峪村“農家樂”在惡性競爭中開始走下坡路。
2006年,趙東強的兒子趙勝建大學畢業回鄉創業,提出了村民集體入股成立幽幽谷旅游發展公司的抱團發展新模式。在該模式下,村委會以公司名義,把全村農家樂、土地、房屋等資源,按照市場評估價格整合入股,全村農家樂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分配,統一價格,不管有多少游客來住宿都由公司統一安排。在黨支部帶領下,中郝峪村推行“全村入股”,村民按人頭入股,到年底分紅。
“這就是‘郝峪模式,不但給周邊的村莊提供了借鑒,現在還經常受邀去其他村莊指導發展鄉村旅游。”趙東強自豪地說。最重要的還是百姓富裕了,現在中郝峪村從兩個月大的孩童到87歲的老人都是股民,村民人均收入從10年前的1960元到現在的3萬元,中郝峪的目標是,爭取5至10年,人均收入達到10萬元。
隨著村里生意越來越紅火,趙東強意識到,發展鄉村旅游不能光靠村里的老頭老娘娘,必須注入新鮮血液,要不斷創新才能有出路。的確如此,不同于其他鄉村旅游的服務員大都是本村村民,在中郝峪,不管是民宿、菜園、動物園還是拓展基地,到處都有統一著裝的年輕人在服務。
明天郵局、美食一條街、墻壁涂鴉、青年旅社……走在中郝峪村,步步都有驚喜,創意無處不在。
“我們現在有大學生27人,還有山東大學畢業的,這些創意都是他們做的。”趙東強說。村里富了,不僅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發展,更吸引了來自濱州、德州等外地的有志青年,閆偉鎮就是其中一位,他從濟南一所大學畢業后到北京闖蕩,2年前來到中郝峪村做服務保障工作?!班l村旅游前景廣闊,晚上這里滿天繁星,在城市里是看不到的,在這里隨手可摘新鮮果蔬,在城市里是吃不到的。”
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專業的旅游團隊、年輕的服務人員,讓中郝峪村的旅游發展不斷推陳出新,不僅有“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農家景、享農家樂”的特色旅游項目,還先后開發了蔬菜勞作園、桂花賞花園、真人CS對戰、漂流、休閑養生宿營等休閑體驗項目。據趙東強介紹,村里每年都會增加新項目,充實鄉村旅游。
如今,中郝峪村鄉村旅游的名聲越來越響,2015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帶領村民致富的中郝峪村黨支部今年也被評選為山東省優秀基層黨組織。趙東強頗為自豪地說:“下一步準備3年之內發展到1000個床鋪,能同時2600人吃飯。10年以后,把整條峪帶領起來,往全市全省推廣。”
樂疃之樂
今年“五一”節期間,博山區山頭街道樂疃村農家樂迎來今年第一個旅游高峰。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負債村”,經過村“兩委”多年“改造”實現蛻變,逐漸實現了村民脫貧致富、安居樂業,小山村發展駛入快車道。
沿著寬闊的富樂橋走進樂疃村,青瓦白墻、斗拱飛檐的“小別墅”錯落有致,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向遠方延伸,一株株果樹果實初成……初夏的樂疃色彩豐富、生機盎然?;蛟S很難想象,眼前這個四面群山環抱、百姓安居樂業,擁有“全國美麗鄉村”榮譽稱號的小山村,曾經是個道路不通、垃圾隨處可見、一盞路燈都沒有的“窮鄉僻壤”。
“村民選了我,是對我的信任,我就想實實在在為村民做點事?!睒奉洞妩h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孫啟帥幾句樸實的話語,流露出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孫啟帥深知“大河有水小河滿”,發展經濟才能強村富民。只有集體經濟這條大河盆滿缽溢,老百姓家家戶戶的小河才得到更多實惠。
2007年,孫啟帥上任之初面對村集體欠下的200多萬元巨額貸款,一拍大腿,“怕窮,但不能窮怕了!”他帶領村“兩委”通過回籠土地、租賃廠房、舊村改造等方式,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于是,村內出現了第一座公路橋、第一個工業園、第一座多層樓房、第一個文體大院、第一個健身樂園……這無數的“第一個”,掀起了樂疃村翻天覆地的轉變。短短幾年時間,村集體經濟不但甩掉了債務包袱,還慢慢有了盈余。
路寬了,環境美了,硬件基礎打好了,就該想想怎么讓村民一起富起來?!白尷习傩盏目诖脊墓牡?,這才是我們村‘兩委最終的奮斗目標和落腳點”,這是孫啟帥在開村‘兩委會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如何致富?農家樂是個好點子”。穿梭于村間小路,刻著紅五星徽章的老人民公社、寬敞的集體大食堂、掛著一串串辣椒、玉米的農家小院……身臨其中,我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質樸的時代。孫啟帥說,要把農村建得更有農村味兒,這種味道就是鄉愁。
帶領村中貧困戶脫貧致富一直是樂疃村兩委的“心頭事”,近兩年來通過不斷琢磨、探索、實踐,上馬“農家樂”項目成為大家的共識。“小發展小困難、不發展最困難;只有大發展,才可能不困難,”這是村“兩委”自己總結的“辯證法”。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面對資源、財力、物力的多重困難,樂疃采取分期進行、先易后難的策略,有計劃、有步驟地協調推進。農家樂在一期工程建設時,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村民們的用地集中建設。村民可將老房屋估價入股到農家樂建設中,年底享受分紅,也可以直接將老房屋出售給村里。這不僅讓大部分村民住到了新建的樓房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更為樂疃村的老房子提供了“變廢為寶”的機會。
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孫啟帥和其他“兩委”成員帶頭把自家的房子交給村里,“分紅先給村民,我們的等以后做大了再說?!睂O啟帥說。
樂疃農家樂一期工程共建成12處高端精品農家樂、1處農業精品采摘園、2處農家樂飯店及各種休閑設施。孫啟帥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2015年農家樂實現盈利50余萬元,直接帶動80余戶村民增收,貧困村民收入翻了一番還多哩,老百姓都高興得很!”
孫啟帥經常說:“農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更影響著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讓全村村民信服;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有指揮力和說服力?!?/p>
泉子村的春天
博山池上鎮的東北邊緣上有一座磨蓋山,山上遍布著16個泉眼,泉水汩汩,清冽甘甜,人們傍山而居的村落叫泉子村。滿打滿算不足300人的村,前些年村民因窮鄉僻壤而大多外出謀生,家里留守的全是老弱病殘。
4年前,一位土生土長的普通女性,為了丈夫的遺愿,毅然撇下自己的事業,扛起了泉子村發展重擔,把一個落后村、貧困村變成了現在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幸福村。
她,就是吳圣霞。
吳圣霞是個地道的池上人,先是養家禽、跑保險、賣化妝品,后來開了理發店,家境日漸殷實起來。2003年冬,她在趕池上大集的路上,遇到老人背著沒賣掉的山貨氣喘吁吁地往家趕,不禁眉頭一皺:何不開個店集起這些土產品,送到城里人餐桌上,還解了鄉親難處!
說干就干。2004年4月,吳圣霞成立了綠之緣山珍加工廠,把收購來的農產品經分類、加工、包裝后外銷。廠子雖小,她卻倍加珍惜,堅守誠信之道,“綠之緣”成為當地名牌,她很快也擁有了3家專賣店和多家分店,產品擠進了濟南、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營業額從幾萬、幾十萬到上百萬。
2009年,吳圣霞夫婦成立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20多個村、2000多戶農民共同致富。她還幫助當地100多名姊妹成功創業就業,榮獲“省三八紅旗手”和“省十大巾幗增收標兵”稱號。她的丈夫老周也高票當選了泉子村黨支部書記。
打那以后,吳圣霞精心打理自己的事業,老周則全身心地投入到村級發展上。眼瞅著群眾的笑臉一天天多起來,老周卻不幸患了尿毒癥。謝世之際,他嘮叨最多的是:村里的路沒修完,自來水沒到戶,農家樂還沒眉目……吳圣霞的心碎了,未滿五十的丈夫滿腔熱血卻壯志難酬。
老周離世后,吳圣霞曾茫然過,可面對望眼欲穿的眾鄉親又惻隱起來。在鄉親們數次聯名到鎮政府舉薦下,2013年6月,吳圣霞以全票補選為村主任。一心不能二用,忍著深深哀痛,她把心愛的事業交給兒子后走馬上任了。
之后短短兩個月,吳圣霞就同鄉親們一道,完成了村內路拓寬、文體廣場修建、辦公室擴建等工程建設。“是把為民做事的好手?!辨傸h委書記李信忠在召開全鎮44個村的“兩委”干部會上這樣說。
吳圣霞沒辜負大家的期望,開始計劃將青山綠水古村落利用起來變成百姓的致富路。2014年,她將村里的10處閑置房征用來,改廚改廁建成民宿,同時建起了“杏林人家”農家樂項目,能同時容納200人就餐,村里的集體收入也從無到有;2015年農家樂經營收入已突破10萬元。今年4月,泉子村的盤山公路全部竣工,老年活動中心也在吳圣霞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的努力下穩步建設中。
今年春天,《山東衛視新聞》連續三天報道了泉子村的脫貧故事,泉子村遠近聞名,漫山遍野杏花綻放,吸引了來自濟南、濱州、臨朐等地的游客參觀,最多時一天來了2000多人。“游客人數越來越多,我們的道路、停車場、餐飲民宿接待能力都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我們必須把所有資源利用起來,盡早開發,擴大規模。”
踩著石板路,摸著石板房,泉子村的古村貌自成風景,吳圣霞說石板房是泉子村一大特點,未來開發鄉村游,所有的路和墻面都要用石板鋪設。
吳圣霞說,杏花林也是村子的一大景觀,她的夢想是在杏花林建設高端民宿,房頂有天窗,墻面有落地窗?!疤稍诖采蠑敌切牵仨豢礉M樹花,就是我想要呈現給游客的狀態?!眳鞘ハ夹睦镌缫褜θ哟宓穆糜伍_發有了規劃,目前正加大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未來的泉子村將打造“杏林人家”原生態村居旅游模式,形成泉子、油簍寨、雁門寨、蟠龍山觀光旅游專線。
村民們對她充滿了感激:“看看現在,這可是十年二十年也不會有的大變化。我們全村的老少爺們都在感激吳書記。”
“成績是大家的。”面對諸多榮譽和村民的熱誠,吳圣霞說,“我要感恩的人太多了。目前,我們村的現有條件雖然差點兒,可是村里有堅強務實扎實肯干的領導班子,還有父老鄉親的理解支持,打造一個全新的泉子村,我充滿了信心?!?/p>
記者在博山采訪,群眾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事實證明,“領頭羊”帶得好,就能夠形成“羊群效應”,扶貧開發攻堅事半功倍。博山是焦裕祿的家鄉,博山的干部們也像焦裕祿一樣踏實、擔當、重情義。也正因為有這樣一批優秀的基層領導干部,推動著博山5.2萬貧困人口“綠色”脫貧,從生態保護和開發中尋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