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鋼++戴明陽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枚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制的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距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46年后,中國航天技術步入“商用時代”,首家以商業模式展開研發和應用的火箭公司已于2016年2月16日在武漢注冊成立,預期“運輸衛星上太空”將市場化,將來一般民眾也可以發射衛星。
曾成功發射兩艘火箭
這家公司名為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火箭公司”),是中國航天三江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隸屬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是中國首家以商業模式開展研發和應用的專業化火箭公司,其注冊的經營范圍為:運載火箭設計、研發、制造、銷售;航天器研發、制造;承攬國際和國內商業發射服務等。由于國內從來沒有企業以“火箭發射”為經營范圍,在注冊時還曾經遇到了一點波折,最后經過國家工商總局認可后才準予注冊。
航天科工集團本身是一家軍工企業,在導彈研發和生產上有著多年的積累。而正是這種積累,讓該集團能夠有能力開拓商用火箭發射市場。
該公司總經理胡曉濤說,火箭公司的成立并非橫空出世,而是有著很深的技術背景和積累,是在集團數十年的技術基礎之上,向產業上下游延伸的結果。
“航天科工在2013年、2014年,已經成功發射了‘快舟一號和‘快舟二號兩艘火箭,成功將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胡曉濤說。
采用固體燃料可機動發射
中國這一首家商用火箭公司采用固體燃料發射火箭。
胡曉濤說:和長征系列火箭相比,火箭公司采用的技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長征系列火箭主要是液體燃料火箭,其特點就是火箭尺寸大、運載能力強,但是發射周期較長,成本也高,而火箭公司面對的是商業用戶,采用的都是固體燃料火箭。
“采用固體燃料火箭也有很多的特點和優勢,固體燃料火箭體積較小,不需要建設發射架,可以用車載的方式進行水平運輸、組裝和測試,大大縮短了火箭的發射準備時間,提高了發射的效率。”胡曉濤介紹說。
據介紹,快舟火箭在2007年開始研發,在技術特點上,快舟系列火箭在飛行姿態控制、無依托機動垂直發射技術上都有獨到之處。根據介紹,快舟固體機動小型運載火箭,是世界首個星箭一體小型運載火箭,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機動快速發射。
“只需要一個籃球場大小的空間就可以進行發射,有著很強的機動能力,沿襲了武器系統的特點。”胡曉濤說。
此外,根據固體燃料火箭的特點,在正常情況下,只需7天的時間,就可完成一次發射。相對而言,固體燃料更加容易保存,根據配方在工廠中生產出來后,可以將火箭填補燃料之后,存放在庫房中,隨時需要隨時進行發射;而液體燃料火箭在加注燃料之后,就得盡快發射,否則燃料會失效。而液體燃料火箭也有其特點,就是運載能力很大,固體燃料火箭的發動機直徑不適合做太大。
在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時,這種機動發射的方式就顯示出了其優勢。譬如在魯甸地震期間,“快舟一號”衛星及時為災區提供了通訊和遙感的技術支持。
企業也可承擔火箭發射成本
胡曉濤說:火箭公司的成立有其背景。一是在近10年的時間里,國外的商用火箭市場發展非常快,尤其是美國,很多火箭發射企業紛紛成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斯克的SpaceX公司。但在國內,火箭發射主要還是政府主導,民間資本參與的情況很少。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航天技術的商業化需要做的事還很多,比如,作為世界上推行航天商業化最成功的法國,其商業模式已經完全實現市場化操作。
據了解,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在火箭和衛星型號研制成功之后,就把有商業前途的火箭和衛星型號分別轉給一系列航天工業界的公司去經營,而政府只占有這些公司的部分股份。政府放手后,制造火箭、衛星所需原材料的供求,產品的價格等,均由市場規則進行調節。
“由于技術的進步,現在火箭發射的成本已經可以控制得非常好,這就使得以往需傾一國之力去實施的火箭項目,如今企業也可承擔。現在的發射費用,最低可以做到每公斤的有效載荷只需1萬美元左右。”
年底將完成商用首射
“我們正是看到了這些應用,所以想用成立商用火箭公司的形式去做一個探索,將中國商用火箭市場做起來。商業航天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成立商業公司后,運作的機制和體制都將更加靈活、更貼近市場。”胡曉濤說。
在具體發射流程上,胡曉濤介紹說,固體燃料火箭可以機動發射,只需要不大的空間就可以實現,但這只是技術上的可行性,正常的發射還是要借用發射場的場地。
“我們畢竟還是要考慮很多安全因素,火箭發射升空后,每一級都會脫離,如果是人員密集區,墜落的火箭殘骸很可能會造成傷害和損壞,所以我們依然會到國內四大發射場去發射。”
胡曉濤說:從合同生效開始,到火箭發射升空,火箭公司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一個發射項目,甚至可以說,如果前期準備充分,最快幾個月就可以完成發射。
對于未來,胡曉濤透露,目前已經確定將在年底進行首次商業用戶的發射項目,但是具體的發射情況還處于保密階段。
未來將向更多商業航天領域發展
2015年,被稱為是商業航天元年。如今的航天技術,早已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手機端的各種互聯網應用,其背后依靠的都是航天技術。
而隨著商用衛星的不斷普及,在未來,低軌道衛星將組成網絡,進一步為企業和居民帶來便利,其中蘊含著驚人的商業潛力。
中國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也曾表示,商業航天領域每投入1美元,可以帶來7~14美元的回報。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認為,將來的火箭發射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會有更多功能的衛星上天,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服務。
胡曉濤介紹說,火箭發射服務是火箭公司發展的第一步,將來還會向諸如衛星應用、深空探測等更多的商業航天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