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對于摸著石頭過河的互聯網金融來說,剛剛過去的2015年可以稱之為“政策年”。
這一年,一系列政策出臺,一方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予以鼓勵和支持;另一方面開始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
比如2015年4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中,肯定了互聯網金融拓寬創業投融資渠道的積極作用,鼓勵開展股權籌融資試點,積極探索和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促進大眾創業。
又如7月18日,在《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網絡借貸”出現11次,“支持”出現17次,“鼓勵”出現22次,通篇基調明顯。
如此等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之下,互聯網金融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筆者身邊的一些熟人,有些幾月不見,再次見面掏出的名片顯示是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大有人在。
這是一個大眾創業的時代,而創業的方向則大都導向了互聯網金融。
毫無疑問,互聯網金融因其卓越的創新性,顛覆了傳統的模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社會的活力。
但任何一個行業在發展中總是魚龍混雜,打著創新的牌子,行走在政策邊緣甚至違法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亦大量存在。
這些公司依托遠高于市場正常水平的回報,采取一些非常規的手段,往往能夠快速將盤子做得很大。通常許以10%甚至更多的回報率吸引投資者,使得公司在短期內交易額不斷攀高。
但互聯網金融畢竟只是一個平臺,無非是讓資金供求雙方的對接更加便捷,減少了中間環節,能及時有效地將資源對接起來。
其依托的根基仍在實體企業,這是一個簡單的商業邏輯。在經濟增長放緩的當下,實體經濟要想達到10%的純利潤非常鮮見。而投資最終的收益來自于實體,如果實體經濟的平均利潤不到一定水平,所謂的高收益顯然只是一時的“景觀”。
在行業膨脹的大背景下,為了延續神話,都在拼規模引投資,寄希望于資金的接力,但最終難免陷入惡性循環。
e租寶出事就是典型案例。如今,這一現象還在蔓延。
監管層顯然察覺了這一現象,在距離2015年結束前的第三天,銀監會會同公安部、網信辦等部門起草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公開征求意見。
《辦法》對于P2P的經營范圍采用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管理模式,明確了包括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提供擔保或承諾保本保息等12項禁止性行為。同時,要求對客戶資金實行第三方存管。
尤需注意的是,《辦法》首次提出不能通過線下理財的方式吸引資金。
此前有媒體報道顯示,有諸多平臺公司采用了非常規的手段,吸引對互聯網金融投資風險一無所知的大爺大媽,違背了互聯網金融的初衷。即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將傳統的民間借貸陽光化、透明化。
系列政策密集出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其實也是在提醒互聯網金融莫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