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12月25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在農業領域提出這一理念,為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指明方向,也引發了新一輪探討“三農”問題的熱情。
2016年1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我國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業界很多人都在期待,“農業供給側改革”將會給農業發展帶來什么改變?
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迅速成為當前經濟領域最熱的詞匯。
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2016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落地到農業領域,“供給側改革”會有什么不同?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副研究員伍振軍的研究,2015至2016年度我國玉米、小麥、稻谷庫存合計高達2.54億噸,創歷史最高紀錄。我國農業出現了農業增產、進口量增加和庫存量增加的“三量齊增”現象,進口農產品被大量消費,自己增產的產量卻存進了倉庫,這正說明我國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供給側出了問題。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當前,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相對于經濟領域的五大任務,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要完成的是三大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一方面是對農產品進行去庫存,調整糧食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具體包括降低成本來提高價格競爭力。同時,要在質量安全上滿足消費者需要。
“農業的產能不僅不能去,還要加強,要保護,這是最明顯的不同之處。農業的投資還是不足,需要加大財政投入,并且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李國祥說。
他強調,去庫存不是不收農民糧食,造成供不應求。供給數量充足這一點沒有錯,現在是結構、品質有問題。優質的農產品不足,這部分需要提升。低端、劣質的農產品過剩,這部分要降下來。
在他看來,生產成本過高已經成為我國糧食生產中的一大頑疾,進一步加劇國內外糧價倒掛形勢,長此以往,將危及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降成本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土地成本太高,改革的過程中把土地收入作為農民的重要一項收入,現在要對此進行反思,要鼓勵股份合作制,農民以土地入股,不要盲目抬高土地租金。二是勞動力成本高,可以促進農業機械化,以機械替代勞動降低人工成本。三是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高,可以通過土地測評、精準施藥、開展社會服務等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的濫用,利國利民,對生態環境也有好處。
去年以來,農業部開始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并提出到2020年化肥農藥零增長的目標。
李國祥就此進行了調查,他發現,農業部的這個行動有一些成效,但還沒有全面鋪開,也不夠深入。比如,有的地方測了土壤,但沒有相應的配方,農民還是不知道怎么施肥。“這方面降低成本的潛力很大。”
大農業、大食物
近年來,我國農業不斷遭受“價格天花板”封頂和“成本地板”抬升的擠壓,農業生產和價格補貼的黃線開始逼近,生態環境的紅燈亮起,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亟須變革。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要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相對于工業,農業供給側改革更加復雜。我國有2億多小農戶,進行改革是有難度的。要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一定規模,以農業為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像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
他向《民生周刊》記者分析,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下,公司很難控制農產品的質量。如果農業生產者能將種、養、加工、銷售結合起來,產品將會更加安全健康。
這種融合需要一定的規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農業支持政策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同時要注重讓農民分享成果。
“支持政策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這是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一般素質較高,對市場比較敏感,對科技創新接受能力較強,在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方面比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更有優勢。”李國祥說,“不過,新型經營主體對資金周轉、抵押擔保等需求也更高,更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可以預期,更多惠農政策將由‘普惠 向新型經營主體轉變。”
鄭風田認為,“互聯網+”為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提供新的機遇。“通過互聯網,農產品可以從田間直達餐桌。這樣直接銷售,為了讓消費者相信自己的產品,農業生產者會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品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現代化要推進就是要創新思路,創新思路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互聯網。要用互聯網+新的機遇來改善我們的農業、提高我們農業的競爭力。”
他認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來支撐農業發展,改造農業,可為政府、企業、農民提供決策支撐,讓農業的產品、技術、專家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分享,通過溯源可以幫助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而電商等新的業態能提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新的糧食安全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一直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依然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要保稻谷、小麥等口糧,保耕地、保產能,保主產區特別是核心產區的糧食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2429億斤,實現“十二連增”。與“十二連增”相應的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關注“三農”。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討論稿)》,據業內專家預測,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可能在此稿的基礎上形成。
“這些年農民政策的基本導向是政策導向,應該說這套體系有它的時代背景,也確實有它的正面作用。我們在‘十三五期間要對過去政策進行反思,要從增產導向轉向競爭力導向,比如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葉興慶說。
而鄭風田認為,片面統計增產就像統計帶血的GDP,有誤導作用。糧食生產過程中用了多少化肥農藥、糧食品質如何、滿足了多少需要這些都沒有在統計中體現,這樣的糧食安全是虛假的安全。“現在人們需要的是安全的食品,在農業的供給側改革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是第一位的。正因為很多農產品的質量跟不上,出現了中國人到國外買高價大米等現象。”
“糧食安全應該從單一目標轉變為多目標。”鄭風田向《民生周刊》記者強調,除了數量之外,糧食的品質、效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方面都要考慮。
按照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要求,農業供給側改革最終要“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李國祥認為,應該形成優質優價體系,讓優質的農產品在市場交易中與一般農產品區別開來,讓消費者了解、選擇。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2015年12月26日召開的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要全面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水平,不必再追求連年數量的增長。要實施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的戰略,全面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