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P2P行業將跳出傳統行業大魚吃小魚的游戲規則,一些違規經營、盲目擴張的平臺將無法生存;相反,那些恪守信息中介定位,堅持小額分散,嚴格風險控制的小而美的網貸平臺將凸顯其價值。
千呼萬喚,由銀監會牽頭制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細則意見稿”)終于在2015年的最后一周“出爐”。
回首剛剛過去的2015年,P2P行業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這一年,整個P2P行業累計成交規模突破萬億元,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及拓展居民投資渠道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平臺跑路、倒閉頻現也是行業的不爭事實。
年終歲尾,P2P行業迎來了猴年拐點。讓業內感到欣慰的是,這份寬嚴相濟的細則意見稿不僅預示著P2P野蠻生長階段終結,同時也為P2P行業創新留足了空間。
“從現在起,不規范的平臺將被淘汰出局,而存活下來的將越來越規范,整個P2P行業必將迎來良性洗牌。”融益匯創始人、中國普惠金融聯席會副秘書長都英麒說。
寬嚴相濟
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典型代表,P2P行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同時也拓寬了普通群眾的投資渠道;然而,由于缺乏監管,野蠻生長的P2P行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過去的一年間,許多平臺出現了提現困難、跑路等問題。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國正常運營的網貸機構共2612家,撮合達成融資余額4000多億元;問題平臺數量1000多家,約占總數的30%。
在此次細則意見稿出臺之前,銀客網總裁林恩民就曾多次表示,期待監管細則盡快出臺。“P2P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他說,干得再好沒有人看得見,因為有平臺在用不符合商業邏輯的手段做事,市場很不理性。
實際上,早在2015年上半年,就數次傳出細則意見稿即將發布的信息。之所以遲遲發布,業內人士分析,既要起到凈化市場環境作用,又要為創新留足空間,監管細則的寬嚴尺度一時難以拿捏。
就此次出臺的細則意見稿內容而言,體現出了寬嚴相濟的特點。
在“寬松”方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金融創新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負責人楊東分析說,細則意見稿放棄了事前監管、準入門檻監管,放棄了嚴格審慎監管(包括注冊資本金、風險準備金要求等)、審批制;備案制度也非強制,沒有門檻可言;此外,還給予了18個月的寬限期。
P2P提供的畢竟是金融信息中介服務,屬于類金融服務,存在較大的行業風險,需要“嚴格”監管。“P2P對專業性、風控能力要求較高,必須要采取一些事中事后的監管。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核心的行為監管,具體表現為‘十二條禁令較為嚴格。”楊東談道。
除了對平臺的約束,細則意見稿還提出“合格的投資人”概念。
在林恩民看來,我國的普通投資者金融知識普遍欠缺,但投機意識卻很重。對P2P而言,并非承諾保本保息就是好平臺;提出“合格的投資人”的概念,意在教育市場和提醒投資風險。
良性洗牌
“一個良性洗牌的時代將會開啟。”都英麒說。
關于未來的行業格局,他分析說,P2P行業將跳出傳統行業大魚吃小魚的游戲規則,一些違規經營、盲目擴張的平臺將無法生存;相反,那些恪守信息中介定位,堅持小額分散,嚴格風險控制的小而美的網貸平臺將凸顯其價值。
事實上,經歷了粗放、高風險式的發展后,P2P行業開始步入有序監管,進入“冷靜期”。網貸之家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為2595家,環比下降了0.65%,兩年來首度出現負增長。
隨著監管的落實,P2P行業發展的拐點跡象明顯。“由于新上線平臺數量下降,問題平臺數量高企,導致P2P平臺數量出現負增長。”關于首次負增長出現的原因,網貸之家方面如此分析。
林恩民預測,如果按照這份細則意見稿實施,將有80%以上的P2P平臺受到影響。“洗牌并非壞事”,他說,有了監管、規則,未來P2P平臺拼的是各自的效率、執行力、風險控制能力和用戶權益保障能力等。
隨著監管的實施,P2P行業將回歸到一個理性發展的軌道上來,投資收益也會隨之“理性”。“收益一定是會下降的。”林恩民說,市場理性之后,收益也會變得理性,未來,理性收益應該在8%至10%之間。
“洗牌”開始,意味著不少平臺將被淘汰出局。在此情況下,有不少網貸平臺提出建立退出機制。
都英麒認為,既然對行業的準入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對一些違規經營平臺也應該設立相應的退出機制。“應該建立有序退出機制,但退出的前提是不可損害借款人和投資人的利益,而且建議對于嚴重違規的平臺相關負責人或從業者實行行業禁入制,這樣更加有利于凈化行業發展環境。”他說。
立體監管
使P2P行業理性回歸,是細則意見稿推出的初衷。就監管思路而言,可概括為“以行為監管為主,機構監管為輔”原則下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值得關注的是,細則意見稿賦予了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相關職責。
“有些地方政府的金融監管能力還較弱”。楊東說,地方金融辦監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北上廣水平較高,但其他一些地方相對較弱;如何備案,如何分類評級,以及跨地域的平臺監管協調,對一些地方金融辦來說將是挑戰。
事實上,很多P2P平臺都是基于自己所在地區開展相關業務,但各地區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平臺所面對的資產、用戶群體不同。在中央層面的監管細則框架下,各地還需要因地制宜。
在都英麒看來,除機構監管外,還應發揮好行業組織的作用。
“行業組織可以及時對政策進行研判與解讀,將行業的聲音反饋到政府,發現行業中存在的極端問題和共性問題。加入行業組織有利于接受組織和大眾的監督,促進平臺的合規發展。”他說。
由于具有金融屬性的特殊性和專業性,P2P網貸行業的監管涉及技術、風控、市場、投資人教育等諸多方面。談及完善監管體系,林恩民建議,建立“高、中、低”三層立體式的監管模式,具體而言,包括中央層面制定政策框架,地方嚴格執行完善核查機制和嚴守紅線助推多元發展的行業自律。
“行業自律,當然也包括個體企業自律。”林恩民補充,回溯行業發展歷程,但凡存貸業務出問題,幾乎都是“七分人禍,三分天災”。P2P平臺最核心的問題是風險控制,最大的風控能力是如何管住自己,對金融業務要始終保持應有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