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股權交割完畢后,文一波夫婦套現近70億元。手握重金的文一波將干什么,顯然備受關注。
2016年1月1日,首屆湘商創業論壇在京舉行,全國人大代表、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受邀出席并與創業者互動。
在互動過程中,他表示,現在也投資,但都集中在環保產業細分領域,與公司主要板塊形成互動。他建議創業者可多關注細分領域并專注于此。
在環保產業領域深耕20多年的文一波,從擁有個人環境技術專利和最早關注工業廢水處理技術開始,就意識到環保的嚴重性和重要性。
“被逼出來的創業”
196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文一波,從清華大學畢后進入當時的化工部規劃院做前期項目管理。作為技術人員,他對當時的規劃設計思路、設備、項目運行管理提出了諸多建議。
1993年,從規劃院出來后幾經輾轉,文一波開始和幾個朋友一起做公司,工作就是工業廢水的技術服務。
這段經歷,如今回想起來,在文一波看來,有點被逼上“梁山”的感覺。
本是應邀過去幫幫朋友,卻在第二天被突擊委任為副總經理。但工作并不順利,兩個月后,他發現這個掛靠在科技部下的企業實在沒什么前途。
剛好,當時又有朋友想做點和環保相關的事,找到懂技術的文一波,由于受大環境影響,彼時,文一波對私營企業并不看好。
朋友的邀請不了了之,后來,文一波找了一家全民所有制公司,從上午9點談到晚上8點,最后,對方答應出100萬作為啟動資金。
就這樣,文一波進了這家全民所有制企業,只是當初承諾的100萬變成了40萬。當家后方知柴米貴,買電腦、支付工資等,哪個地方都需要錢,更令他心急如焚的是,企業連續9個月沒有業務。
很快,40萬啟動資金用盡,找主管單位,回復是沒錢。找銀行,回復是不貸。幾經周折,文一波終于貸到了30萬“救命錢”。
彼時,專注于技術的文一波被迫開始找市場。當時他手里有“桑德球”技術,但幾乎無人知曉。于是,他想到了做廣告,第一個廣告選擇在中國環境報,廣告詞很耀眼——“21世紀世界廢水處理技術革命 SNP生物填料球”。
廣告刊登后,辦公室的兩部電話被打爆,但大都是出于好奇而咨詢。遼寧錦州環保所所長也是咨詢者之一。
后來,這位環保所所長給了他一個小單子。萬事開頭難,慢慢地,他走出了困境。
1996年,文一波認為公司的產權結構制約了企業發展,與主管單位簽訂了《資產總承包協議》,在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每年上交管理費用增長30%的基礎上,剩余的部分個人有權支配。
三年之后,文一波索性溢價100余倍將企業進行了改制,代價是幾千萬元,改制后的企業變為民營企業。
也就在這一年,即1999年,他提出了“中華碧水計劃”——要讓中華大地浸潤在干凈的水源中,媒體的宣傳報道使他成為環保行業的熱點人物。
也就是這一計劃,給他帶來了第一個BOT項目,初步解決了市政水處理市場化難題。
此后,文一波創辦的桑德步入發展快車道。目前桑德集團旗下已擁有兩家上市公司。
產業鏈條延伸
早在2014年初,文一波就敲定以環衛市場為入口,結合互聯網思維,推行環衛一體化市場模式。
2015年9月11日,桑德環衛云平臺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中關村軟件園國際會議服務中心舉行。發布會當天,文一波通過PPT講解、現場答疑等方式全面展示了桑德環衛云平臺的理念、模式及顛覆所在,讓與會嘉賓再度領略了桑德敢為人先、引領產業發展的氣魄與實力。
平臺的發布主體是北京桑德新環衛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桑德環衛”),系桑德環境旗下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道路清掃保潔、垃圾及糞便收集運輸、環衛設施設備建設與運營管理、環衛技術研發與咨詢、環衛產品銷售以及與環衛業務相關的投資業務。
依托桑德的雄厚實力和強大支持,桑德環衛可為客戶提供環衛、廢舊物資回收等領域投資、研發、咨詢、設計、建設、運營、設備等“一站式”服務,可提供從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收運到垃圾處理的綜合服務,并借助桑德環衛云平臺對環衛作業、垃圾分類收集、廢舊物資回收等進行智能化管理,向政府和公眾提供實時環衛數據。
“簡單地說,桑德環衛,不僅僅是環衛,還是回收、物流、廣告等多鏈條的延伸,是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模式創新。”文一波說。
圍繞主業而投資
2015年,文一波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當年4月,清華控股和桑德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意向,清華控股旗下以啟迪科技服務集團為主的4家公司作為戰略投資人,受讓桑德集團持有的桑德環境29.8%的股份成為桑德環境第一大股東。股權交割完畢后,文一波夫婦套現近70億元。手握重金的文一波將干什么,顯然備受關注。
在首屆湘商創業論壇上,文一波和易小迪等多位湘商大咖與500余位青年創業者進行互動和分享創業與成功經驗。
文一波表示,他一直有種情懷,就是改變環保產業。盡管有兩家上市公司,但公司發展還是比較艱難,因而實現自己的想法也很難。
賣了部分股權后,一方面,給企業找到了更大的平臺;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做些以前想做卻未做成的事情。
基于此,文一波現在也投資,但他從來不投環保之外的項目,全部集中在環保一些細分板塊。他2015年投了一家地表水修復公司。當時那家公司很小,只有20多個人,一年才1000多萬的營業額。他投資之后,業績增到六七千萬元。他告訴創業者們,他所選擇的都是一些非常細分領域的“好企業”。他認為,創業項目不要大,要有特點,要有足夠的競爭力,或者說要有優秀的團隊。“我們馬上要投一家從事固體廢棄物處理的公司,公司很小,但團隊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