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清

“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
在中國古代哲學典籍里,關于水的描述不勝枚舉。水作為一種資源,不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搖籃,水因其承載萬物、利物不爭和生生不息,更被視為“故幾于道”和“君子比德”的文化載體。從大禹治水到李冰修筑都江堰,再到潘季馴發明“束水沖沙法”,中國幾千年來的治水、用水和管水實踐,逐漸衍生出豐饒深厚的“人水和諧”文化。
人水和諧,本質上就是人與水(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是水生態文明最核心的理念和價值。工業革命以后,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掠奪和索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污染等問題不斷凸顯,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形勢嚴峻,人水關系失衡成為人類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隱患”,推進以水資源、水環境、水文化為基礎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貴州作為喀斯特巖溶山區省份,雖然降雨量豐富,但由于自然原因和歷史欠賬,一方面水利設施基礎較為薄弱,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另一方面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水生態環境脆弱。可以說,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貴州既“趕”又“轉”,面臨著破解水困和保障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雙重任務。
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十二五”以來,貴州一方面緊緊抓住中央水利政策機遇,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大水利建設投入強度,加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力度,全面深化水利各項改革,治水興水管水步伐鏗鏘有力:骨干水源工程遍地開花,安全自來水流進千家萬戶,條條溝渠穿梭鄉間田野……通過改革破題,貴州抵御洪災旱災能力明顯增強,制約水利體制機制障礙逐步攻破,貴州水利正一路高歌猛進。
另一方面,牢牢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貴州在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步伐的同時,始終強化生態文明理念,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在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方面持續發力,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規章制度、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基本建立。
在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通過嚴守“三條紅線”,貴州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水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黔西南州、貴陽市和黔南州先后被列為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貴安新區列入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縣兩級實現水務管理一體化。此外,12個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10個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建設試點均已啟動,公眾水文化意識不斷提高,涌現出一批批先進節水單位和個人……
風物長宜放眼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美貴州,這是四千萬貴州人民的愿景。作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貴州以高度自覺與自律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對中國古代人水觀的內化,又是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貴州人文精神的踐行。
人水和諧,水美貴州。譜寫水生態樂章,貴州濃墨重彩。